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议“文化”
要想理解安全文化,就应当首先知道什么是“文化”。
生活中,“文化”一词应用得太多了。例如,“学文化”——指识文断字;“文化水平”——指教育程度;“文化修养”——指具有文学、学术方面的鉴赏能力;还有“文化”团体、“文化”部等单位;而读到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往往指的是琴、棋、书、画、诗、古迹、典故、名人等等。
而“安全文化”(即culture)中的“文化”非此“文化”,乃是指不同的人种、民族、群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具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并由此而构成或形成的社会组织、制度、习惯和风俗。
说白了,所谓“文化”就是习惯、世界观、想法、说法、做法。两个人对同一问题有相同的处理方式,就是“文化”相近或相同,如果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就是“文化”有差异。
“文化”的内涵,上可至国家的行为,下可至个人的言谈举止;又有不同地域,环境条件产生文化差异之分。总之“文化”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据考证,在中世纪犹太人因受迫害而流亡世界各地,其中一支迁至中国浙江。有意思的是,流亡欧洲各国的犹太人,仍一直保留着其民族固有的习惯、传统,信犹太教,说希伯莱语,而到中国的这支人马除从古籍中略见端倪外,竟无影无踪了。据称是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同化”了。
二、交流和沟通
交流和沟通是中国人的弱项,而安全文化恰恰非常强调这点。
良好的交流和沟通,一般有三个条件:
1、共同的背景——即双方交流要有前提;
2、强烈的愿望——即非常希望能够理解对方或被对方理解;
3、恰当的方式——即以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
在生活中,两个人争来吵去,最后发现说的不是一回事;数年不见的中学、大学同学聚在一起,最起劲的话题往往是“陈芝麻烂谷子”类的美好回忆。在工作中,凡是发生争议,协调不力,缺乏与别人的协作精神这样的事情,最重要的是第一条件出现问题,即由于专业知识、立场、观点,看问题的角度和视野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鸡同鸭讲”的局面。
由于核电技术复杂、专业繁多,人员来自五湖四海,背景知识有较大的差异,很容易出现“我认为你应该清楚,而实际上你啥也不知道”这样的矛盾。这种情况在各个核电站都是存在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培训学习才能使大家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尽量趋于一致,使得交流和沟通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三、程序(规程)
使用程序工作是核电站的基本要求,但是不是有程序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呢?是不是只要能看懂程序就可以干好工作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应该怎样使用程序呢?安全文化提出的说法是:严格执行程序,但要游刃有余。何为游刃有余?就是要有驾驭程序的能力,熟悉程序的背景知识,知道程序使用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程序中规定的目标,才能解决程序与现实出现的偏差。
记得有一次,我们遇到了程序上有规定但未作详细描述的事情。怎么办?最终统一的认识是:程序不是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不能解释所有问题,对此,只有一个办法,按原理、原义、按程序的出发点办理。
佛教讲觉悟,就是要人去看、去悟,猜透了就成佛了,有故事说小和尚认为老和尚背一个女子过河违反了佛门规定,老和尚云:“我已经放下了,你怎么还背着呢?”
四、小结
安全文化主要是后天创造出来的,它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不是虚无飘渺的。大家都在这种氛围中工作;还有许多不属于安全文化的“灰尘”在飘荡,只不过未察觉而已。
总之,安全文化的建立,就是要求大家对核电站的安全有一种共同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