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基本程序和方法

  
评论: 更新日期:2022年04月12日

化学事故处置是一项危险性大、技术要求较高的系统工程,战斗行动要在现场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周密组织,科学施救。处置中要加强个人防护,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和进退得当的战术措施,把握全局,争取主动。

1、调度救援力量

接到报警后,应立即依据事故情况调集救援力量,携带专用器材,迅速赶赴事故现场。并注意掌握以下事故情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危险品种类、数量,事故性质,危害范围等。此外,还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组织检查现有器材装备状态,发现问题尽快处理。二是与事故单位保持联系,进一步了解事故情况。三是根据掌握的情况确定救援方案。四是到达目的地后选取有利地形迅速设立现场指挥部,将事故情况向上级部门汇报。

2、控制危险区域

对危险区实施控制主要是防止无关人员、车辆等误入而引起的伤害。实施要点如下。

(1)实施警戒。根据情况,在事故现场划分警戒区、轻危区和重危区,设置警戒线;一般情况下重危区为50米、轻危区为100米、警戒区为200米,对下风方向或在泄漏量比较大时还要扩大警戒区。对进入警戒区的人员要严加控制,尤其是对进入重危区的人员要做好详细的登记;在警戒边界要实施不间断的检测,以确保警戒区的有效性。用白石灰沿警戒区边界打上白线、小黄旗或警示牌等醒目标志对危险边界作出明显的标示,必要时应视情组织有关人员沿警戒边界进行巡逻。

(2)清除火源。迅速熄灭警戒区内的所有明火,关闭电气设备,包括呼机、手机以及电话机等通信器材;车辆熄火,以便高温物体降温,并应注意摩擦、静电等潜在火源。

(3)维护秩序。切实对危险区严加控制管理,以防人员、车辆误入险区;在事故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路口设安全检查站,控制车辆人员的进入,保证抢险救援车辆通行。加强对重要目标和地段的警戒,防止人为破坏,制造事端。为更好地维护危险区及其附近地区的社会秩序,还应及时利用通告、广播等形式将事故的有关情况及处置措施向群众通报,通过宣传教育稳定群众情绪,严防由于群众恐慌或各种谣传引起社会混乱。

3、现场侦察

化学事故发生后,应尽快侦察,对环境及时采样检测,迅速了解事故性质、现场地形,掌握危险类型、浓度、危害程度、危害人数,从而为救人方法和进攻路线的确定、防毒防爆防扩散的选取以及有效开展其他救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实施要点如下。

(1)在实施侦察前要根据已掌握的情况,采取可靠的防毒防爆措施。进入烟雾大、光线差的事故现场时,应编成小组,携带防爆灯具、安全绳等必要器材,并相互约定好撤退等行动的有关信号。

(2)侦察过程中,应与指挥部随时保持联系,及时反馈信息,特别是发现急需抢救的人员时,应立即通知指挥部调派力量抢救或直接施救。

(3)侦检过程中应注意保存样品,以利于进一步的验证和人为案件的侦破。必要时应进行拍照、录像,但应注意防爆。

4、救生

主要包括人员的疏散和伤亡人员的抢救。实施要点如下。

(1)组织人员撤离。对危险区域内的人员应及时组织疏散至安全地带(上风或侧上风方向),在污染严重、被困人员多、情况比较复杂时,应有其他组的配合。

(2)撤离准备。救援人员首先应熟悉地形,明确撤离方向;准备好进入危险区应携带标志物(如小红旗)、扩音器以及强光手电等必要器材。

(3)组织指挥。救援人员进入危险区后应立即通过敲门、呼叫等方式搜索受困人员。人数较多、地形复杂时,则应充分发挥事故单位原有组织机构的作用,尽快召集、组织所有被困人员。

(4)积极防护。撤离前应及时指导危险区的群众做好个人防护,缺乏防护器材时,可就地取材,采用简易防护措施保护自己,如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袋套在头部,将衣服、毛巾等织物浸湿后后捂住口鼻,同时用雨衣、塑料布、床单等物把暴露的皮肤保护起来,快速转移至安全区域。对于一时无法撤出的群众,可将密封性好、耐火等级高的房间设置为临时避难间,指导他们紧闭门窗,用湿布将门窗缝塞严,关闭空调等通风设备和熄灭火源,等待时机再做转移。

(5)迅速撤离。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域时,应选择合理的撤离路线,避免横穿危险区域;对粘有毒害性物品的人员要在警戒区口处实施洗消,进入安全区后再作进一步的检查,造成伤害的要尽快进行救护。

5、事故源处置

控制或切断造成事故的危险源应在事故单位的协助下,严格按照有关专家制定的方案进行。实施要点为:

(1)个人防护。救援人员进入事故现场前必须视情况佩戴空气呼吸器、穿避火服和防化服、扎紧裤口等;对空气呼吸器的气瓶压力、进出人员姓名和时间须有专人负责检查登记;必要时应对进入现场的人员用花水流掩护,以确保人员的安全。

(2)灭火。根据燃烧物的具体性质,选用合适的灭火剂扑救火灾。灭火时消防车要注意远距离停靠,一般距离危险源 50米至100米,最好在轻危区外;对泄漏的压缩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若已形成稳定燃烧,一般不要急于灭火,而应首先用大量水冷却容器及相邻的有关设施,在做好充分准备并确有把握处置事故的情况下再灭火。

灭火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如果出现容器颤抖、通风孔发出尖叫以及火焰变亮的耀眼等危险征兆时,指挥员应及时下达撤退命令,现场人员看到或听到事先规定的撤退信号后,必须迅速撤至安全区域。

(3)堵漏。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利用车上的器材和堵漏工具,灵活运用不同的堵漏方法(内封法、外封法、捆绑式、金属封堵套管、堵漏枪、阀门具组、高压堵漏工具箱、堵漏木楔、下水通道阻流袋、双管式污油围栏等)对容器、管道实施堵漏。对发生在生产过程中的泄漏,应积极配合事故单位切断物料输送,关闭电源、水源、气源。泄漏物为液态且在向附近蔓延,尤其是流向江河、湖泊时,应立即筑堤或挖坑收容。

(4)稀释。采用喷射水或其他相应的惰性介质,使危险物的浓度迅速降低,从而达到排险目的。如对污染区喷洒喷水雾、加强通风,向有易燃易爆气体的有限空间充入氮气等。

(5)输转。对积聚在事故现场的化学危险品,应及时转移至安全地带;对泄漏罐体中的液态危险品,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利用压差或用防爆输转泵抽转至槽车或其他指定设备中,并尽快转移出危险区,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燃烧、爆炸或泄漏等事故的再次发生,防止事态扩大。

6、洗消

为避免毒害物持续造成危害,应对化学事故现场的人员和物资及时进行洗消。洗消时应根据有毒物质的理化性质和受污染物体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洗消方法和洗消剂。如对毒性大且又较持久的油状液体毒物,一般应用氧化氯化洗消或碱性洗消剂,洗消后还需用大量的清水冲洗;对气体毒害物,浓度较高时,则应喷洒一些洗消剂加速消毒,浓度低时,可不作专门洗消,一般可暂时控制污染区,依靠自然条件如通风等使毒害物逸散消失。

根据污染物品、设施的性质及污染程度选择洗消方法。如对污染的水泥构件,可喷洒洗消剂实施洗消;对精密仪器、设备可用有机溶剂擦拭。但无论使用哪种洗消剂和洗消方法,都应遵循“既要消毒及时、彻底、有效,又要尽可能不损坏被污染物品”的原则。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