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切实做好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应急救援工作,必须积极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救援理念,以加强科学施救、提高救援能力为目标,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和队伍装备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提升装备水平,切实做到决策科学、指挥有力、组织有序、救援有效。以此大力减少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效降低事故危害和等级,使应急救援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和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应急救援 能力保障 提高水平 科学规范
加强应急救援,提高防范处置重大事故灾害的能力,既是当前一项紧迫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艰巨任务。应急救援是防范事故的重要手段,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为筑牢这道防线,必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应急能力和水平,以此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和职工的安全与健康。
一、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加强领导机构建设
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体系和领导机构,以及完善管理和指挥系统。可以有效解决应急救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统一领导和协调指挥,各专业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二是没有统一规划,应急救援队伍布局不合理,缺乏能够跨区域救援的骨干队伍;三是应急管理不到位,应急资源掌握不清,特别是各地普遍没有专业的应急管理机构和人员,应急预案不完善,缺乏针对性;四是应急救援队伍缺乏必要的培训演练,战斗力不强;五是应急指挥手段和救援队伍装备落后,应急救援队伍力量薄弱;六是应急管理和机制建设工作相对滞后等。按照国家和地方应急救援有关规定和要求,应及时健全单位、二级部门、基层(车间)各级应急组织机构、配备各级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并明确划分各自职责。单位应急管理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行政正职是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负总责,亲自抓;业务主管领导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应急管理工作负分管责任,具体抓;各级专(兼)应急管理人员对本岗位的应急责任全面负责,认真抓,岗位员工做好本岗位的应急工作,确保各级责任有效落实。积极构建应急制度体系。根据《安全生产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标准,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和相应的事故应急救援管理办法,使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纳入专业化和常态化的轨道。
二、组建应急救援队伍,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制,对于提高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再好的应急体系,无论是从日常应急管理、应急装备使用、人员医疗救治、公众紧急疏散,都离不开专业化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作保障。人力资源没有保障,是无法成功进行应急救援的,专业救护队伍是应急人力资源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支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即胜的高素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是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按照“预防与应急并存,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和“险时搞救援,平时搞防范”的原则,积极组织救援队伍开展预防性检查和隐患排查,对防范事故将会起到重要作用。把机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解决“有机构,有队伍,有人管”的问题。解决普遍存在编制少、力量弱、装备和手段落后、人才缺乏、人员水平不高等问题。建立和健全以各类专门队伍为支撑,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为辅助,以社会志愿者应急队伍为补充的应急救援体系,全面提高应急队伍的处置能力。
三、实现应急资源共享,构建区域协作机制
应急资源共享主要是应急救援所需要的组织机构、救援队伍、救援人员、物资装备、专家、信息等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加强应急资源共享、完善顺畅的应急救援机制,能够为控制事态发展,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抢救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全面开展应急资源普查,掌握各区域、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应急机构、队伍,应急设备物资,应急专家等方面建设情况,还可以开展跨市、县协作,建立相应的应急联动机制。资源共享和区域协作机制的建立,可以大大提升应急救援保障能力。通过建设应急互助协作,还可以了解企业与周边地区危险源分布情况,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建设情况,为政府应急物资储备建设和应急队伍布局提供参考。积极实现报警和救援信息共享,为联动处理应急事件创造通畅的信息渠道。与当地政府和兄弟企业的救援队伍签订互助协议,建立稳定的救援服务机制,既实现应急救援的区域联动,又增进救援队伍与服务对象间的了解,营造共建救援体系、实现应急资源共享、构建区域协作机制。
四、应急救援统一指挥,建立协调联动平台
事故是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的,由于应急活动的复杂性,众多来自不同单位的应急力量与事故救援时,在信息沟通、行动协调、指挥、授权与职责、通信等方面会存在组织和管理的问题,影响救援效果,因此应急管理需要政府、各单位、各部门横向的协调和联动。没有完全建立相互协调与统一指挥的工作机制,往往存在应急力量分散,应急力量和资源还缺乏有效整合和统一协调机制,当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尤其是发生涉及多种灾害;跨地区、跨行业的重大事故时,仅仅依靠某一地区、部门的应急力量和资源往往十分有限,而临时组织的应急救援力量,则存在职责不明、机构不顺、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难以协同作战,发挥整体救援能力。建立统一的指挥机构,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互助机构的作用,形成应急救援的合力。以提高事故防范能力、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五、加大应急经费投入,夯实物质基础保障
应急救援经费是保障发生灾变事故时迅速投入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前提保障,没有可靠的资金渠道和充足的应急救援经费,就无法保证有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和维护应急管理体系正常运转。尤其是应急装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多渠道,多种途径解决资金投入问题的路子。同时积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制度,依托国家(区域)、骨干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以及有关企业、单位,储备必要的救援物资和救援物资生产能力,提高应急救援物资尤其是大型成套应急救援装备的储备水平。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要专门设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暂时没有条件建立储备库的,要与相关装备设施拥有单位建立协调机制,确保能够紧急调用,保障事故灾难应急处置需要。切实抓好应急处置的物资、器材和装备的更新和配置,确保应急关键时刻拿得出、备得够、用得上,为应急救援减少损失赢得宝贵时间。
六、制定应急培训计划,提升救援人员水平
为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技术水平与应急救援队伍的整体能力,以便在事故的应急救援行动中,达到快速、有序、有效的效果,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救援培训训练或演习应成为应急救援队伍的一项重要的日常性工作。组织制定应急培训计划,抓好入职培训、岗位培训、专业培训,强化各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和专兼职救援人员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本单位应急处置程序、安全生产规程和自救互救常识,避免盲目指挥、盲目施救。基层单位是应急管理工作的排头兵,基层应急管理水平对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全面加强基层应急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安全培训、班组安全活动等形式进行经常性的应急知识、应急技能培训,使从业人员熟知本岗位的预案内容和应急处置措施,提高全体员工的应急保障意识、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增强实战能力,造就一批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能胜的应急救援队伍。
七、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实战处置能力
建立健全应急演练工作制度,生产经营单位要结合自身生产工艺特点,突出加强重点岗位、重点部位、重要装置现场处置方案编制和优化工作,强化事故初发期的妥善处置,有效控制事故发展扩大。广泛开展不同层级、形式多样的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意识,掌握处置要点。进行经常性的应急救援预案演练,坚持至少每年进行一次综合预案演练,至少每半年一次专项预案演练,特别是重大危险源和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预案演练,每季度进行一次岗位现场处置方案演练。通过演练,统一事故状态下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进一步完善预案内容,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提升岗位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实战能力。
八、转变思维观念模式,应急救援科学规范
转变观念、提前预防,实现应急准备从预防开始、应急响应从预警开始的应急工作模式。把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心前移,做好做足前期教育警示工作,努力提高各类人员的应急防范意识和预防能力,变被动救援为主动预防。积极完善安全生产应急响应机制,生产经营单位要继续强化事故现场处置,赋予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使其在遇到险情或事故征兆时能立即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组织涉险区域人员及时、有序撤离到安全地点,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在组织专兼职救援队伍抢救的同时,要立即向当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规范事故救援现场管理,按照“统一指挥、属地为主、科学施救”的原则,进一步规范事故救援现场管理。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或险情时,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即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事发地人民政府要根据事故分级和相应的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组建应急救援指挥部,调取事故单位图纸、工艺等相关资料,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明确参与各方在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置过程中的职责和任务,充分发挥事故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熟悉同类事故灾害并有实践经验的救援专家的作用,划定适当的警戒隔离区域,调集相应的应急救援装备和人员,落实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制定科学的救援方案和安全措施,快速展开应急救援行动。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提倡科学救援,拒绝盲目施救。切实做好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应急救援工作,必须积极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救援理念。以加强科学施救、提高救援能力为目标,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和队伍装备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提升装备水平,切实做到决策科学、指挥有力、组织有序、救援有效。以此大力减少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效降低事故危害和等级,使应急救援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和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