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浅谈校园安全文化的构建

作者:王国强  
评论: 更新日期:2009年08月24日

俗话说“人命关天”,校园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决定千家万户幸福和安宁,十分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校存在片面重视教学成绩,轻视安全工作的倾向,目前存在比较特出的问题是安全教育工作随机化严重,安全教育活动缺乏系统的计划和周密的安排,从而导致安全意识难以在师生们心中真正树立起来,往往是活动中知道安全重要,过后却抛在脑后。安全工作这根弦时紧时松,难以成为师生们的自觉行动,成为学校安全的一个隐患。
我认为要解决学校安全面临的难题,学校必须重视安全教育工作,在学校中形成一种安全教育的氛围,也就是形成校园安全文化,通过学校安全氛围时时提醒师生注意安全,从而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还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一、对校园安全文化的认识

校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学校影响和制约师生活动和发展的各种文化因素。朱颜杰在其《学校管理论》指出:所谓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思想作风的总和。
据上所述,我们可以提出校园安全文化的定义,所谓校园安全文化就是在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被全体成员所认可并自觉遵守有关安全问题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成员关于安全问题的价值观认识、行为准则、规章制度、教育活动、管理活动以及外在物质设施等有形或无形的东西,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安全文化氛围。它是人们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对有关安全问题认识和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安全教学、活动、安全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保证师生安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安全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是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
学校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保护师生安全,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营造出安全的氛围,创建校园安全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校园文化创造了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以校风、班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个高度的观念形态就是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形成的,代表学校价值观和包括学校管理者在内的全体师生员工意愿的、反映学校整体目标和方向,具有推动学校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种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是对学校形象以及学校师生员工个人形象的一种精神倡导。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安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亚文化自然会体现“学校精神”。在一个盛行安全文化的校园中,把师生的人身安全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本身就是对生命尊严的尊重,在校园的安全设施、安全制度和活动中处处彰现出“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在此氛围下,“人文思想” 的种子自然而然的在学生心灵中播下了。
2、校园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氛围,有利于发挥对师生行为的指导、规范作用,最大限度的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建立。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氛围会对所有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产生无形的影响,尤其是把“安全意识”作为一种意愿和群体意识时及学校整体目标时,安全制度、周围人的安全意识和提醒,随时指导和规范师生的一言一行,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全体师生在校园自觉遵守安全制度,注意杜绝事故苗头,注意防范时,无疑是对学校的安全最有效的保障。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一个学生的安全往往牵涉到多个家庭的幸福,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校园安全文化的确立实际上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学生的安全,这实际上也是对社会和谐的最大的贡献。
    3、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成有助于建立民主和谐的是师师关系和师生关系。
校园安全文化作为学校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了校园人对安全的理想、希望、要求,满足了成员共同的合理的正当的需要,使学校群体产生强烈的内聚力和激励力量。能够激发校园对学校目标的认同感。在形成共同目标之中,学校往往需要发扬决策民主,调动教师、学生积极性,从而有助于和谐师师、师生关系形成。而且安全本身体现了对师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这种关爱无疑是良好、和谐师师关系、师生关系的促进剂。

二、校园安全文化的营建

校园安全文化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从其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的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校园安全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应该从物质设施和精神文化两方面考虑。
1、重视校园安全设施的维护和检查,尤其重视这些设施的安全细节。
学生在校园中学习、生活,校舍、场所及其他教育设施、生活设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安全息息相关,在许多学生校园伤害事故中,有相当多的是发生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上述设施中。原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下简称《办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属于学生伤害事故。根据《办法》和有关民法精神,学生在这些设施中进行活动,学校在设施上没有尽到责任,造成学生伤害的学校要相应承担责任。法律的规定主要是通过强化学校的责任来保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所以学校重视学校教育、生活设施的安全,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彰现“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理念的需要。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品质”,校园教育、生活设施的安全性往往在于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为此学校教育、生活设施的建设时要注意安全细节,建设前反复论证,多听取教师学生等人意见,建设好以后的维护也重在细节,如经常性的检查,及时发现房屋、楼梯其他设施的细微变化,甚至是一道细小的裂缝;注意了解食堂的卫生状况,小到一块案板、一只手套或蔬菜的摆放都不放过;经常检查楼梯灯、路灯和应急灯,发现坏了及时更换,该亮时及时使这些灯亮起来,这样才可以防微杜渐,防止校园悲剧发生。
2、充分发挥学校墙报、黑板报、橱窗、标语牌的宣传教育作用,营造安全教育氛围。
利用学校墙报、黑板报、橱窗、标语牌,宣传安全知识、安全制度,就会在学校群体中培养出与制度约束相适应的环境氛围。这种氛围一经形成,其理念、准则等精神因素会成为一种意识和氛围弥漫于学校之中,渗透到学校成员的一切活动中去。人们时时会感到它的作用和约束力,实践证明这种力量比制度的硬约束往往更有力。
3、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形成制度文化。
秩序和规矩是保证安全所不可缺的,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是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用制度来约束,可以使师生们的行为远离危险。
制度要立足于预防,在制度建立之前要科学研究校园安全应对机制,包括预警危机,进行预防危机发生的活动;学校的危机管理包含现象评估、制定策略、监控策略实施、追踪调查;全面考虑威胁学生安全校舍、消防、交通、饮食、传染性疾病以及校园周边治安秩序不安全因素,推出针对性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建立如安全应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门卫制度、食堂卫生制度、消防制度、实验室制度、上课点名制度、晚自修、晚就寝点名等制度。在制度规定中还要明确相关的责任人,并把各项制度贴在各种场所中,以便相关人员注意对照实施。
制度建立后,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追踪评估,要对相关责任进行考核,这样可避免制度流于形式。
4、安全教育活动有计划、成系统,活动形式多样并形成系列。
安全文化的形成必须要有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同时安全文化又涉及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安全教育活动必须严格计划、精心组织,活动不仅要多种形式,并且要根据学校安全情况选择教育内容编排成系列,使学校师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全方位的受到教育,避免安全教育内容的遗漏。
    学校应为活动提供各种平台,如每学期有“校园安全周”,每2月一次安全讲座,不定期的交通安全展,还有定期的“安全教育黑板报竞赛”等等,通过这些途径,把学校把计划中的安全教育内容落实到师生的实际生活中去。
5、重视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组织师生学习相关的法律,如《民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不仅可以提高师生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增强师生们安全意识。
学校在校园中组织师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好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师生们的问题进行疏导、干预,把师生们存在心理问题及时解决,避免悲剧的发生。
6、发扬管理民主、教育民主,调动师生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共同的安全观。
校园文化的群体性目标特点,表明建设校园安全文化,必须要有教师和学生的自觉、自愿的参与。他们自觉的参与不仅能增强凝聚力和认同感,还有助于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为学校的安全工作献计献策,推动学校安全文化上更高层次,同时师生们参与活动也有助于他们实现自我教育,加深对安全问题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形成共同安全价值观。实践中让师生设计安全教育活动,或设计安全标语、公共场地警示语以及向学校提安全建议等等都是很好的形式。

  • Tag:校园安全文化相关内容
  • 没有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