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安全管理的三重境界

  
评论: 更新日期:2019年02月25日

花开一瞬,凡人只看见颜色,佛陀却悟到生死----这就是境界。
  境界,或宏阔,或狭隘,或高远,或低下,它折射出来的是我们所能领略和达到的层次与高度。思想有境界,处世有境界,管理同样有境界。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管”。
  就方式而言,安全管理大体分三类:人管人、制度管人和文化管人。而这同时也体现出管理的层次和高度。
  手工作坊时代,企业生产规模小,“人管人”的管理模式在这一时代被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就在于对当下问题的即时处理。如果管理者有足够的精力、耐心和责任感,在其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它就可以发挥出应有效力。但“人管人”的根本还是一种把生产者置于管理者意志之下的管理模式,其效力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最终取决于管理者本身的素养。所以,它难免带有管理者主观上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如果管理者安置不当,还会闹出“铁匠指导瓦匠”的笑话。随着经济发展,“人管人”要应对规模更大、分工更细的现代公司制的经济模式,早已犹如老虎吃天,力有不逮了。
  制度管人,是被广泛认同和应用的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和完善章程,它为生产行为提供准则和依据,杜绝了“人管人”那种“人不在则管理不在”的状态。这种管理模式,具有稳定性,不因管理者的个性差异而有所差异;具有普适性,可以应用于不同岗位甚至不同企业;具有严格性,所有行为必须在制度的框架内执行……然而,硬币都是两面的,物之所长未必就不是物之所短。依赖制度,就容易缚于制度;缚于制度,管理的稳定就变成了刻板。从这个角度讲,有的管理学家提出“制度管人,管死人”的论调是有理由的。
  不同于“人管人”管得苦,也不同于“制度管人”管得死,文化管人力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要达到的是一种“不管之管”的境界。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曾说“我希望我们公司里面能够形成一种信仰”,这信仰包括了一个企业集体的使命感、价值观和理想,而这正是文化管理模式的核心。在最艰难的创业期,没有制度的强制,也没有足够的金钱激励,这些“务虚”的东西却凝聚起了阿里巴巴创业者们的人心和希望。现在,阿里巴巴辉煌了,其“文化基因”却还在延续----他们考核员工有两个维度,一是业绩,二是信仰。
  如果说,前面两种模式是“刚性”管理,那么,文化管理则是“柔性”管理。文化管理甚至不涉及你上班的时间、工作的方式和业务的流程,它只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个文化的“气场”。在这个“气场”中,企业集体的文化内化为员工个体之间的精神、思想和观念,并直接影响员工的行为。
文化管理,是企业的“内功”,尽管它不可能立竿见影地为企业创造效益,但其释放的效力却持久而深远。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