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文化:
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给出了安全文化的相对狭义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对这个定义进行了修正,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同时,国际核安全咨询组也指出,除了人们往往称之为“上帝的旨意”以外,核电厂发生的任何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来源于人为的错误。然而人的才智在查出和消除潜在的问题方面是十分有效的,这一点对安全有着积极影响。正因为如此,个人承担着很重要的责任,除了要遵守规定的程序以外,他们还必须按照安全文化的规范来进行每一项工作。
感悟:
企业安全文化在我国开展也就是近几年的事,目前搞得比较早的也不过3年,且大多说的比做得好。对于现代的安全系统工程,企业的事故预防不仅充分依靠安全技术、安全工程设施等安全的硬手段,更需要安全管理、安全法制、安全教育等安全科学的软技术。但是,过去尽管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很多措施,工业社会还是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事故痛苦,在经过深刻的反省和系统科学的分析后,人们发现,在安全文化提出之前,我们在事故致因的认识中,对于“人因”的认识还存在着深层次上的欠缺,这就是:在常规认识到的人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以外,还应正视观念、态度、品行、道德、伦理、修养等更为基本和深层的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这些因素的全面归纳,就是人的文化,人类的安全文化,她全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观念、思维和行为,从而形成客观的物态和环境的安全质量。由此,要保证人的行为、设施和设计等物态和生产环境的安全性,需要从人的基本素质出发,即建立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路、策略,进行系统的安全文化建设。17世纪前有人类远古的安全文化,其特征是宿命论与被动型;工业革命至本世纪80年代,产生了近代的安全文化,具有系统论与经验型的特点;本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了现代的安全文化,形成了本质论与预防型的安全文化特征。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重在实践,安全文化是需要设计和管理的,文化必须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并以一定的手段来引导。作为企业基础的安全文化,要与经营管理结合在一起,要与提升业绩,提高绩效结合,不可孤立地做文化。所以,安全文化建设需要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经营机制,推行科学管理;加强员工的安全文化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造就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积极开展民主管理活动,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安全的“家庭环境”;强化安全管理机制,实现监督与考核,建设一个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
安全文化说到底就是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习惯)的选择和行为结果的统一,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抓住问题的本质,就可以抛开繁烦的“文化”定义,从中解脱出来。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对造就优秀的行为结果至关重要。安全文化应该有自己的产品,产品是什么?产品就是安全稳定的局面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最终体现。这种良好的安全文化的意识和习惯如何形成?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要靠潜移默化的日积月累,要靠制度的约束和意识的培养。其途径不外乎一靠外在的灌输,二靠内心的升华。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安全文化工作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事事讲。这是职能部门的职责,也是企业党政工团组织和全体员工都应该坚持的。对安全工作“老生不怕常谈”,为什么呢?这在心理学上是有道理的。这是因为外界反复的信息刺激、暗示和从众心理,对个体的行为能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要使企业每个人养成安全工作的良好习惯,成为自然的条件反射,这种宣传和灌输是少不了的。当然,宣传工作要符合自身的规律。如何“入耳入脑”,听得进、记得住,又赏心悦目,是有艺术审美要求的。宣传决不能千篇一律、形式刻板、空洞无物,甚至大话、废话连篇,造成逆反心理,宣传就会适得其反。现实中人们对企业文化工作有一些误解,认为宣传仅仅是对企业形象的“包装”,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包装”往往关注外在形式(审美倾向),而宣传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更注重的是对企业内在品质的揭示。只要形式多样、内容贴切、手段新颖、功夫到位,宣传形式和内容做到“新、奇、特、趣”,宣传就能发挥威力、产生作用,使安全文化深入人心,形成人们安全习惯的自觉。那样的话,安全工作就一定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员工的身体、生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