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生为本,确保食品安全
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食品安全知识,掌握一些食品安全常识,增强学生食品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素质。
2、通过学习有关安全知识,使学生在购买食品时要进行选择和鉴别,使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
食物中毒的预防、传染病防治
教学难点
传染病的防治
教学方法:
老师讲述与学生问答
教学内容
一、 食品安全常识。
1、了解下列食品标志(配合一些图片)
有机食品 无公害食品 保健食品 绿色食品
2、正确识别食品市场准入标志。
由质量安全的英文Quality Safe的字头“QS”和“质量安全”中文字样组成。(配合图片)
3、正确识别食品标识。
4、正确识别安全信用码
二、 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食品污染是指食品受到有害物质的侵袭,致使食品的质量安全性、营养性和或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化学物质的不断产生和应用,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来源也进一步繁杂,食品污染大致可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及放射性污染三大类。
食物从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烹调等每个环节,都可能受到环境中各种有害物质污染,以致降低食品营养价值和卫生质量,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食用被污染的食品导致机体损害,常表现为:(1)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以及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三致”病变。 (2)造成急性食品中毒;(3)引起机体的慢性危害。
食品污染的防制主要有:(1)开展卫生宣传教育;(2)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全面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律和国家卫生标准;(3)食品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把住食品生产、出厂、出售、出口、进口等卫生质量关;(4)加强农药管理;(5)灾区要特别加强食品运输,贮存过程中的管理,防止各种食品意外污染事故的发生
三、 食物中毒的预防
预防食物中毒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洗蔬菜水果最好先用水浸泡,再仔细清洗。
(2) 选购包装好的食品时,要注意包装上的有效日期、生产日期及要求保存环境。
(3) 烹食用的器皿、刀具、抹布等需要保持清洁干净,加工、盛放生食与熟食的器皿应分开使用。加工、储存食物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
(4) 正确烹调加工食品,隔夜食品、动物性食品、生豆浆、豆角等必须充分加热煮熟方可食用。
(5) 冰箱等冷藏设备要定期清洁,冷冻的食品如果超过3个月最好不要食用。
(6) 妥善保管有毒有害物品,防止误食误用。
(7) 不要采集、食用不认识的蘑菇、野菜和野果。
(8) 在外面吃饭,尽量不要到无证饮食场所。
(9) 腌菜时选用新鲜菜多放盐,至少腌30天以上再食用,现腌的菜,最好马上就吃。
(10) 食用海味产品必须采用正确的烹调方法,炒熟烧透,生吃海产品应洗干净,用食醋调着吃,对预防食物中毒有一定的作用。
(11) 不吃腐败发霉的食物。
(12) 尽量不吃鱼胆。
突发性食品中毒应如何进行急救?
一旦有人出现上吐、下泻、服痛等症状时,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应冷静地分析发病的原因,针对引起中毒的食物以及吃下去的时间长短,及时采取如下三点应急措施:
催吐:如果进食的时间在1至2小时前,可使用催吐的方法。立即取食盐
导泻:如果病人进食受污染的食物时间已超过2至3小时,但精神仍较好,则可服用泻药,促使受污染的食物尽快排出体外。一般用大黄
解毒:如果是吃了变质的鱼、虾、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食醋100毫升,加水200毫升,稀释后一次服下。此外,还可采用紫苏
如果经上述急救,症状未见好转,或中毒较重者,应尽快送医院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给病人以良好的护理,尽量使其安静,避免精神紧张。病人应注意休息,防止受凉,同时补充足量的淡盐开水。
四、 用药安全
1、 鉴别药物质量;解药品的批号和有效期等
2、 如何服用药品;
OTC 非处方药品
3、避免用药误区。
五、 传染病防治
(一)传染病治疗的方法
1.一般治疗
是指非针对病原而对机体具有支持与保获的治疗。
护理
病室保持安静清洁,空气流通新鲜,使病人保持良好的休息状态。良好的基础与临床护理,可谓治疗的基础。对休克、出血、昏迷、抽风、窒息、呼吸衰竭、循环障碍等专项特殊护理,对降低病死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保证一定热量的供应,根据不同的病情给予流质、半流质软食等,并补充各种维生素。对进食困难的病人需喂食,鼻饲或静脉补给必要的营养品。
2.病原与免疫治疗
抗生素疗法病原疗法中抗生素的应用最为广泛。
选用抗生素的原则是:
①严格掌握适应症。先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
④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未明热患者,不宜继续使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的使用发生菌失调或严重副作用者,应停用或改用其它合适的抗生素。
⑤对疑似细菌感染又无培养结果的危急病人,或免疫力低下的传染病患者可试用抗生素。
(二)常见传染病介绍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进入本世纪以来已有5次世界性流感大流行的记载,其流行病学特点是,突然发病,发病率高,迅速蔓延,流行过程短但能多次反复,并伴有一定的死亡率、主要表现有畏寒、头痛、高烧、咳嗽、流涕等症状,严重者可并发肺炎、心肌炎等。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在预防控制方面,主要采取自我保护、药物和疫苗接种三种措施。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疾病,根据病毒不同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甲型及戊型肝炎病毒通过病人粪便排出体外,主要通过粪--口肠道传播,常因饮用水、食物污染引起爆发流行,而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排出体外,通过非肠道途径传播,其传播方式有医源性传播(为注射、输血、手术等);生活中密切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
人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一种由甲(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烈性传染病。国际兽疫局将其定为A类传染病。鸡、鸭、鹅等家禽和部分野鸟都能感染禽流感病毒,易造成暴发流行。
人禽流行性感冒是由禽(A)甲型流感病毒中具有高致病性的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人禽流感的传染源主要为鸡、鸭、鹅等家禽,特别是鸡,但不排除其他禽类或猪成为传染源的可能。
主要感染途径为接触传播,即通过密切接触受感染的家禽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以及直接接触病毒而感染。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证据。
任何人均可感染人禽流感,但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从事家禽养殖业或发病前1周内去过家禽饲养、销售、宰杀等场所的人为高危人群。
人患上禽流感后,早期表现类似普通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在
目前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药物,只能采取对症治疗及抗病毒药物治疗。
禽流感的预防:
1、禁止接触病死家禽,不宰杀、不运输、不贮存、不销售、不食用病死家禽;病死的家禽必须消毒处理后深埋。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未熟的肉类及蛋类等食品。
3、用抗病毒药物预防。
4、密切接触受感染家禽的人员应做个人防护。
密切接触者(饲养、贩卖、屠宰、加工、捕杀、处理病死家禽的人员,禽流感疑似病例及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应该接种流感疫苗,其他人群可以接种流感疫苗,以避免同时感染流感和禽流感,减少误诊。
布置作业:
1、 饮食卫生习惯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 为什么不渴也要喝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