全国政协委员洪天慧说,重特大事故产生的负面社会影响,会让人民群众产生不安全感,极易滋生一些恐慌情绪,直接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遏制重特大事故,是百姓安居乐业的最基本要求,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国梦”的护航保障。(见3月8日中国安全生产报)
笔者感到,洪天慧委员对遏制重特大事故的认识非常深刻,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重特大事故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百姓就不能安居乐业,社会就会出现不和谐“音符”,实现“中国梦”就没有安全保障。
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全国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明确到2020年,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事故总量显著减少,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职业病危害防治取得积极进展,安全生产总体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规划》描绘了实现安全发展的美好蓝图,提出了硬任务、硬指标,只有振奋精神,真抓实干,笃定行动,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
遏制重特大事故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安全生产还面临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还比较差,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还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存在着违规操作、违反劳动纪律、违章指挥等问题;安全生产的法制秩序还不够规范,还存在大量非法违法生产的行为;安全监管监察工作还存在不少漏洞,在一些地区存在着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问题等,这些都是引发重特大事故的风险。
值得欣慰的是,安全生产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必将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的转变和过剩产能的去除等取得新突破、新变化,必将有力推进安全生产科技进步,极大提高安全生产科技含量和企业安全本质保障水平,从而有效避免事故发生。
确保“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目标的实现,需要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工作的精气神,一要认真研究解决安全生产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的贯彻落实,抓住着力点,寻找突破口,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基层基础;二要尽快补齐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等“短板”,加强“源头”防范,充分利用法治化手段,努力提高安全生产的执行力;三要要注重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在去产能、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鼓励、支持企业加强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依靠新手段、新技术、新工艺来保证安全生产,在确保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的同时,努力实现重特大事故“零发生”。
安全生产关系千家万户。我们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来检验安全生产工作的成效,努力让安全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百姓,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力目标凝聚更大力量、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