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生态环境的保护已备受重视,为了杜绝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使项目的损失情况、事故率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掌控和降低已知风险尤为重要,环境风险评估体系便逐步形成。2004年12月11日实施《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2014年4月4日印发《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2018年3月1日实施《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可以看出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在不断的完善。对于各企业,确定环境风险评估体系能有效的掌握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几率,能够更好的形成应急响应机制。医疗废物处置业是21世纪的新兴行业,现有的风险评价体系对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还存在不足,本研究主要针对高温蒸汽灭菌处理技术的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结合其运营过程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医疗废物处置企业现状
1.1企业运行情况
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多数以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贮存、处置为一体的综合运营单位。医疗废物的包装需要密封包装,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包装内医疗废物沾染的致病微生物传播,形成空气污染,造成疫情传播;贮存过程受温度、时间限制(大于5℃,贮存时间不得超过24h;小于等于5℃,贮存时间不得超过72h);处置过程是在压力容器中以134℃,220kPa的条件,密闭处置45min,经处置的医疗废物将送往城市生活垃圾厂填埋或发电,主要工艺流程如图1。
图1 医疗废物处置企业工艺流程图
医疗废物的处置过程伴随有废气产生,废气多以喷淋、吸附、过滤方式进行处理;废水主要为医疗废物运输车辆、专用转运箱以及医疗废物暂存间的冲洗废水,医疗废物处置企业以依附临近企业的废水处理系统或直排,废水消毒多采用二氧化氯。
医疗废物属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的第一位危险废物,须医疗机构人员与医废收集人员当面交接,做到数实相符,杜绝医疗废物的流失;医疗废物的运输均是按医疗机构连线式收集后直接返厂处置,无中继站。医疗机构的分布具有特殊性-在全市范围内呈散点分布,且基本处于城镇中心区,车辆的运输线路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呈网状分布,易出现在人流密集区。因此,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工作在点、量、时间上具复杂性,同时兼有固定性。
1.2企业涉及的风险物质
企业风险物质主要根据风险受体确定,按物质的形态划分为气体、液体、固体三种,具体情况如下:
(1)气体方面。医疗废物灭菌过程产生的主要污染物VOC以及未截留的少量微生物或芽孢,属间歇性排气;用于废水消毒的二氧化氯,属现配现用。
(2)液体方面。主要为冲洗废水及医疗废物废气处理的喷淋冷凝液。
(3)固体方面。所收集返厂的感染性及损伤性医疗废物,主要污染物为致病微生物;
生产环节产生的危险废物。一般为处理废气所产生的活性炭和高效过滤膜,主要污染物与气体一致;一般固体废物,含经高温蒸汽灭菌处置后的医疗废物。其粒径较大、方便收集、有固定去向,风险在于流失或买卖的行为造成不良后果。若最终处置为填埋,则在填埋区域封场后按土壤方面的环境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在医废处置中心运行过程时期暂不论述;若最终处置为焚烧,则其环境风险评估由焚烧处置方进行较为妥善。上述两者,均要求医废中心主要做好“三防”(防渗漏、防扬散、防流失),加强与最终处置方的交接管控。
1.3企业管理要求
1.3.1车辆管理要求医疗废物运输车辆需符合《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GB19217-2003),车辆管理体系要满足道路运输管理。既要符合正常医疗废物的收集任务,又要满足突发的医疗废物收集任务,具备一定的应急收集能力,即,一般车辆的数量需比正常收集车辆数多2台,满足车辆维护、保养的轮换及应急收集。
医疗废物的包装与运输过程要求必须密封:感染性医疗废物用医废专用包装袋其包装完善后盛放于可重复使用的符合相关标识规定的专用周转箱(桶);损伤性医疗废物须用利器盒封装;车辆车厢必须有防渗漏措施。医疗废物装卸载尽可能采用机械作业,将周转箱整齐地装入车内,尽量减少人工操作;如需手工操作应做好人员防护。
车辆运输过程管控以车载GPS及企业终端监控设施为主,设专人专管,掌握车辆的运输线路及路段情况,实现全过程管理。
1.3.2设备设施管理要求医疗废物处置单位主要设备是医疗废物处理机和电给热锅炉,两者均属特种设备。其主体与附件须定期委托质量监督检验部门检查,以保证日常运行的安全。医疗废物处理机的灭菌性能需定期检测,以化学指示卡和生物检测为主。企业内各设备设施均要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并记录在册,大型设备或关键设备运行,应做好每2h一次的巡查检查。
1.3.3人员管理要求企业从业人员需要接受岗前、岗中的教育培训,熟练掌握岗位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理措施,并定期进行考核。管理岗和技术岗应定期参加专业性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医疗废物的全周期工作的重视。企业须做好员工的全周期健康管理:一线人员每年体检不少于2次,其他员工视岗位性质而定,每年不得少于一次。
1.3.4规章制度的建设规章制度的建设是维持一个企业良好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环保责任制、清洗消毒制度、土壤污染防控制度等,有效的规范企业行为,规范员工行为,有效的降低企业日常运行的环境风险。
2现有的风险评估现有的环境风险评价主要侧重于项目建设过程与生产加工过程。主要评价的方向在于项目建设范围内或企业内生产工艺的选择和控制、涉气(或水)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的综合考量,对于运输过程的风险考量没有具体的标准。
2.1环境保护方面的风险评估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确定主要根据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E)、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和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按照企业突发环境时间风险分级矩阵表来确定的。
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的建设选址按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环发〔2003〕206号)中“5.1处置厂选址”的要求,选择周边环境受体敏感较低的区域,那么,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和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简而言之,风险物质的确定和企业管控就变得尤其重要。
在以按照规范正常选址的条件下,若风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1,则企业论为一般环境风险源;若Q≥1则需要结合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分析。在环境风险控制水平方面,主要对生产工艺、设备类型、泄露控制预防措施、事故应急收集(防控)措施、近3年内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等作了评估要求,但对固体废物,特别是医疗废物交接方面的管控措施、应急机制方面没有详细论述。
2.2道路运输方面的风险评估
医疗废物在道路运输上的主要风险在于:车辆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后造成医疗废物散落。散落的过程可能是车辆附近,仅地面区域;或因车辆侧翻散入水域。道路运输方面的风险评估依据主要为交通运输部出台的关于公路水路行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办法,地方出台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指南,企业属地交通运输管理局出台的企业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指南等,结合人的行为(如:从业人员心理素质因素、从业人行为、管理员行为等),物的状态(如:车辆状况、公共建筑、场所设施、辅助设施、路段情况、天气情况等)以及企业的安全操作规程与管理制度等进行综合分析。
道路运输事故发生的概率主要与人口密集度、运输时间、运输距离相关:在运输路线上运输均处于人口密集度较高,运输时间的影响度较小,则距离最短的情况下事故发生概率最低;在运输路线上运输路程较长,人口密集度影响较小,则运输时间最少的情况下事故发生概率最低。其中路段的事故概率与车辆行驶速度与路段平均车速(推荐车速)差为正相关(pi=500+0.8Δv2+0.014Δv3),风险值MR(r)=∑Hip(i Hi为人口热力状况,人/m2)。
由于医疗废物运输是“低概率重后果”特性,医疗废物的运输管控、道路选线和应急救援非常重要。
3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将医疗废物处置企业的风险评估分为处置厂内、运输过程、医疗废物交接过程三个板块,每个板块独立评估。处置厂区内风险评估重点评估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与风险物质辨别,加设应急体系与制度建设的评价分析。运输过程首先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建立为基处,再次以单个车辆线路作分析,将其看似连续的独立移动贮存场所。医疗废物交接过程主要以数据为依据,以是否进行数实分析、数据的形成方式、交接数据和返厂数据的差值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3.1运输过程评价首先运输过程必须进行道路运输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按级别不同颜色不同对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进行警醒,减少人的不稳定性,其次抓好车辆性能评估、维护修缮机制管理、车速监管等,最后做好收集线路的规划-以人工智能状态空间搜索理论、医疗机构产废量调查(杜绝车辆超载运行)、行车时间控制(杜绝疲劳驾驶)等,具体评价方式如表1。
3.2风险管控详化 《企业突发环境时间风险分级方法》 (HJ941-2018)中关于生产工艺过程大气(水)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评估内容。首先将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发布、应急小组成立情况纳入其中,其次扩展《企业突发环境时间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表6中厂内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内容:
(1)医疗废物贮存的温度与时间是否达标;
(2)医疗废物处置过程的灭菌效果监测是否合格;
(3)环保管理制度的建立;
(4)企业从业人员环保培训情况;
(5)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内容等。
4结语
医疗废物处置企业在逐步的成熟,在管控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政策文件也逐步细化,随着人口的增长,医疗水平的提升,医疗废物也不断的上涨。医疗废物作为危险废物之首,医疗废物处置企业规范的管理能够将因医疗废物散落、扬散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降低。其中管理的重中之重还是医疗废物的处置过程和运输过程,做好硬件设备的维护保养及巡查检查的同时,把控从业人员的心理状态和从业规范性也是最基础和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