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兖矿,所到之处都会使人感受到浓郁的安全文化氛围。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把“安全文化”建设纳入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范畴,拓宽了安全生产教育管理的路子,为兖矿实施管理创新,夯实安全基础,构建安全长效机制聚集了丰厚的底蕴。把矿区办成安全文化大课堂,使安全生产教育跳出狭隘的小圈子,为安全长效机制走向规范持久轨道奠定基础。
发挥“六员、六网”,促进安全文化的高效覆盖。“六员”即:党员模范作用、团员突击队作用、岗员骨干作用、网员监督作用、安全员现场控制作用和协管员二道防线作用、安全员现场控制作用和协管员二道防线作用。“六网”即:以广播电视为中心的宣传教育覆盖网;以内部因特网为中心的安全文化娱乐网;以区队和车间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井上、井下安全标语警示网;以工业广场为中心向周边延伸的板报、标语、漫画、橱窗宣传网;以安监部门监督检查为中心,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开透明监督网;以安全文明小区为中心的家属安全规劝网。
坚持教育内容创新,丰富和提升安全文化的内涵和档次。为加大《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程度评价办法》等法规的宣教力度,从公司到各矿均精心组织安全争“双零”、万人签字、文艺演出、安全演讲、安全知识竞赛、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围绕热点和难点实施“文化攻坚”,开展“一条街”、“一条线”、“一条龙”、“一园地”和“一阵地”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工程和创建文明小区活动,使职工在浓郁亲情的人文环境中受到教育。教育培训则全面模范化,投资1.8亿元在各矿建立了多个大型职工教育培训基地,装备了微机室、电教室、闭路教学网络等先进的教学装备和设施。组建了山东省首家三级煤矿安全培训机构,通过岗位培训、脱产培训、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安全法律法规培训等多种形式,每年培训各类人员近6万人次。使矿区采掘工人75%以上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全部达到了持证上岗,并实现了一专多能,涌现出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公司级青年岗位能手。
“以人为本”培育新型队伍基层是煤矿现场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确保防线牢不可破,队伍是关键。兖矿坚持以人为本,在建立和培育精干、高效、专业化的四支队伍上下了真功夫。
――干部队伍建设。从思想、作风、工作、措施“四到位”入手,进一步完善了矿处长、区队长安全生产责任制、总支(支部)书记安全教育责任制、工程技术人员业务技术保安责任制。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四定、四考核、两挂钩”制度和层次职级管理制度,并充分落实工人“六项权利”,强化对领导干部的反向监督和制约。
――班组长队伍建设。班组长实行了《安全幸福365津贴制度》。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班组安全竞赛活动。进一步加强对班组的考核、检查,每年评选一次优秀班组长和优秀班组活动,有效地推动了班组管理由“生产型”向“安全生产型”转变。
――技术队伍建设。通过技术比武、业务练兵、职业技能鉴定、继续教育等方式、培养了大量技术尖子和技术管理骨干从经济待遇等方面向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倾斜。
――安监队伍建设。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拔配齐安监人员,定期开展安监队伍的思想、作风、纪律整顿,确保其做到秉公执法、敢于较真碰硬。同时,还全面加强了各种群监组织建设,工会群监员、团委青安岗、武装部民兵哨、家委会协管员覆盖全矿各岗位,形成了无缝隙全覆盖的安全监察网络。
完善关爱生命的机制。
首先从领导做起。高起点制定了《煤矿安全程度评价考核办法》,配套完善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度、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安全技术管理制度、安全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外包工安全管理制度等。
第二是卡标管理,不摆花架子。结合“双基”建设的推进,重新明确了质量标准化工作的目标,层层完善质量责任制,实施网络化管理和考核。特别是对采、掘、机、运、通、地测、调度、火工品、矿山救护等11个专业,突出重点环节,分阶段、分区域进行重点管理。实现了质量标准化管理动态和静态结合,事中与全过程结合,结果与源头结合。
第三是突出重点,排查治理危险源。各矿均完善了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对发现的危险源和事故隐患全部登记建档,形成相关资料库,做到心中有数。坚持重大隐患和危险源集体会诊,共同评估,定期监测,以会战的形式集中排查治理整顿。公司领导分头包保挂靠各矿处,并不定期参加包保单位的安全活动。包保单位的隐患排查情况与包保领导的收入紧密挂钩,按隐患排查治理整改情况进行奖惩,有效提高了各级领导的安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