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秋季防燥

  来源:安全教育每周一课 
评论: 更新日期:2009年09月04日
 
 
授课班级:2008级商务1班
授课时间:2008年10月6日星期一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秋季的多发病症,住校期间该如何预防,关爱自己的健康。
教学内容:什么是秋燥,该如何预防。
教学重点:秋燥引起的病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日随着冷空气南下,气温下降,空气开始变干燥。让学生讨论天气变化后,身体出现了哪些变化?是否出现了不适感?
我们身体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进入秋季,而且刚离开家门不久,开始自己独立生活的情况下,由于天气的变化出现了不适感,我们该如何防治呢?如何保护我们自己的健康呢?
二、讲授新课:
1、老师向学生介绍秋季“多病”的原因,引起重视。
秋季是一年中由热向冷的过渡季节,气温变化较大,空气湿度偏小,人皮肤的毛孔由舒张状态逐渐转变成收缩状态,“肃杀之气”易侵入机体,所以古人称秋季是个“多病”的时节。这个季节,能少说话就少说两句,别老“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别小看了这一点,它也能防燥呢。
2、什么是秋燥?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燥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寒,一偏于热,秋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出现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种秋燥病症,临床上分为“凉燥”、“温燥”二种类型。
(1)凉燥感受秋凉燥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于寒者,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溢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痛,舌苔薄白而干等症,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
(2)温燥感受秋季天亢旱燥气而发病,是秋燥之偏于热者。临床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咳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
  所谓秋燥,就是指因空气干冷而引发的头痛、流泪、咽干、鼻塞、咳嗽、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而且,秋季又是个易过敏的季节,秋季空气干燥,过敏源也比较多,极易侵犯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常引发哮喘等过敏性疾病。
3、如何预防秋燥:
(1)少吃过油、过甜、过辣、过咸的东西;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喝甜味饮料。
 (2)多吃粗粮和富含纤维素、矿物质的东西,促进排便。因为长期便秘,“火”发不出去,自然灼烧津液了。
(3)多运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津液自然充溢。
(4)饮食宜偏寒凉,而温热类如羊肉、狗肉、虾、韭菜等少吃为妙。寒凉食物很多:豆腐、黑豆、梨、银耳、芝麻、百合等等。
(5)在起居上要做到早睡早起。早睡以利养阴,早起以利舒肺,呼吸新鲜空气,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6)秋季皮肤水分蒸发加快,外露部分的皮肤因缺水会变得粗糙,弹性变小,严重者会产生皲裂。因此,洗浴不宜用碱性大的用品。要注意皮肤的日常护理,多吃泥鳅、鲥鱼、白鸭肉、花生、红枣、莲子、葡萄、甘蔗、芝麻、核桃、蜂蜜、等食物,能较好地滋润肌肤,美化容貌
4、讨论秋天来后,我们该如何度过这个“多病之秋”?
如果自己感觉到嘴唇干裂,鼻咽干燥时,应及时补充水分,多喝水,平时多参加体育运动;如果出现头痛、流泪、咽干、鼻塞、咳嗽、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时,我们应该及时就医,防止传染给同宿舍的同学;对于一些过敏体质的同学来说,秋季要少食新鲜鱼虾,减少外出,尤其要少在枯草多的地方逗留。
三:小结
通过这次班会课,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是秋燥及如何预防秋季病症,最主要的还是要注意自我保健,积极防治慢性疾病,做到“无病可发”;平时衣食住行要合乎健康要求,注意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从而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最后,祝各位同学能顺利的过渡到校园生活,一起度过一个健康的中职生活。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