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树立“大安全”管理理念-构造校园安全文化

  
评论: 更新日期:2016年05月29日

学校创建平安校园纪实
      加强全面安全管理,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创新提出了“大安全”的管理思想,即:全面梳理影响学校财产和师生人身安全的所有因素,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管理模式,将消防安全、饮食安全、教学实习安全、治安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集会安全、心理安全、校园暴力预防、校园设施安全、流行病防治、自然灾害预防等全部纳入安全工作的管理范围,形成全覆盖、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体系,杜绝一切可能发生的人身、设备、财产安全事故,确保学校各项改革、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大安全”管理理念的主要实施措施
  消防安全方面,贯彻《江苏省学校消防安全管理标准》,科学测算、配备齐全消防设施,并定期检查,始终保持其处于完好状态;实施目视管理,每个教室配备班级疏散图,每个楼层配备应急照明灯、疏散指示灯、安全标识及“上下楼梯,请靠右走,既是礼仪体现,更是安全需要”等温馨提示标识;对各部门负责人、安全员、班主任、公寓管理员等进行严格规范的消防安全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必备的消防技能;制定详细、明晰的“火灾事件应急预案”,每年模拟火灾事故发生进行消防疏散演习。
  饮食安全方面,建立涵盖食堂所有区域、加工器具及工作人员个人卫生在内的《食堂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并长期贯彻执行;设专人每日进行17个项目的饮食安全卫生检查;进行食堂配菜营养分析、食品搭配禁忌分析,避免食源性食物中毒;饮食加工实施从“食品原材料检疫检验-粗加工检验-精加工检验-主副食检查-食品留样”全过程的检验控制。
  教学安全方面,严格执行《实习安全管理制度》,对全校的每个专业制定《安全文明操作规范》、对每台设备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并根据专业变化、新进设备情况进行及时增添和修订;学生每学期进入实习车间都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和深化教育,使其逐步养成职业安全习惯;每节实习课实习指导教师详细编写相关安全操作教案,并不间断进行安全巡查,达到课课必讲安全、事事必讲安全、处处必讲安全;针对教学实习的学生,制定并严格执行《学生教学实习管理规定》,细化各部门安全工作流程、事故处理流程和安全管理责任,使教学实习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创新教学实习学生的安全教育形式,由学生自己分析身边的安全隐患,明确安全注意事项,写出自己看到、听到的安全事故,进行学生自我安全教育。
  治安安全方面,校园内配备系统的治安技防设施(红外报警器、监控摄像机、越界报警器、电子巡更器等),并每天检查其工作状态,保证100%的完好率;加强治安巡查的频次和力度,特别是早操、午餐时的治安真空时段的巡查,避免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学校警卫人员全天候立岗值勤,既展示校警的精神风貌,又起到震慑作用;赋予值周学生公寓管理和车棚管理新的工作内容,全天候值守,对非正常期间进出公寓、车棚的学生进行严格的登记检查;在洗手池、餐厅、公寓等容易遗忘物品的场所设置“请勿遗忘您的贵重物品”等财物安全提醒标识;学生乘坐校车上下车时,车长提醒同学不要遗忘随身物品。同时,车长在同学全部下车后,仔细检查座位、地面、行李架是否有遗失物品。
  网络安全方面,加强校园网络维护,设立管理员账户,限制自装软件,防止计算机病毒侵入;购买正版的计算机杀毒软件、操作系统软件、办公系统软件,防止网络黑客攻击;进行学生上网安全教育、建立家长联系卡、加强住宿学生管理,防止学生迷恋网吧,避免黄赌毒网站的侵害。
  交通安全方面,签订《校车安全运营协议》,明确校车驾驶员的安全责任,加强对其的安全教育;定期进行校车安全检查,保证校车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建立《校车管理制度》,明确两个校区的督导人员、警卫人员、学生会干部、车长在“上车点名-途中运行-下车随身财物提醒”过程中的职能职责;实施校内机动车辆管制:校内机动车辆限速5公里/小时;道路划分道线;视线盲区安装道路凸镜;凤鸣校区货车一律从南门进出;黄山校区校车实行人车分流。
  集会安全方面,实施《关于加强学校集会活动管理的规定》,建立审批制度,校内每一次集会活动,都必须在制定活动方案的同时制定安全预案,并严格执行;学生参加校外大型活动(文艺演出、公司运动会、元旦长跑等),都制定详细的安全预案,确保每一个细节不出现任何问题;学生参加大型集会活动,安全管理人员提前到达现场,保证安全通道畅通,加强现场保卫,处理突发事件。
  心理安全方面,邀请中国矿业大学心理健康讲师给全体学生做“阳光人生·健康成长”的心理健康报告会;开设周末讲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班级干部对心情、行为、言语异常的学生进行日常跟踪、关怀。
  校园暴力预防方面,开展“激情·温情”系列教育活动,以宣传栏、黑板报、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致家长一封信等为载体,教育学生防止“激情犯罪”;邀请学校法制辅导员作“法制教育报告会”,用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珍贵,珍惜自己、关怀他人,自觉树立法制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当受到不法侵害时,能依法正当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保证人身安全;开展管制刀具检查,加强对学生携带危险物品(如打火机、有毒化学物品、危险玩具等)管理,上缴有关违禁物品,从源头上杜绝校园内学生之间恶意伤害事件的发生。
  流行病防治方面,下发防控工作方案与应急预案,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各班级负责人的防控工作责任;建立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搞好校园环境卫生,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每天两次对教学楼、公寓、食堂、浴室、生产实习场所、垃圾桶、垃圾池、卫生间等公共区域进行清洁消毒。强化健康教育工作,根据甲流防控情况适时下发甲流疫情、卫生预防等知识材料,让师生了解甲流可防、可控、可治,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病能力,避免学校师生产生不必要的恐慌心理。通过严而又严、细而又细的防控措施和工作,使我校的甲流防控工作始终处于可控状态,至今未发生一例甲流病例或疑似病例。
  自然灾害预防方面,夏季制定《防洪排涝工作预案》,成立防洪排涝抢险应急队,对全校所有下水道进行疏通,预防水灾隐患;冬季制定《扫雪工作任务分解表》,防止大雪拥堵和学生滑倒伤害事件;进行预防地震伤害教育,提高师生地震自我保护意识;进行防雷击设施改造,防止雷击事件和感应电流伤害;进行突发事件应急疏散演习,增强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安全文化
  学校在全面推行“大安全”安全管理思想的过程中,形成大安全、全覆盖的安全管理模式和体系,并逐步将安全管理提升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构成校园安全的观念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并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安全观念文化
  安全管理的目标是创建“品质校园、文化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安全管理的内涵是体现人文关怀、珍爱生命、视校如家、爱生及子;安全管理的体系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科学测算、责任到人;安全管理的方法是处处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安全教育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安全事故处理的准则是反应迅速、多方齐动、全力以赴、四不放过。
  (二)安全管理文化
  建立安全责任体系:根据公司安全指标,结合学校安全工作特点,制定学校26项安全控制指标,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按照“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幅度、安全检查工作量、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需掌握的安全知识水平、安全工作精神压力”等11项安全管理系数科学测算、缴纳安全风险抵押金,并严格考核奖惩。
  制定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针对各项安全工作、每个教学服务环节、每一台设备、每一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关于推行“一岗双责”进一步完善安全责任制的意见》、《安全环保工作措施及考核奖惩办法》、《学生教学实习管理规定》、《各类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突发事件紧急疏散演练方案》、《各类活动安全预案》等各类安全管理文件和安全预案,使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精细化。
  (三)安全行为文化
  通过各种载体进行法制教育、文明素养教育。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明礼,一言一行符合社会公德和文明礼仪。
  以惨痛的安全事件为案例进行警示教育,使学生克服麻痹大意思想,铭记“安全至上”观念,珍惜生命、珍爱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一举一动体现安全素养。
  持续规范学生的安全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一招一式符合安全操作规程,做到“四不伤害”。
  (四)安全物质文化
  安全物质文化既是安全保障的物质基础,又是宣传安全文化的无声载体。学校除张贴醒目的安全警告标志、疏散提示标志外,根据学生行为特点、行为轨迹,预设安全事件发生,自然灾害出现,对全校的建筑设施进行全面排查,消除物态上的安全隐患。如楼梯分成不同颜色,要求师生按标识行走,防止踩踏事故;栏杆按建筑规范加高至1.1米,防止坠落事故;公寓增设疏散旋梯、楼顶配备逃生钥匙、防盗窗加装开启栅栏,保证紧急疏散畅通无阻;财务预算部、计算机中心、蓄水池等要害部门配备防盗门、防盗窗、红外报警器等多项安保设施,防止不法分子侵入;配电室、天然气减压室、食堂仓库、地沟设置防护栏、防鼠板;气体库设置气瓶防倾倒装置,最大限度地防患于未然。
  总之,通过树立“大安全”管理理念,构造学校安全文化,创建平安校园活动,学校优化了育人环境,提高了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今后学校要进一步创新安全管理理念,求真务实、精准高效、精雕细琢、精打细算,不断深化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全力打造“品质校园、文化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