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位于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3大沙漠交汇处,干旱少雨,风蚀严重,生态脆弱。天然林资源少,地表植被稀疏,类型简单。到1976年,乌海植被平均盖度仅为25%,森林覆盖率不到0.3%。经过30多年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如今的乌海,热闹中彰显出都市的美丽。在城区,座座高楼与苍翠的松柏、怒放的鲜花、如茵的草地交相辉映;在郊区,到处是飘香的瓜果、荡漾的绿波。昔日的荒漠,已经被星罗棋布的葡萄园、纵横交错的通道林、大片大片的梭梭林、柠条林所代替。此时此刻,一个充满希望、充满遐想的绿色之洲跃入人们眼帘。
荒漠变绿洲,惊叹之余,人们更被乌海市委、市政府敢为人先的那份胆识与气魄所折服!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5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市初期的0.3%跃升到了17.49%,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7平方公里。
面对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乌海市历届领导者以及开拓者,年复一年,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与风沙灾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用于林业生态建设的投资达15亿元以上,参加义务植树148万人次,植树570万株,完成造林41.25万亩。
用大手笔、大动作来形容这一时期的林业生态建设毫不夸张,而从这一时期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中,更让人们看到了乌海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那份坚定的信心。
2008年,乌海市政府重新调整了市绿化委员会组成人员,市长侯凤岐任绿化委员会主任,副市长康文胜任副主任,三个区和各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
2009年6月,我市明确提出以建设生态绿洲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为目标,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将林业生态建设和城市园林绿化纳入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管理。
2009年12月,乌海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乌海市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有关部门据此评审确认了首批18家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集中连片发展葡萄、梭梭及林木种苗、花卉等规模化种植的企业或大户给于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进一步推动生态建设向纵深发展。
随着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相继在乌海启动;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京藏高速公路两侧、海勃湾区东山、乌达区西山和海南区环城绿化等一批地方林业重点工程也先后开工,一场浩浩荡荡的全民绿化工程拉开了帷幕。在荒原中架电铺路,在戈壁中修渠引水,从机关干部到企业职工,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到在校读书的中小学生,千军万马挥锹上阵。在风沙弥漫的荒漠中,到处是漫卷的红旗,满野是奋战的人群。一排排幼槐新杨,一片片灌木丛林,在千百年来的荒原之上茁壮生长,乌海处处呈现生机盎然的景象。
城建部门在重点开展园林建设的同时,采取增加公园绿地、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有力措施,使我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46%。
共青团、妇联、部队等社会团体营造了形式各异的“青年林”、“巾帼林”和“民兵林”。2005年启动建设的东山青少年生态园,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当年施工、当年绿化,沉睡千年的荒山秃岭变成树木葱笼、鸟语花香、景色宜人的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
从2007年西山绿化工作开始,乌达区各行政、企事业单位及驻区单位的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主动上山义务植树,最终建成了这处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企业造林更是乌海近年来林业生态建设的一个亮点。防风固沙、绿化厂区、美化环境,已经成为许多企业提升形象的必然选择。
海勃湾区海北生态区采取企业承包、限期绿化的方式,建成了城区北部绿色生态屏障。
海勃湾电厂投资600万元,在厂区、职工住宅区依山就势,建成一座松柏槐柳、原生植被相结合,果桃李梅、奇花异草相配置的生态游园。
原乌达矿务局银星公司在被称为黑风口的矿区,营造梭梭林1万亩,彻底改变了当地的自然环境。
神话中的愚公率子孙移山感动了上帝。现实中的乌海,带领50万儿女战胜了黄沙。
曾经到过乌海的外地人,旧地重游,无不惊异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
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乌海人,抚今追昔,无不感叹美好环境的来之不易。
国家林业局治沙办的领导来了,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的领导来了,他们身临其境,无不感言:“乌海创造了沙漠中建绿洲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