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10〕136号)精神,扎实开展企业达标、专业达标、岗位达标等活动,不断加强安全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公司2017年度安全工作计划。
二、控制目标
1. 火灾事故为零;
2. 压力容器爆炸事故为零;
3、人员重伤、死亡事故为零;
4、职业病发生率为零;
5、事故隐患整改>98%。
6、安全教育参加合格率100%;
7、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
8、特种设备登记注册率100%;
9、主机设备完好率>98%;
10、现场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达标率100%;
三、采取措施
2017年度经过公司全体员工地努力,达到“无重大人身伤亡、无重大财产损失、无重大事故隐患”的“三无”目标,在新的年度中我们将继续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争取取得更好地成绩。
1、 建立、建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各职能部门、各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做到全员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安全生产职责并与相应的职务、岗位匹配。全员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督促各管理部门制定安全年度工作计划,为实现安全目标而不断努力。
公司主要负责人要为安全生产正常运行提供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资源保障。安全投入要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管理制度,明确负责人,按时、足额提取和规范使用安全生产费用。
2、建立和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公司要主动识别和获取与本企业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本企业安全生产特点,将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标准的有关要求转化为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或安全操作规程的具体内容,规范全体员工的行为。
要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针对设备设施特点和原、辅助材料、产品的特性,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时完善操作规程,规范从业人员的操作行为,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3、及时排查治理事故隐患。
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全体员工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机制。要将隐患排查治理纳入日常安全管理,形成全面覆盖、全员参与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做到隐患整改的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
按安全检查制度规定结合安全生产标准化制订的安全检查表内容进行检查,检查出来的隐患立即下发隐患整改通知书,定人、定日期、定资金、定方案进行隐患整改,坚决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1)综合性安全检查由公司各级部门负责人组织(公司每季度至少一次由主要负责人组织公司级综合检查、车间主任至少每月一次组织车间综合检查)
(2)按规定开展专业性、季节性、节假日和日常安全检查。
4、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公司负责人、分管安全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参加市安监局组织的安全生产任职资格的培训和考核。
在厂内开展日常安全培训教育,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危险性较大设备、危险性岗位的应知、应会知识、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应急救援抢险,组织通讯、转移等各方面进行学习培训,并进行实战演练。
按规定开展新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培训,确保新员工三级安全培训学时不小于24学时。
特种作业人员须参加由具有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资质的机构举办的培训,掌握与其所从事的特种作业相应的安全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经相关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持证上岗。
5、确保设备设施完整性
企业要制定特种设备、安全设施、电气设备等日常维护保养管理制度,确保运行可靠;防雷防静电设施、安全阀、压力容器、仪器仪表等均应按照有关法规和标准进行定期检测检验。
要加强公用工程系统管理,保证公用工程安全、稳定运行。供电、供热、供水、供气及污水处理等设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要制定并落实公用工程系统维修计划,定期对公用工程设施进行维护、检查。使用外部公用工程的企业应与公用工程的供应单位建立规范的联系制度,明确检修维护、信息传递、应急处置等方面的程序和责任。
7、切实加强职业健康管理。
完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健康培训和健康监护、个体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管理,保障职业危害防治经费投入,完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做好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评价与治理,进行职业危害申报,按规定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场所设置报警、冲洗等设施,建立从业人员上岗前、岗中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档案,切实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每年组织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作业现场邀请疾控中心开展职业危害因素检测。
8、加强作业过程管理,确保现场作业安全
根据生产操作、工程建设、检维修、维护保养等作业的特点,全面开展作业前风险分析。要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消除或降低作业风险。严格作业许可管理。企业要建立作业许可制度,对危险区域动火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大型吊装作业、高温作业等危险性作业实施许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