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每年都有汛期,暴雨不断,易引发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古时候的抗洪抢险中,曾出现了很多清官好官和民间抗洪英雄,团结带领百姓一起抗洪,留下了不少感人至深的故事。
韩愈被贬潮州 插竹竿做记号筑堤
唐代韩愈既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官员,对朝廷中的不正之风,敢于进谏,善于进谏,同时还是一位抗洪英雄。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迎佛骨入大内,韩愈直言不讳上奏力谏,惹得唐宪宗“龙颜大怒”,一纸诏书将韩愈贬到数千里外的广东潮州任刺史。
韩愈千里迢迢来到潮州上任,上任后就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暴雨成灾、洪水肆虐,四周农田沦为泽国,百姓深受其害。
韩愈不顾旅途劳顿,立即投入到抗洪抢险中来。他亲自冒雨出城勘察灾情,查明受灾情况,以便部署抗洪救灾。韩愈发现,洪水从北面山上汹涌而来。他认为,必须疏导堵住山洪,城里的百姓才能免受惨重的损失。
于是,韩愈以地方最高长官的名义下令:全城总动员,筑堤防洪,根治水患。韩愈深知自己身为父母官,责任重大,一马当先冲在抗洪第一线。韩愈骑着马在城北山坡上上下下蹚水做记号,吩咐随从在他做有记号的地方都插上竹竿,标明堤线,要求大家按此筑堤。
百姓闻讯前来,只见韩愈插的标杆早已成行,城北俨然变成一座“竹竿山”,于是群情激昂抢筑堤坝。经过大家的不懈奋斗,很快筑成了大堤,堵住了汹涌的洪水。
从此潮州再无水患,百姓纷纷传颂韩愈的事迹,把他视为潮州的抗洪英雄,北山也因此被命名为“竹竿山”。
林则徐“夺情” 查勘险情监工治水
历史上,林则徐不仅是著名的禁烟英雄,而且在抗洪治水上也颇有建树。他担任江苏按察使时,凭借着实干精神和治水功绩,被推举为总办江、浙两省七府水利。
清道光四年(1824年)底,江苏淮阴高家堰十三堡决口,洪泽湖水外注,山阴、宝应、高邮、甘泉、江都五州县及下游的泰州、兴化等处均被水淹。与洪泽湖相连的淮河,是漕运的必经之道。高家堰决口引起淮河水位下降,造成“黄强淮弱,漕艘稽阻”,清廷为之震惊。
河南总督张文浩治水不力,道光帝将其撤职,并于道光五年(1825年)3月下特旨,命正在家乡为母守丧的林则徐“夺情”,赶赴河南督修堤工。按当时的规定,官员遇到父母丧须去职在家守丧三年。如因国事需要,朝廷特命终止守丧,称为“夺情”。林则徐深知河工关系到朝廷漕运大计和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于是不顾身体多病,毅然接受了“夺情”谕令,身着素服,于4月离乡北上。
为了洞悉水患,掌握第一手材料,林则徐一到治河工地,就毫不迟疑地出门查工。他由驻地六堡逐段查勘到十三堡决口,由十三堡查到山盱厅的古沟,又由古沟看工至堰、盱交界的风神庙及高堰十四堡,最后折回六堡,日夜劳顿,前后十余天。
通过亲自查勘险情,林则徐对如何兴工已是胸有成竹。为了保证南北航道畅通,他一方面向两江总督建议试行海运,一方面抓紧督促堰工加快进度。
在施工过程中,林则徐一丝不苟,不顾天降大雨,坚持到现场监工。他身着素服徒步行走在泥泞中,修堤的民工都不知道他是一位三品大员。由于林则徐恪尽职守、亲自督办,数月之后,堰工告竣,决口终于被堵上,消除了洪水隐患。
明代平民英雄 用身体堵住豁口
明代嘉靖年间,河南出了一位平民英雄,在黄河即将决口之时,用身体堵住豁口,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保护了即将收获的千里良田。
这位抗洪英雄叫黄寅,号金龙,人称黄金龙,河南郾城县人。黄寅的父亲是一个农夫,由于黄河泛滥,被当时的朝廷征用为河工,在黄河工地筑堤。黄金龙从12岁起就常常离开家乡,代替体弱多病的父亲去当河工。在众多河工中,他的年龄最小,其替父出工的行为受到村民的称赞。
在黄金龙20岁那年,得知父亲在治黄工地患病不起,黄金龙心急如焚,辞别母亲前往工地看望父亲。由于连日暴雨,道路难行,黄金龙走了四天四夜,才抵达武陟黄河口。当时,电闪雷鸣,暴雨如注,黄河浊浪滔天,水流横冲直撞,随时有垮堤决口的危险。
黄金龙在暴雨中寻找父亲驻地,当行至一处堤防时,发现有一处漏水,继而堤防被洪水撕开了一条缝隙。紧急关头,黄金龙赶紧鸣锣告急,河工们纷纷赶来,开始堵塞豁口。此时,水流甚急,若不及时堵塞,豁口继续扩大就要垮堤。黄金龙来不及多想,纵身跳进豁口,指挥民工朝他身上倾倒沙石。经过两个时辰的努力,豁口被堵住了,水中的黄金龙却不见了踪影。
雨过天晴之后,数万河工在黄河打捞黄金龙尸体,却终究无果。为了表达对黄金龙的敬仰,黄河两岸的百姓自发捐资,前往黄金龙家乡叩谢,并在村中建了一座“黄大王庙”,纪念黄金龙牺牲生命、抗洪救民的大义之举。
民国义匪 主动组织抢险救援
1920年夏,黄河水暴涨,山东菏泽西北刘庄一带,巨大的水浪直冲堤岸,决口近在眼前,下游的百姓们惊骇万状,官府却无人问津,百姓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当时的官方认为刘庄堤段属直隶省大名道地界,难于统筹,且淫雨已久,遍地积水,无法出土,因此坐视不管。
正在这十万火急之际,附近以劫富济贫闻名的义匪刘长久、油清海二人,奋然而起,率领部下把大名道道尹兼河务局长张畅庆等人围困在道署中,为民请命。张畅庆被迫许诺筹款抢险,可是很快又以物料难筹、河工难募等理由推诿,不再过问。
刘、油二人见官府靠不住,而汛情又不等人,决心靠自己的力量来组织抢险筑堤。他们会同乡约地保,组织民众,不限地界,砍伐堤柳,责令富户出车赶运;规定沿河所植高粱,都要把穗头收下,留秸秆备用;号召民众运土送料、覆堤造坝,全部记工付酬。
当地民众纷纷响应,一时十里长堤人聚如蚁,茶棚饭肆迤逦相接,出现了罕见的民众在土匪领导下自发抢险护堤的盛况。
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劳作,堤坝得到加固。大堤保住了,数十万生灵免遭洪水侵袭。沿河百姓无不欢呼雀跃,都称刘、油的部下为“义民军”。
然而,刘、油二人的义举却没能感动官府。河工一结束,张畅庆立即从大名道调来骑兵,围剿刘、油二人。灾难面前,土匪也能够以大局为重,主动组织抢险救援,实在难能可贵!然而,他们最终却不能为当局所容,实在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