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垃圾桶理论与安全管理

  
评论: 更新日期:2015年06月12日

荷兰有一个城市为解决垃圾问题而购置了垃圾桶,但由于人们不愿意使用垃圾桶,乱扔垃圾现象仍十分严重。该市卫生机关为此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第一个方法是把对乱扔垃圾的人的罚金从25元提高到50元。实施后,收效甚微。第二个方法是增加街道巡逻人员,成效亦不显著。后来,有人在垃圾桶上出主意,设计了一个电动垃圾桶,桶上装有一个感应器,每当垃圾丢进桶内,感应器就有反应而启动录音机,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其内容还每两周换一次。这个设计大受欢迎,结果所有的人不论距离远近,都原意把垃圾丢进垃圾桶里,城市因而变得清洁起来。
      我们从中看到了人性化管理取得的良好效果。同样,在安全管理中,如果只是硬性地规定员工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否则受怎样的处罚,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这是因为,一方面容易诱发员工形成逆反心理,另一方面抑制了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除了完善的制度和严厉的处罚,还缺少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管理中强调硬性的太多,而人性化的太少。
      严格的管理是必要的,但处罚不是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手段。既然是一种手段,我们就可以让其人性化一点,更易让受处罚者接受,比如,有企业就将违章处罚单改成友情告知单,在处罚的同时还告知违章的危害及发生事故的后果,既维护了制度的权威,又起到了教育的效果。
      对于习惯性违章,应分析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会诱发人的不安全行为,安全管理者就要从物和人这两方面入手来考虑对策措施。一方面,分析出现违章现象的背后是否存在物的不安全状态,如员工不愿戴安全帽,要分析安全帽舒适性、透气性是否存在问题。通过不断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有助于员工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另一方面,意识决定行动,人的不安全行为源自人的不安全意识形态。必须消除产生不安全行为的意识,引导员工自觉遵章守纪,而不单靠在违章要被处罚的大棒威慑之下维持的安全秩序。这就要求以安全生产的问题为中心,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强调人的价值观念在安全生产中的地位,通过文化的微妙渗透与暗示,使员工对安全价值观念、目标、行为准则认同,并实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有形的、无形的、强制的、非强制的规范作用。把注意力集中到员工行为上,通过对人这能动主体的研究,以更完美、更充分地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手段,实现安全生产的最高目的。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