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事故隐患产生的原因
2.1 电梯设计的缺陷
我国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投入使用的电梯,在轿顶靠配重侧未设计安全护栏,这样对维修人员在电梯井道内站在轿顶上进行维修、保养或慢车行驶进行检修带来严重的安全问题。因此,在后期根据相关的安全技术管理规范,同电梯安装维修保养公司将逐台改造安装好安全护栏。
又如电梯底坑未设计排水设施。电梯井道底部未设置容量为2M3蓄水坑及排水量不小于10L/s的污水泵或未将井底的污水接到排水管,不能及时排除底坑积水,这样将会产生事故隐患又发故障,从而影响电梯的正常使用。
电梯主控线路引发设计局限性及陈旧性。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国内设计的一些电梯上。如国内设计的电梯轿厢系列一般都采用活络骄厢。这种骄厢若受力不均,引起变形,就会使得轿厢上固定的门系统、井道信号系统各部件之间位置发生变化,造成门系统动作不灵活,平层精确度变差,影响电梯的可靠性。
由于前期国内电梯轿厢的设计不完善的原因而引发电梯的可靠性下降,可以根据不同品牌的电梯采用不同的支撑加固及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弥补了活络轿厢引发变形带来的影响。
又如货梯中常见的相序保护大多设计在控制柜电源输入端,只对进线的三相电源的错断相保护,而从总电源开关到电机定子绕组之间须经一系列触点(如方向接触器触点、快慢车接触器触点)和接线端子,因这些接线端子发热松动或触点烧蚀、接触不良等故障造成的电机缺相,恰是目前断相保护电路不能检测和保护的。为此,我们采取了如下改进:把直接控制电机的交流接触器动铁芯背后的档架框拆卸下来,将中间一段截去,换上一块50mm×80mm×3mm的钢板,在钢板上装一型号为LX19-001B的行程开关,然后再把它安装到接触器上,利用接触器动铁芯的重量使行程开关动作。由于行程开关有效行程仅为3mm,当交流接触器动铁芯在基本复位时,另一个方向的接触器线包回路才能接通,从而保证了在主触头动静触头开距足够的情况下才能换向,有效防止了接触器在换向时出现的瞬间短路现象,即有效控制触点烧蚀、接触不良等故障造成的电机缺相问题。
2.2 制造的原因
由于我国电梯制造业起步较晚,发展又较快,各生产厂家技术力量、设备状况高低不齐,加之早期我国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又不完善,所以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生产的电梯普遍都存在着不少制造缺陷。如轿厢使用已淘汰的不能保证锁紧状态的的PB16C上钩门锁及D10.4型非直接接触式门锁等。这段时期生产的电梯的隐患主要来自使用劣质的配套件;机械配套件如导靴、限速器、安全钳、门锁等;电子配件如可控硅模块、电子元件、接触器及电路板等,从而造成门锁失灵,平层精度超标,夹人,冲顶,蹲底甚至更严重的事故。
2.3 安装的原因
首先,无资质安装。根据劳动部、国家建委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加强电梯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电梯安装要由具有相应安装资质的电梯安装队伍承担。但由于多种原因,电梯安装任务有时被层层转包给一些小的电梯安装队,这些安装队往往是几个人凑在一起,挂靠在有安装资质的安装公司名下,其本身既无技术力量,又无安装设备,其安装质量就可想而之。这种情况随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规范管理及电梯主管部门管理工作的加强已逐渐杜绝,但已安装并投入运行的电梯遗留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
其次,不按规范施工。此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安装维修保养资质较低的电梯公司。有些单位为了节省资金,将项目承包给安装维修保养资质较低的电梯公司或一些挂靠公司的施工队安装电梯。如某单位一部M-B/DS型电梯轿厢导轨及对重导轨的固定支架在遇到砖墙的位置时仅仅用10CM的膨胀螺丝固定。又如曳引机的固定钢梁不够长,而使用电焊单面直缝连接。后经整改,加一块被板加固焊接。而有些则是施工单位偷工减料造成的,如使用低标号的电梯电源保护线,在电梯旋转部位不做标记。对于出现电梯轿厢(对重)与缓冲器距离超标,限位与极限开关同时动作的问题,则说明施工人员根本未按规范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