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安全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如何搞好安全管理,使安全管理工作处于受控和在控状态,在人的行为和物的种类日趋复杂多变的今天,单靠监督与被监督的传统管理模式,不可能达到目的。我们应该从“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基点出发,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树立一种“人本观”。
在安全管理中,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管理层次上,既管理他人,又被别人管理。人机环境系统的主导控制是人,管理过程中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带环节,靠人去实现。管理的手段——机构和章法,靠人去建立。总之,一切管理活动的核心是人,要实现有效的管理,必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抓安全,抓其根本,首先要抓“人”。
人的不安全行为
众所周知,事故的发生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物理本质是一种意外释放的能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工艺的改进,不少企业在实现物的本质安全化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从另一方面物的不安全状态往往是由于人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据工伤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企业工伤事故产生的原因有50%~85%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
按照美国海因里希的五因素“多米诺骨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社会环境不良和管理欠缺促成人为过失,人为过失又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械物质危害,这就引发了意外事件和由此产生的人身伤亡。而从保证安全的角度来看,着眼点应放在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只要设法对这两者进行防范,人身伤亡事故就不会发生。也就是说安全管理工作的中心应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设备的不安全状态(隐形危险)。虽然海因里希的理论描述过于绝对化和简单化,但是从他调查的 75000件工伤事故中看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占了89.8%,由此可以看出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事故中的重要作用。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构成事故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统计资料显示,不同行业中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的事故的比例如表 1所示。
表1 人因事故在各行业中所占的比例
行业名称 人因事故的比例
道路交通 57%完全由人引起
90%包含人的因素
航 空 70%-80%
核 电 60%以上
石油化工 60%以上
矿 山 85%
“人本观”是企业安全 管理中的基本理念
所谓安全管理中的“人本观”,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安全工作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层涵义:
1、依靠人的力量全新的安全管理理念。
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却往往忽视了从事安全生产的人。在安全生产经营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一个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状况的主要并不在于机器设备,而在于人们拥有的知识、才能和技巧。因为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最终都是靠人去实现和执行的。人是安全管理中的主体也是客体,人不安全了,企业就没有安全和发展。因而必须树立依靠人的经营理念,把全员纳入到安全管理中,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来保证安全的最大实现。
2、尊重人的生命:企业安全管理的最高宗旨。
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要做一些调整,首先是要把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当人身安全与经济利益或其他的安全发生冲突时要无条件地服从人的生命,劳动者的劳动条件的改善,职业疾病的防治,生产环境的优化,生产工具设备的技术进步,确保人员安全的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都应当是安全部门的职责。其次对于设备和系统发生的事故要客观地对待。第三,我们要从大量的事故中提炼出统计规律而不过分强调个人的责任,因为一个好的制度设计可以较好地避免因为个人违章而招致事故的可能。
3、关心人的心理:安全管理的基础。
人在安全生产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其中有些事情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使人的正常心理发生变化。这往往会影响到安全生产工作。比如挫折经历和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的心理损伤,药物导致的心理失常,还有长时间工作的职业压力,这些心理变化常常是酿成生产事故与人身伤害的原因。因此在安全管理中要根据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针对每个人的心理,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方法,充分调动各种人的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人人尽职尽责地完成安全生产任务。
4、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安全管理的目标。
在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大力开展业务知识,安全知识和各种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素质,培养 “四有”职工队伍,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法制意识和安全素质,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增强职工执行安全规章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能力,树立强化安全文化价值观,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安全管理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取向的合理化,同样是必须安全的重要安全管理目标。
创立“人本观”的安全管理机制
1、教育培训机制
人生来就有求生的本能和安全的需要,但岗位所需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并不与生俱来,而人的安全意识强弱、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安全生产的具体过程和结果。《安全生产法》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包括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都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作为一个单位也只有通过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素质和技能,人人懂得安全,才能确保安全生产。
除了传统的、强制性的教育外,要更多地利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使职工在提高安全意识的同时,也能真正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发生事故或特殊情况时的应对措施和技巧。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强化职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意识,促使职工自主保安全,遵章守纪,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变。
2、关心机制
满足职工的安全权利,特别是生命权、健康权是每个单位应尽的法定义务,单位领导要以实际行动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领导要主动深入了解情况,关心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改善他们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主动为其排忧解难。如长时间从事单调、枯燥的工作,职工生理上容易出现疲劳,或者由于各种原因影响情绪,容易造成精神不集中,随时出现不安全行为,这时就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如当发现有职工身体不适时,应安排其先休息,或暂时调整岗位;当职工情绪不稳定时,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其调整状态;当职工缺乏自信心时,应积极鼓励,提高其能力。对文化素质较低,理解接受能力差的职工,可通过周围职工,甚至是其家庭成员进行帮教,倡议把安全知识学习带到家里。
3、 激励机制
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认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只不过20%——30%,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发挥80%—— 90%。要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活动,需要通过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包括奖金待遇,精神鼓励等激励职工,充分调动职工参与安全生产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安全工作很有必要适当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因此要健全和完善安全责任奖罚机制,考核尽量做到量化、具体化,严格考核。
4、 保证机制
首先,保证安全经费和设施的有效投入。单位要确保安全经费的落实,依法落实对职工的职业健康监护措施,积极做好职业病的预防工作。如定期组织职工体检,炎夏季节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等,要依据作业实际配置相应的个体防护用品,并根据职工反馈的意见,及时研究改良,充分体现人性化,让职工用得舒心,干得开心。
其次,通过设备本质安全确保人的安全。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应进行人机工程学分析,明确人、物、环境各自特点以及相互匹配的要求,从根本上消除、控制危险、危害因素。必须严格落实“三同时”,要充分考虑职工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及对安全的需求,技术设计时必须遵照国家有关安全技术标准,甚至要高于标准,要体现人性化,满足职工的安全需要,实现设备的本质安全化。实际使用过程中,要通过抓好设备维护保养,消除设备本身缺陷,确保设备不会对职工造成伤害。
当然,在合理配置操作人员,对操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的基础上,也要对技术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增强其安全意识,树立安全责任感和本质安全观念,熟悉本质安全法规,掌握设备本质安全设计和规划的科学方法,从而在设计、维护设备时充分考虑安全因素,确保本质安全,防止发生事故和影响职工职业健康安全。
安全是生命,安全是效益,安全是幸福,是人的第一需求,确保人的安全是各项工作完成的首要条件。要确保单位安全生产,在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须树立“人本观”的理念,只要我们从人的需求出发,把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尊重人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出发点,积极营造安全文化氛围,运用各种方式教育人、启发人、引导人、提高人、约束人和激励人,就一定能达到保护人,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