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广州垃圾分类的经验与思考

作者:陈杰 傅一鸣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评论: 更新日期:2020年09月04日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垃圾分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关系到资源节约,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垃圾分类政策的落实,有赖于社区治理的实践。广州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目标与社区治理相结合,用协商治理实现社区善治,积极优化垃圾分类工作,践行新风尚。

2019年《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开启了广州社区垃圾分类治理的新篇章。通过建立健全市、区、街道三级生活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基层部门联动。截至2019年12月,广州市共有166个街(镇)设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占比高达93.7%;1517个社区建立了社区联席会议,占比高达95.6%。合理、透明、规范的协商与沟通,促进了社区层面凝聚垃圾分类的共同意识。

因地制宜开展社区垃圾分类

广州社区垃圾分类的实践,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政府推动,全社会参与。广州坚持党建引领的原则,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建清单、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服务内容和基础网格化服务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志愿者、环卫工人等主体的积极作用,引导监督社区居民开展垃圾分类。截至2019年12月,广州市回社区报到参与服务党员人数达20.9万人,其中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约9.4万人。同时,全面发挥基层能动性。白云区率先在全市建立首个业委会党支部,推动垃圾分类等小区重大事项的决策。该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主动与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对接,动员热心业主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目前,已发展为街道党工委领导、社区党组织监督、业委会党组织负责的三级组织架构,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不断向纵深推进。

第二,定时定点,铺设垃圾分类网络。近年来,广州各区努力推进楼道撤桶,推行定时定点投放模式。在物业管理完善的新楼盘区域中,黄埔区撤桶率已经达到95%。在旧小区较多的中心区中,海珠区撤桶率也已达70%以上。从数据来看,广州不少小区已经成功实现楼道撤桶。然而,楼道撤桶也给各主体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较大不便,社会对此做法的接受程度不高。例如,部分投放点因垃圾投放过多出现“爆仓”现象。部分居民看到垃圾桶满后便把垃圾直接扔到桶边,既违反垃圾分类的原则,又破坏环境。而且,不少低楼层居民对在一楼放置垃圾桶也有不满。对于楼道撤桶后如何选点、怎样做到及时收运等问题,物管、业委会及居民之间仍需进一步协商。

第三,因地制宜,打造一社区一方案。在城中村社区,流动人口是开展垃圾分类的难点。根据不同的人群需求,广州城中村社区制定了三种垃圾分类投放办法: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基本采用“家里分好类,定时拎下楼,精准定点投”的方式;流动人口采用“租客楼里分好类,屋主负责精准投”的方式;住户分散的区域,用“垃圾分类巴士”定时上门收集垃圾,即“屋里分好类,定时定点上门收”的方式。城中村社区的垃圾分类方案灵活多样,方便了居民,也提高了垃圾分类的效率。针对外来人口多、人员流动性大、垃圾分类意识薄弱等问题,白云区均禾街道推广了屋主责任制做法。利用街道门禁卡办理点,对外来人员开展定向垃圾分类宣传,要求新外来人员在办理门禁卡时,必须签署参与垃圾分类的承诺书。承诺书的签订明确了屋主的主体责任,使垃圾分类监管工作更有针对性、可行性。《广州蓝皮书:广州社会发展报告(2020)》对广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具体做法与经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构建社区垃圾分类共建共治体系

广州的垃圾分类社区治理尚处于发展阶段,“定时定点”模式在一些生活社区尤其是商品房小区里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垃圾细分的类别太多、分类指引和便民设施不齐全,也加大了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工作的难度。

目前,小区垃圾分类工作需要的资金主要由物业公司负担。许多物业公司没有资金购置分类垃圾桶,居民也不同意涨物业费,只能依靠街道拨款。然而,居委会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并不明晰,工作开展面临“有责无权”的尴尬处境。许多垃圾分类的指标任务在具体执行阶段都落到了居委会的头上,然而作为群众自治组织的居委会,缺乏相应的管理权和奖惩机制。与一些垃圾分类先进城市相比,广州垃圾分类的管理机构尚未健全,督导队伍仍需进一步壮大。另外,目前与垃圾分类工作相关的经费保障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财力投入与实际工作需要存在较大差距。

广州通过落实“垃圾分类”政策,某种意义上推动了社区走向善治,而社区善治本身就是实现垃圾分类的重要路径。广州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坚持“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政府治理+社会组织参与”的原则。社区党组织是社区整合的核心力量,居民自治则直接促进了社区积极行动者的诞生。政府治理实现了政府与社区的有效对接,将社区治理的有效成果转化为整个城市的治理经验,社会组织的参与将为社区治理提供专业化的知识和方法。在此过程中,社区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对居民的情况进行摸排调研。始终坚持公开透明的协商程序,保障居民在决策过程中的知情权与表达权。

从广州垃圾分类现存的问题和已有经验来看,要建立垃圾分类治理的长效机制,仍需构建社区垃圾分类共建共治体系,推进社区垃圾分类精细化治理。要根据社区构成、人员结构、周边资源等要素,形成有针对性的分类治理方式方法和治理工具。街道一级的垃圾分类政策在落到社区具体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社区实际情况。对于垃圾桶数量、垃圾回收时间的工作要求,要因地制宜进行调整。同时,加强对社区自治队伍的培育工作,组织相关力量对居委会、社会组织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业务培训,提升他们参与垃圾分类的专业能力。真正培育一批项目实施效果显著、资金管理规范、具有影响力的垃圾分类社会组织和品牌项目。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