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塑令发布至今已有四个年头,曾经的风一起塑料袋漫天飞的场景现今仍不少见,而头顶环保光环的无纺布环保袋却成了新的白色污染源。
环保袋不环保
在超市购物时,售货员往往会向顾客推荐无纺布“环保袋”,然而环保袋并不环保。
市面上推行的环保袋其主要成分为无纺布,降解同样存在问题。据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特聘专家董金狮介绍,论成分而言,塑料袋和无纺布袋都不“环保”:以聚氯乙烯为主要成分的塑料袋,即使是填埋在地底,需要100年的时间才可以完全降解;而以聚丙烯为主要成分的无纺布购物袋,在自然环境中,其降解过程也一样缓慢。
在董金狮看来,塑料购物袋并不是环境污染的背后真凶,市民缺乏良好的消费观念以及落后的垃圾管理和处理方式,才是造成“白色污染”的根本原因。对塑料袋的管理一方面要通过收费制度来刺激消费者尽量减少使用,尽量重复使用,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另一方面还要建立相应的产品回收处理体系和替代品利用机制以及信息公开制度,保障舆论监督渠道畅通。
在大型超市里,除了在结账时需要购买塑料袋外,超市内的各种食品专用和非食品塑料袋都不需要顾客花费,想取多少就取多少,处于完全缺乏限制的状态。在农贸市场,这样的现象更是疯狂,虽然有色塑料袋消减了很多,但摊主依旧习以为然买菜送袋。在北京最大的海鲜批发市场可以看到黑色塑料袋被广泛使用。一些小餐饮店,刚出炉热乎乎的食品逮着个塑料袋就装上了,用完就直接扔了,很多小店的老板表示这样做很方便,省了很多清洗的工序。
这样的现象一直持续至今,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审视。一是反复强调的无纺布环保袋实际上并不普及,市民去超市购物时,基本不会在意几毛钱的购物袋,自带环保袋或塑料袋的市民达不到10%。市民张女士介绍,在日常生活购物时,总能获得一些薄塑料袋,有时候多索要几个,店家也很乐意给,回家可以当垃圾袋用。塑料袋市场的“风靡”,助长了恶性循环,使得大小作坊遍布在全国各地,生产商黑窝点打不尽。我们的生产商和零售商却只考虑自身盈利,想方设法给顾客创造方便,可由此造成的“巨额账单”就只能靠政府来付了。
有效管理重于引导
羊毛出在羊身上,民众使用塑料袋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引导,是否可以从增收塑料袋税收来缓和,一方面用高价税收来约束市民,另一方面,所得税将作为处理塑料袋降解的科研经费,而不是一味让政府为民众肆意使用塑料袋而买单。致力于环保研究的专家董金狮表示研究结实耐用又便宜的塑料袋也许是一个方向。
据了解,自禁塑令开始后,不少塑料袋生产商开始转型做环保袋,但由于屡遭塑料袋市场分羹,份额不大,并未真正获利,只有接一些大机构单位的印花环保袋的活才能维持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管理调控,多给一些环保替代品市场空间,培植市场份额,让菜篮子,购物车,时尚布袋等环保替代品真正深入到每个市民的生活中。
塑料袋泛滥的根本问题在消费者身上,市民在生活中已经处处离不开塑料袋。从购物,打包食物,到在菜市场买菜,买东西试图多带几个塑料袋回家当垃圾袋,归根结底说来,单从自身便捷出发,很少考虑过环保的问题。有些塑料袋是有毒的,不能直接用来装食物,但这问题并没有在生活中引起注意。
在台湾,一些环保意识强的餐厅,不提供任何的打包饭盒袋子,需要顾客带着饭盒来。如果市民在出行的时候,能多点意识,不单只是图方便,塑料袋带来的“白色污染”就会得到很好的缓解。自带环保袋、自带饭盒、重提菜篮子、草绳挂鱼,纸包商品都是很好的环保习惯。
环保更重要的体现在人的行为,如果人们的观念提高了,什么都能真正做到循环利用,那才是真正的环保。环保要从产品替代跨越到行为替代,无论什么样的产品使用一次就扔掉那肯定是不环保的。作为消费者,应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才算环保意识的真正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