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评论: 更新日期:2019年11月30日

    【摘要】以北京社区类型为例,从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现实背景和意义,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应对的策略,为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发展方向提供了针对性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社区 公共安全 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社区功能日益强大。任何一个社区都是一个规模不等的小社会,是整个大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元。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每一个社区成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每一个社区的安定和谐,关系到整个城市的文明和进步。社区在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等许多方面,具有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优势,不仅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平台,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的安全与稳定关键在社区。
  一、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发展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以及城市规模都在急剧膨胀,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们在生活越来越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高密度的城市生活模式不免引发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和贫富差距加大,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显现,社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城市的安全与稳定受到很大的挑战。我国已经进入一个突发性事件高发期,尤以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最为突出,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已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一个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社区安全既是城市安全和稳定的基本前提,也是广大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它反映着整个城市的和谐文明程度,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树立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新理念,探索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新途径,建立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新机制,对于促进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深入研究,完善社区管理组织架构,提升城市的安全保障水平都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社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国家机关、部队和高校型社区、企事业单位型社区、城市边缘的城中村型社区、回迁房型社区、商品房社区。国家机关、部队和高校型社区人员素质高,安全管理体系和居委会组织健全,软硬件投入大,管理水平较高;高档商品住宅社区硬件条件好,物业安保投入大,安全管理体系健全,整体物业管理水平高;中低档商品住宅社区安全管理一般,软硬件都有不足之处,社区管理仍需要改进和提高;企事业单位型社区安全管理差异较大,经济效益好投入大的单位型社区普遍安全管理较好,社区和谐宜居;经济效益差投入少的单位型社区,普遍环境较差,管理不善回迁房型社区,居住人员成分较杂,以村集体管理为主,社区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城市边缘的城中村型社区以村集体管理为主,基础设施差,外来人口多,安全隐患多。
  综上各种社区类型,其安全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法规不够健全
  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最薄弱环节就是社区公共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已有的社区管理法律、法规较为零散,没有系统和完备的社区法律法规;已有的社区法律、法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权利义务履行程序不明确,相关措施立法不到位;城市化的加速,各?N新问题、新矛盾、新情况不断显现,社区管理立法的进程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公共安全管理。
  (二)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管理组织涣散
  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需要强大有力的社区组织来保障,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物业、业主代表共同参与的社区管理机构。除了国家机关、部队和高校型社区和高档社区以外,其他类型的社区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社区管理主体的责任不明确,机构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措施,是很多社区出现“无人管”、“问题久拖不决”、“矛盾日积月累”的根本原因。现行的“居委会”作为最基层的社区管理组织,其管理“重会议、轻管控”、“重宣传、轻落实”,工作浮于表面,覆盖面和管理深度不够,无法有效解决社区管理面临的实际问题,造成了基层公共安全管理的漏洞和脱节。
  (三)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安保力量薄弱、居民意识不强
  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对社区安全建设水平有直接影响。我国目前商品房社区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与处理,主要依靠的仍是物业管理公司保安的力量和进行辅助的居委会。从这个意义上讲,物业公司安保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水平。在物业管理不完善的社区,保安的素质也参差不齐,招聘的保安往往是“没有专业训练、没有专业技能、没有安保经验”的“三无人员”。物业也缺乏完善的安保体系,保安员年龄偏大,安保技能不足,导致物业保安无法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
  居委会的很多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社区工作方法和经验,基本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离不开广大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政府、部队、高校型社区和单位型社区居民文化程度高,单位提供了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平台,居民参与积极性较高;回迁房型社区、城中村社区本地居民素质参差不齐,认识有限,外来人口流动性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意识不强,社区公共安全事件也频发;对于商品房社区尽管部分物业也提倡居民积极参与管理,但是由于居民来自不同地域,价值理念、生活方式差异性大,平常很少交流,居民广泛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把有限的精力与时间放在社区的安全事务上。
  (四)社区公共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安全防范技术措施缺乏
  安防设施是建立完善的社区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又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政府、部队、高校型社区和高中档商品房社区等安防设施比较齐全,有一套完善的安防管理体系;但投入不足的单位型社区、普通商品房社区、回迁房社区和城中村社区安防设施不健全,覆盖不到位,管理上也存在各种漏洞,导致社区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三、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完善社区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社区公共安全危机预警机制
  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人们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规范和约束,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社区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国当前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原则性的规定较多,操作性的规定较少,社区基层组织在实践应用中往往无据可依。因此,在我国进行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实践中,急需制定保障社区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因我国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既有北上广深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又有二线三线小城市,制定社区安全的法律法规时,一定要因地制宜,适合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因此,努力发挥地方立法机构的作用,制定出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的地方性法规,是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必由之路。
  在此基础上,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共安全预警防范机制,也势在必行。在危机发生前,就进行危机评估和预警,可有效遏制社会公共危机频发的态势,最大限度减少重特大安全事件。社区公共安全预警防范机制从日常风险监测、安全风险评估、应急场所设施的建设、安全防范知识的普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方面开展,并逐步完善和推广。
  (二)健全社区管理的基层组织,构建新型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做好城市社区的公共安全管理,必须要强化社区的基层组织,建立以政府主导,居民自治为核心,各方联动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政府要把公共安全管理的重心放在社区,强化各街道各社区的居委会建设,确保每一个社区都设有居委会,每个居委会都设有安全、民政、司法、社保等人员,及时解决社区的矛盾和问题;把居委会纳入到公务员的管理体系,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建立专业化、高素质、强有力的社区基层政府组织;建立社区警务中心或警务室,让警察常驻社区,彻底扭转“居委会的软弱和涣散”和“无强制力”等问题。
  社区居委会要整合社区管理的各种力量,如社区物业管理企业、业主委员会、社区志愿者、社区各民间团体等,发挥好各组织的联动作用,建立社区安全信息共享平台,构建新型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如社区居委会联合社区物业服务企业,在开展日常物业服务的同时,进行入户摸底调查,建立和掌握安全风险清单;针对城市外来人口较多,流动性大等情况,派出所登记的户籍信息跟社区实际居住的情况有可能出入很大,物业服务企业需要向社?^警务站通报可疑人员出入,通报新业主和新租户的变动情况;居委会要定期组织辖区物业管理企业、业主委员会、社区志愿者进行公共安全防控实操演练、紧急疏散和应急救援,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防范技能。
  (三)培育社区风险文化,提高社区居民公共安全意识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离不开社区良好的风险文化,离不开每一个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居民公共安全意识高,能发挥群众参与的热情和提高参与程度,提升社区公共安全治理与防范的水平。
  社区风险文化建设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制定合理的社区风险文化建设规划,将风险文华建设纳入到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工作规划中,给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安全防控的常识普及与安全防范技能培训。二是培育互助意识,构建邻里救助支持框架。通过风险教育,构建家庭防范的基本单元和邻里救助机制,形成人人参与、各方支持的安全防范格局三是利用多元化的媒介,如社区管理APP、社区微信群、电子屏等宣传公共安全防控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安全常识,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的公共安全素质。
  (四)提高社区公共安全的硬件建设,建设智能安防社区
  在法律、法规层面规范明确社区配套用房的配置、管理以及产权归属等事项,把社区基层组织的办公用房纳入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和社区发展相关专项规划,并与社区司法、民政、警务、卫生、文化、养老等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使之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服务需求和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等组织的办公需求。
  在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中,建立以网络为基础,覆盖全社区的安全技术防范技术措施,包括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周界防范报警系统、住户防盗报警系统、楼宇访客可视对讲系统、电子巡更管理系统和出入口控制系统(含门禁及停车场管理系统),并和警务室联动。安防设备需具有较强的可扩性,能随时适应对系统的扩容要求,同时要求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灵活性,能适应升级换代。建设智能化安防社区,提高社区的本质安全度。
  (五)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加大重点人员的管理和帮扶
  社区警务室的建设是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其基本职责包含治安保卫、综治、警务、人民调解、反黄赌毒、外来人口和重点人员管理、预防犯罪、突发事件处理等工作。必须建立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警务运行机制,做到警力下沉到社区、警务转移到社区,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充分依托社区加强社会治安的预防、控制、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把保安队伍、协管员队伍、“红袖标”队伍等治安防范和其它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统一到社区警务室,在社区民警的指导下开展路面巡防、收集治安信息、邻里相望、义务巡逻、看门护院等工作;及时掌握社区动态和各类不安定因素,做到突出矛盾纠纷超前排查、超前化解;建立接处警与社区调解的“对接”机制,及时化解群众报警中反映的各类民间纠纷,有效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在群防群治组织之间互动联通、整合优势、结成网络,实现社区警务工作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被动打击向主动防范的转变,单一治标向综合治理的转变,管理为重向服务为主的转变,真正建立起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社区长治久安,群众安居乐业。
  四、结语
  社区是一个城市的细胞和缩影,社区公共安全不仅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城市的发展与稳定,更关乎整个国家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习总书记曾指出:“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扎实做好公共安全工作,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制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的公共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研究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加快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社区的公共安全管理机构,建设智能化的社区安全防控体系。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