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要求
目的: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提供依据,确保其有效运行并受控。
1.7.1 安全生产文件的制定
· 企业应建立、执行和维护满足安全生产过程所需文件。
· 建立文件时应考虑下面因素或要求:
² 法律、法规要求和国家、行业标准
² 认可的国际标准
² 风险评估结果
² 流程管理与控制要求
² 相关方的要求
² 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外部信息
² 企业的管理惯例
· 企业文件产生、使用和控制的效力与效率评估因素:
² 针对性
² 合理性
² 功能性(如处理速度)。
² 流转与闭环。
² 所需的资源。
链接
1——1.2.2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
2——1.3.1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需求识别。
3——2.1.2风险评估与概述。
4——2.4.3关键任务及其分析。
5——3.1.3应急预案。
1.7.2 安全生产文件的控制
·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文件识别与控制程序,识别与控制程序应包含下列内容:
² 主索引表
² 文件颁布与执行时间
² 文件的版本与编号
² 文件批准
² 文件的发放控制
² 文件解释权
² 文件的变化与废止管理
² 强制性文件、法律法规要求和外部文件的接收、处理与反馈要求
² 文件保存要求
链接
1——1.3.2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融入
2——1.9.2内部沟通
3——3.1.3应急预案
1.7.3 安全生产文件的回顾
· 企业应每年对安全生产文件及其管理流程进行一次回顾,回顾内容包括:
² 文件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必要时修订或废除文件,要以受控的方法处理废除文件,处理时须考虑法律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影响
² 文件的全面性,必要时新增文件,新增文件要以受控的方法处理
² 文件接收、处理、保存与反馈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确保关键的安全生产文件必须能被需要的人获取
链接:
1——1.8.2变化管理
1.7.4 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应用
· 企业应识别需要建立的安全生产数据与记录,识别时应考虑:
² 法律法规与标准的要求
² 管理活动要求
² 生产运行过程
² 作业活动要求
² 与相关方的往来
·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数据与记录控制程序,程序控制应考虑下列因素:
² 数据与记录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² 数据与记录的可追溯性
² 数据与记录的存储的安全性与使用的方便性
² 数据与记录的维护方式
² 获取信息的记录
· 安全生产数据和记录的主要内容:
² 安全生产管理数据与记录
-- 安全生产会议纪要
-- 流程管理信息
-- 运行分析
-- 事故调查报告
-- 检查数据与记录
-- 纠正与预防行动记录
-- 采购与发包过程信息
-- 承包商和供应商信息
-- 技术档案与图纸资料
-- 培训记录
-- 其它
² 安全生产作业活动数据与记录
-- 内、外部不符合/事故
-- 设备、设施与工器具检查维护和校验
-- 任务观察
-- 许可记录
-- 应急演练
-- 其它
² 生产运行数据与记录
-- 设备与电网运行数据
-- 电网运行方式及保护运行数据
-- 可靠性分析
-- 设备、设施缺陷数据
-- 设备变动信息
-- 其它
²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数据与记录
-- 管理评审摘要
-- 系统审核
-- 危害辨识、风险评估与关键任务分析
-- 职业健康检查和监测
-- 环境因素登记和监测
-- 其它
· 数据与记录要求:真实、完整、齐全、准确、及时。
· 企业应对安全生产数据和记录进行统计分析,为电网运行、设备管理、作业控制等管理决策和绩效提升提供数据支撑。
链接:
1——1.2安全生产责任制
2——1.4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
3——1.5安全生产会议
4——1.8流程与变化管理
5——1.9安全生产信息沟通
6——1.10供应商与承包商
7——1.11安全科技
8——2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
9——3应急与事故/事件管理
10——4作业环境
11——5生产用具
12——6生产管理
13——7.1.2职业卫生监测与控制
14——8.1.2员工选聘
15——8.2能力与意识提升
16——.2审核
17——9.3纠正与预防
对应管理标准:
——《都匀电网县级供电局安全生产数据与记录管理标准》
证据收集:
1 安全生产数据与记录管理流程
2 安全生产数据与记录辨识的过程记录
3 安全生产数据与记录分工目录
4 本部门的安全生产数据与记录清单
2——1.11安全科技
体系要求:
目的:通过安全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开发,提高对安全生产风险的控制能力。
1.11.1 安全科技研究
· 企业应鼓励开展安全生产方面关键性技术难题的科学研究。
· 安全科技项目研究应以降低企业风险为目的。
链接:
1 ——2.1.3风险控制的总体原则
1.11.2安全科技应用与评价
· 安全科技成果(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等)应用前应进行风险评估与分析,并制定其风险的控制措施。
· 定期对应用效果进行回顾,必要时修订相关的标准和制度。
链接: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总体原则。
对应标准:
——《都匀电网县级供电局科技管理标准》
证据收集:
1 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资料清单
2 科技项目结算文件清单
3 选题项目信息表
4 项目前期费用使用需求表
5 科技项目应用前的风险评估表
6 科技项目应用后的评估总结报告(模板)
7 科技项目立项管理流程
8 科技成果鉴定管理流程
9 科技成果奖励管理流程
3——2.3 设备风险评估
体系要求:
目的:识别设备潜在的风险,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和减少事故及其损失。
2.3.1设备危害因素识别
· 企业应确定设备危害辨识的方法,系统分析设备可能存在的故障,确立故障分析模型,识别设备危害因素。
· 建立设备故障分析模型时应考虑:
² 安装地点
² 运行环境
² 技术状况
² 运行工况
² 维护水平
² 负荷侧影响
² 企业应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在线监测,动态识别影响设备的危害因素。
链接:
——2.1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的总体原则
2.3.2设备风险评估要求
企业应确定的设备风险评估方法,针对设备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² 设备风险评估时应重点关注:
² 对电网安全稳定有重大影响的设备
² 对用户有重大影响的设备
² 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设备
当企业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进行基于问题的设备风险评估,并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动态更新设备风险概述:
² 设备的技术改造;
² 设备的事故/事件;
² 设备运行工况的变化;
² 设备运行环境的变化;
² 设备维护方法的变化。
设备风险评估结果应作为设备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驱动,为设备选型、采购、安装、调试、验收、运行维护等环节的管理提供依据。
设备风险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到规划、基础和系统运行部门,涉及厂家或设备质量、设计问题时,同时反馈到物资管理部门。
标准:
——《风险评估与控制管理标准》
——《都匀供电局设备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V3》
证据收集:
1 设备风险评估过程文件
2 设备风险概述(动态更新)
3 设备风险库(基准风险评估)
4 设备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变化)
5 设备持续风险评估
4——2.4 作业风险评估
体系要求:
目的:识别作业过程潜在的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案,避免和减少事故/事件及其损失。
2.4.1 作业危害因素识别要求
· 企业应针对作业过程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威胁电网、设备安全运行的危害因素进行系统、全面的识别,识别的类别包括:
u 物理危害
u 化学危害
u 机械危害
u 人机工效危害
u 社会/心理危害
u 行为危害
u 环境危害
u 能源危害
企业在危害识别过程应考虑:
² 作业环境
² 设备
² 工器具/用具
² 人员行为
² 管理手段
² 作业方法
链接:
1 ——2.1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的总体原则
2 ——5.1个人防护用品
3 ——6.7作业过程控制
2.4.2 作业风险评估要求
企业应确定作业风险评估的方法,对辨识的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对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电网可能造成的风险。
企业作业风险评估应覆盖所有作业任务,并充分考虑作业的时间性及可能的紧急情况。
企业应根据作业的实际情况动态更新作业风险概述。
当企业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进行基于问题的作业风险评估:
² 新的作业任务;
² 事故/事件
² 作业方法变化;
² 作业环境变化;
² 作业工器具/用具的变化。
企业应倡导作业前“2分钟”风险思考法(为使企业营造一种正式的安健环文化意识,应规定员工在作业前、执行每一步骤前应进行“2分钟”非正式风险评估以清楚工作中的危害及其影响)。
企业应基于作业风险评估结果,建立作业风险数据库,作为每次作业时风险控制应用的依据。作业风险数据库应便于员工获取。
链接:
1 ——2.1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的总体原则
2 ——6.7作业过程控制
2.4.3关键任务及其分析
· 企业应基于作业风险评估结果,系统识别可能造成人员、财产或环境等严重损失的关键任务。识别过程应考虑:
² 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² 员工意见
² 相关历史损失事故/事件
² 生产过程
² 现有的安全生产管理实践经验
² 流程间的相互影响
² 生产流程系统的可变性
· 基于关键任务分析制订作业指导书。
· 定期或当发生变化时对关键任务进行回顾。
链接:
1 ——1.7.1安全生产文件的制定
2 ——6.7作业过程控制
标准:
——《都匀供电局县级供电企业关键任务分析工作标准》
证据:
1 工种清单
2 关键任务分析/识别工作单
3 关键任务清单
4 关键任务的作业指导书清单
5 作业风险评估
6 过程文件
5——4.3 通风
体系要求:
目的:识别作业场所内与空气质量相关的风险,并进行控制和改善。
4.3.1空气质量监测与控制
· 企业应基于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需要进行空气质量监测的区域。重点关注的区域应包含:
² 密闭或通风不畅场所
² 可能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场所
² 人员密集场所
² 易滋生细菌、病菌的场所
· 企业应针对空气质量监测对象确定监测标准、时间、频率。
· 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或监测结果,匹配通风系统与设备、设施并确保其有效。
· 通风系统与设备、设施应处于安全区域,确保不会给人员和生产带来危害。
链接:
2.1 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估总体原则
2.5 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4.3.2通风系统与设备、设施的检查与维护
· 企业应建立通风系统与设备、设施清单。
· 企业应制订通风系统与设备、设施检查与维护计划,确定检查与维护标准。
· 企业应针对通风系统与设备、设施的缺陷,及时进行维护与处理。
链接:
1——9.1 检查
2——9.3 纠正与预防
3——4.3.3人员防护
· 当现场空气条件不能满足安全与健康要求时,企业必须为员工配置个人防护用品。
· 进入空气条件不能满足安全与健康要求的现场工作人员必须掌握防护措施及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
链接:
1 ——2.5 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2 ——5.1 个人防护用品
3 ——7 职业健康
管理标准:
——《都匀供电局县级供电企业通风管理标准》
证据:
1 全局通风设备清单。
2 空气质量监测计划。
3 配置、检修、技改需求计划。
4 通风风险评估与空气质量监测过程和结果记录。
6——4.4 照明与能见度
体系要求:
目的:识别作业场所与照明、能见度相关的风险,并进行控制和改善。
4.4.1测量、评估与配置
· 企业应进行作业场所的照度测量和能见度评估,测量和评估区域包括:
² 生产、生活区域
² 办公区域
· 测量和评估时应考虑:
² 国家标准与国际惯例
² 正常、异常、紧急情况
· 企业应针对确定的对象明确测量标准、时间、频率。
· 企业应根据测量和评估结果,配置相应的设备、设施,配置时应关注:
² 应急要求
² 作业要求
² 可视与能见度要求
² 标识要求
² 特殊区域的要求
² 光污染控制要求
² 照明设备、设施(含安全玻璃)的配置应确保不会给人员和生产带来危害。
链接:
1 ——2.1 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估的总体原则
2 ——2.5 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4.4.2检查与维护
· 企业应制订照明与能见度设备、设施检查与维护计划,确定检查与维护标准。
· 企业应针对照明与能见度设备、设施的缺陷,及时进行维护与处理。
· 企业应根据照度测量结果或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改造计划并有效实施。
· 企业应建立应急照明设施清单,对应急照明应定期进行试验,确保可用性。
链接:
1 ——9.1 检查
2 ——9.3 纠正与预防
对应标准:
——《都匀供电局县级供电企业照明与能见度标准》
证据收集:
1 应急照明设施清单
2 检测与评估记录
3 需求计划
4 巡视检查记录
7——5.2 工器具
体系要求:
目的:规范工器具管理,确保使用的工器具处于安全状态,降低风险。
5.2.1注册管理
· 企业应建立工器具清册并按相关规定对其状态进行标识。
· 企业应在工器具的信息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清册。
链接:
——1.7.4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应用
5.2.2 使用、培训、维护与存放
n 企业应依据生产工作性质与相应的风险选择、配置工器具。
n 企业应建立工器具的使用、借用记录。
n 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工器具的检查、保养和使用知识与要求的培训。
n 员工使用工器具前应执行检查并正确使用。
n 工器具的存放应实施定置与标识管理,安全工器具的存放环境应满足温度、湿度要求。
n 合格与不合格的工器具应分开存放。
链接:
1 ——1.7.4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应用
2 ——8.2能力与意识提升
5.2.3 检验与检查
企业应建立工器具检验与检查的标准。
企业应按照标准要求对工器具进行检测与试验。
安全工器具检测、试验后应张贴标识,标明试验日期、有效期,并加盖试验专用章,保存相应记录。
企业应按照确定的频率和内容对工器具进行检查。
企业应对工器具管理要求的依从性进行检查。
链接:
1 ——1.7.4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应用
2 ——9.1检查
对应标准:
——《都匀供电局县级供电企业工器具管理标准》
证据收集:
1 工器具清册
2 使用、借用记录
3 检查记录
4 检测与试验记录
8——5.3 特种设备
体系要求:
目的:确保特种设备处于安全状态并满足法律法规要求。
5.3.1注册管理
· 企业应识别所使用的特种设备并建立清册,记录设备信息,明确检查、检测、检验与维护周期和内容。
· 企业应向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特种设备的使用登记。
· 企业应按标准与要求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
· 企业应在设备及信息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清册。
链接:
1 ——1.7.4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应用
2 ——1.3.3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依从
5.3.2使用与维护
· 企业应确保所有特种设备的操作人员具备资质。
· 企业应建立特种设备的操作程序。程序应包括:
² 正确操作步骤
² 风险控制措施
² 应急措施及救援预案
· 特种设备应标识关键信息,信息包括:
² 登记标志
² 极限参数
² 检验信息
² 操作程序
· 企业应根据标准对特种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
· 企业应确保特种设备的使用、检查、维护和操作人员得到充分的安全作业培训。
链接:
1 ——1.7.4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应用
2 ——1.3.3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依从
3 ——8.2能力与意识提升
5.3.3检测、检验
· 企业应根据标准对特种设备进行检验、检测。检测机构必须具备法定资格。
· 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严禁使用并应进行标识。
链接:
1 ——1.7.4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应用
2 ——1.3.3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依从
5.3.4检查
· 企业应按照确定的频率和内容对特种设备进行检查。
· 企业应对特种设备管理要求的依从性进行检查。
链接:
——1.7.4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应用
——9.1检查
对应标准:
——《都匀供电局县级供电企业特种设备管理标准》
证据收集:
1 特种设备清册
2 特种设备注册(登记)记录
3 检验、检测记录
4 检查记录
5 特种作业人员(登记、培训)记录
6 特种设备管理标准
7 特种设备操作程序(规程)
9——5.4 测试设备
体系要求:
目的:对测试设备进行规范管理,确保其有效性和准确性。
5.4.1注册管理
· 企业应建立测试设备清册,记录设备信息,明确检查、检测、校验与维护周期和内容。登记时应重点关注下列设备:
² 试验设备
² 检测设备
² 校验设备
· 企业应对测试设备的资料进行管理,包括以下内容:
² 产品合格证明、使用维护文件
² 检验与检查记录
² 使用与维修记录
² 缺陷及故障记录
² 企业应在设备及信息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清册。
链接:
1 ——1.7.4 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应用
5.4.2使用与维护
· 企业应确保测试设备的操作人员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必要时取得资质。
· 企业应建立检测设备的操作程序。程序应包括:
² 正确操作步骤
² 风险控制措施
² 应急措施
· 测试设备应标识关键信息,信息包括:
² 极限参数
² 校验信息
· 企业应根据标准对测试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确保其存放环境满足要求。
· 企业应对测试设备的使用、检查、维护和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特别关注新型测试设备的培训。
链接:
——8.2 能力与意识提升
5.4.3检测、校验
· 企业应按照标准对测试设备进行检测、校验。
· 测试校验后应张贴标识,标明试验日期、有效期,保存相应的记录。
链接:
——1.7.4 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应用
5.4.4检查
· 企业应按照确定的频率和内容对测试设备进行检查。
· 企业应对测试设备管理要求的依从性进行检查。
链接:
1 ——1.7.4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应用
2 ——9.1检查
管理标准:
——《都匀供电局县级供电企业测试设备管理标准》
证据收集:
1 测试设备清册
2 测试设备档案
² 产品合格证明、使用维护文件
² 检验与检查记录
² 使用与维修记录
² 缺陷及故障记录
3 测试设备检测效验记录
4 测试设备操作人员档案
² 人员资质
² 培训记录
5 检查记录(日常检查和依从性检查)
10——5.5 用电设备
体系要求:
目的:实现用电设备的规范管理,降低风险。
5.5.1一般要求
· 企业的用电设备应满足以下要求:
² 功能、性能满足使用环境安全要求
² 具有正确、明显的标识
² 用电设备线路敷设与保安接地满足安全标准
² 设备部件无缺陷、外壳无破损
· 企业应建立用电设备清册,记录设备信息,明确检查、检测与维护周期和内容。
· 企业应在设备及信息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清册。
链接:
1 ——1.7.4 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应用
5.5.2使用与维护
· 企业应建立用电设备的操作程序。程序应包括:
² 正确操作步骤
² 风险控制措施
² 应急措施
· 企业应根据标准对用电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
· 企业应确保用电设备的使用、检查、维护和操作人员进行培训。
· 用电设备的使用、检查、维护和操作人员熟悉相应的方法与安全要求
链接:
——1.7.4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应用
——8.2能力与意识提升
5.5.3检测与检查
· 企业应按照标准对用电设备进行检测,重点关注:
² 绝缘检测
² 接地检测
² 漏电保护检测
· 企业应按照确定的频率和内容对用电设备进行检查。
· 企业应对用电设备管理要求的依从性进行检查。
链接:
——1.7.4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应用
——9.1检查
对应标准:
——《都匀供电局县级供电企业用电设备管理标准》
证据收集:
1 用电设备清册
2 用电设备检查记录
3 人员培训记录
10——5.6 爬梯、平台及脚手架
体系要求:
目的:保证爬梯、平台及脚手架的物理状态符合安全要求,降低风险。
5.6.1一般要求
· 企业的爬梯、平台及脚手架应满足以下要求:
² 功能、性能满足使用环境与安全防护要求
² 具有正确、明显的编号与标识
² 物理状况满足安全标准
· 企业应建立移动梯(台)清册,明确检查周期和内容并在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
· 企业应根据标准进行脚手架搭设、验收、更改和拆除工作,使用中的脚手架应进行检查和标识。
链接:
1 ——1.7.4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应用
5.6.2检查与维护
· 企业应按照确定的频率和内容对爬梯、平台及脚手架进行定期和特殊情况下的检查与维护。
· 企业应对爬梯、平台及脚手架管理要求的依从性进行检查。
链接:
——1.7.4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应用
——9.1检查
管理标准:
——《都匀供电局县级供电企业爬梯、平台及脚手架管理标准》
证据收集:
1 需求计划
2 检查标准
3 检查记录
11——6.2 工程建设
体系要求:
目的:对工程建设实施全过程风险管控,实现施工安全。
6.2.3验收
· 企业应明确验收的程序和标准,程序和标准应包括过程和交接验收。
· 企业应按照程序和标准进行验收,验收时重点关注:
² 安健环功能
² 质量控制记录与试验数据
² 图纸资料与技术档案
² 工程变更和缺陷处理
· 参建单位应确保验收过程发现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 企业应确保验收记录齐全、完善。
链接:
1 ——1.7.4 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运用
2 ——9.3 纠正与预防
管理标准:
——《都匀供电局工程竣工验收管理标准》
证据收集:
1 验收标准
2 验收申请
3 验收记录
4 问题整改(纠正与预防)记录
12——6.3 新设备投运及并(联)网管理
体系要求:
目的:控制新设备投运及并(联)网的安全风险,确保设备安全、可靠地接入运行系统。
6.3.1投运准备
· 企业应在新设备投运前进行风险分析,风险分析应关注:
² 启动时的电网运行方式
² 启动过程中对电网的影响
² 现场操作风险
² 接入系统试运行风险
· 企业在投运前应编制启动方案,内容应包括:
² 资源要求
² 风险控制措施
² 运行方式调整
² 操作步骤
² 应急处置
² 试运行要求
· 启动方案必须经过审核、会审与批准。
· 企业在投运前应确保完成下列工作:
² 人员培训
² 规程、图纸、作业指导书编制或修订
² 技术资料、台帐的建立或更新
² 工器具、备品备件匹配
² 更新应急处理程序
链接:
1 ——2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
6.3.2启动过程控制
· 企业应对启动过程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控制过程应关注:
² 操作要求
² 问题处理要求
² 应急要求
建立并保存启动过程中的检查、试验和问题处理记录。
链接:
1——1.7.4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运用
2——2.2电网风险评估
3——2.3设备风险评估
4——2.4作业风险评估
6.3.3运行交接
· 企业应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交接时应关注:
² 试行期间的运行和试验记录
² 验收、启动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处理情况
链接:
1 ——1.7.4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运用
2 ——6.6.1资料台帐管理
6.3.4 并(联)网前准备
企业应建立并(联)网前期的工作程序及工作标准,至少应包括:
² 应具备的专业技术条件。
² 应完成的有关试验。
² 应相互交换的有关资料。
² 应具备的运行准备条件(人员资格、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
² 并(联)网申请与批复。
企业应在并(联)网前按相关标准要求,签订购售电合同和并(联)网调度协议,内容至少包括:
u 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u 调度管辖范围的界定。
u 联网功率交换、断面安全稳定控制要求。
u 并(联)网相关技术参数。
u 并(联)网技术条件。
u 并(联)网调度运行要求。
u 联网事故处理与调查。
u 违约责任。
u 争议处理。
企业应在并网前对并(联)网方的准备工作和相关资料按标准进行检查验收,确保验收记录齐全、完善。企业在并(联)网前应编制启动(试验)方案,且启动(试验)方案必须经过审核、会审与批准。
链接:
——2.2电网风险评估
6.3.5 并(联)网过程控制
企业应对并(联)网过程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重点关注:
² 并(联)网过程对系统运行方式的影响。
² 现场操作风险。
² 问题处理和应急要求。
² 企业应建立并保存并(联)网过程中的检查、试验和问题处理记录。
² 企业应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交接时应关注:
² 试运行期间的运行和试验记录。
² 启动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处理情况。
链接:
1 ——1.7.4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运用
2 ——2.2电网风险评估
3 ——2.4作业风险评估
4 ——6.6.1资料台帐管理
管理标准:
——《新设备投运管理标准》
证据收集:
1启动方案
2 启动申请
3 启动测试记录
4 启动检查记录
5 消缺记录(启动发现问题处理记录)
6 交接检查记录
13——6.6 设备运行管理
体系要求:
目的:实现设备运行全过程管理,确保运行的安全性和功能的有效性。
6.6.1资料台帐管理
· 企业应完善设备生命周期内的技术资料、图纸和运行记录的管理,重点关注:
² 流程、职责与修订、更新权限
² 资料、图纸、记录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² 技术图纸资料更新与记录的及时性
² 资料、图纸、记录应用的方便性
· 企业应确保设备的技术资料、图纸及相关运行记录齐全、完整。
· 企业应每年或在变化发生时对设备技术资料、图纸进行回顾、更新并及时告知相关人员,以确保应用中的技术资料、图纸与实际相对应。
· 保存设备运行生命周期内的技术图纸资料和运行记录。
链接资料:
1 ——1.7.4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运用
2 ——6.3.3运行交接
3 ——6.3.5并(联)网过程控制
4 ——6.5.1用户接入控制
管理标准:
——《设备台帐资料管理标准》
证据收集:
1 设备台帐
2 图档资料
3 图档资料分发登记记录
4 过程管理记录
6.6.2运行与维护
企业应建立运行值班标准,开展运行值班工作。标准应明确如下要求:
u 值班人员配置及资质要求
u 值班工作内容与要求
u 值班方式与交接班要求
u 值班人员着装要求
u 值班期间的应急和报告要求
u 值班记录及资料管理要求
u 值班期间的运行日志和接发令、许可工作、运行数据、事故/事件报告等记录应齐全、完善。
企业应建立巡检与维护标准,基于设备、电网风险开展计划性的设备巡检与维护工作。标准应明确如下要求:
² 日常巡检与维护周期、对象、项目和标准
² 特殊巡视要求
² 异常情况的报告要求
² 巡检与维护记录要求
² 应急处置
企业在实施设备巡检与维护工作中应关注:
u 执行人员的经验与能力
u 资源的匹配
u 巡检与维护的质量
u 数据的分析
u 保存运行巡检与维护记录。
链接:
无
管理标准:
——《变电运行值班管理标准》
——巡检与维护管理标准
证据收集:
1 相关管理标准
2 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值班方式、“四表一指南”的审核记录。
3 对变电运行的相关检查记录
4 应督促运行班组应保存以下记录:
——运行监视时间表
——运行工作记录
——交接班记录
——断路器跳闸记录
——设备缺陷记录
5 设备维护周期表
6 设备巡视记录
——按巡视管理工作标准执行
7 设备维护记录
8 设备检修记录
6.6.3缺陷管理
· 企业应建立设备缺陷管理标准,实现设备缺陷的动态、闭环管理,标准应明确:
² 缺陷的标准与等级划分
² 缺陷的登记、报告和确认
² 缺陷的处理职责、时限
² 验收标准
² 缺陷的统计分析
· 企业应在设备缺陷未得到处理前,采取相应的风险抑制措施和可能的应急方案。
· 企业应对设备缺陷处理的及时率、完成率和效果进行评价。
· 企业应对设备缺陷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作为设备风险评估、备品备件和设备采购的依据。
· 保存设备缺陷的登记、报告、确认、处理和统计分析记录并进行信息记录的闭环。
链接资料:
1——1.7.4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应用
2——2.1.3风险控制的总体原则
3——2.3设备风险评估
4——6.4.3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管理标准:
——《设备缺陷管理标准》
证据收集:
1 设备缺陷风险控制措施单
2 年度关键、重点设备缺陷处理跟踪检查表
3 关口负荷线路交流二次回路工作申请表
4 缺陷统计分析记录
6.6.4 定检与预试
企业应建立设备定检与预试标准,实现设备的技术监督,标准应明确:
² 实施定检、预试的设备范围
² 定检、预试的前提
² 定检、预试应关注的指标
² 定检、预试数据的统计分析
² 统计分析结果应用
企业应制订年度、月度设备定检、预试计划。计划的制订应关注:
² 技术标准要求
² 风险控制措施要求
² 设备巡检结果
² 电网运行方式安排
² 计划的可行性
企业应依据风险明确定检、预试的项目,并确保检测、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企业应对定检、预试计划完成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统计分析。
链接资料:
1——1.7.4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应用
2——2.1.3风险控制的总体原则
3——2.3设备风险评估
4——6.4.3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管理标准:
——《预防性试验与定捡管理工作标准》
证据收集:
1 年度预试定捡计划
2 关口负荷线路统计表
3 督促相关部门完成
——关口负荷线路测控装置交流二次回路工作申请
——试验报告
——预试定捡完成情况统计分析记录
6.6.5 运行分析
企业应每月根据下列数据,对照技术标准,分层、分级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综合与专题分析:
² 设备风险评估结果
² 设备运行数据
² 设备巡检数据
² 定检与试验数据
² 事故、异常和缺陷信息
设备运行分析的内容包括:
² 设备的运行现状、存在问题与风险
² 设备的管理状况
² 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企业应将设备运行分析结果应用于:
² 设备风险评估结果的回顾与更新
² 设备及备品备件采购
² 设备修理、试验、技术改造与更新
² 设备管理流程优化
² 设备风险控制计划的制定
链接资料:
1——1.7.4 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应用
2——1.10.1 评价与选择
3——2.3 设备风险评估
管理标准:
——《设备运行分析管理标准》
证据收集:
1 月度运行分析报告
2 年度运行分析报告
6.6.6修理与技术改造
企业应建立设备修理与技术改造标准,确保设备功能与性能满足要求,
标准应明确:
² 修理与技术改造的前提
² 修理与技术改造过程控制
² 修理与技术改造效果评估
企业应制订年度、月度设备修理与技术改造计划。计划的制订应考虑:
² 设备风险评估结果
² 定检与预试的结果
² 设备在线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
² 设备缺陷、故障分析结果
² 风险控制措施要求
² 设备运行分析结果
² 环境保护与职业健康要求
² 计划的可行性
企业应针对修理与技术改造计划与对象,匹配技术、人力、时间等资源保障。
企业应对修理与技术改造计划完成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
链接资料:
1 ——2.3 设备风险评估
2 ——1.7.4 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应用
管理标准:
——《设备检修与技术改造工作标准》
证据收集:
1 生产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 生产技术改造项目申请书
3 贵州电网生产项目变更申请表
4 年度生产技改项目申报汇总表
5 A 类修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6 生产经营性项目申请表
7 年生产设备检修项目信息汇总表
8 生产经营性项目变更申请表
9 都匀供电局××年生产技改项目投资计划表
10 都匀供电局××年度设备检修实施计划
11 生产类项目的实施过程管理资料
12 检修技术改造工作总结
14——6.7作业过程控制
体系要求:
目的:对作业的风险实行全过程控制,确保作业安全。
6.7.1作业准备
· 作业前应根据作业任务及其风险准备书面作业文件,如:
² 作业指导书、表单
² 操作票或工作票
² 检查或验收等记录表格
· 作业前应确认作业文件中的风险控制措施与现场相适应。
· 作业人员应熟悉、理解作业任务的现场风险及其控制要求,以及事故、异常处理程序和应急要求。
· 根据作业文件做好作业资源准备。
链接资料:
1——2.4 作业风险评估
6.7.2作业许可
· 企业应识别法律法规、标准制度对作业的许可要求,范围包括:
需要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作业
² 法定的特种作业
² 需要办理“两票”的作业
² 使用危险物品的作业
² 动火作业
· 企业应确保操作人、操作监护人、工作负责人、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许可人满足相应的资质要求并每年公布资质人员名单。
· 保存作业许可记录和与许可相关的培训记录。
链接资料:
1——1.7.4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应用
2——8.2能力与意识提升
6.7.3风险控制
作业人员在作业前应运用“2分钟”思考法对作业任务和步骤中的风险进行分析,清楚风险控制措施的执行要求。
作业过程中应关注:
n 作业安全技术交底
n 作业过程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
n 工作环境的安健环要求
n 作业的安全、质量和进度控制要求
n 验证或验收要求
n 问题处理情况与遗留问题的评审与记录
n 企业应识别所使用的危险物品,编制所有危险物品清册及其材料安全数据清单(MSDS),并将安全数据信息融入作业文件中。
² 企业应根据作业风险实施作业过程监护。
· 企业应实施作业现场的过程定期安全检查,重点关注:
² 作业指导书、工作票、操作票的依从性
² 作业人员行为
² 作业环境
² 标识
² 隔离与闭锁措施
² 生产用具的使用情况
² 危险物品的使用情况
· 及时纠正作业过程中出现和检查发现的问题并记录。
企业应对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并实施改进。
企业应定期对操作票、工作票管理和执行工作进行检查、回顾并提出改进措施。
链接资料:
1——2.4.2作业风险评估要求
2——6.2.2过程控制
3——9.1.1检查的处理与计划
6.7.4任务观察
· 企业应建立任务观察标准,标准应包括:
² 任务观察的类别与执行要求
² 正确的观察方法及作用
² 执行任务观察人员的培训要求
² 统一、易执行的任务观察记录表格
² 任务观察记录的统计分析要求
· 企业应依据风险大小建立全面和局部的任务观察计划,并基于以下目的进行任务观察:
² 了解员工的工作习惯
² 检验工作标准或作业指导书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² 跟踪员工的培训效果
² 收集员工的培训需求和合理化建议
² 发现可能导致事故、伤害、损失和无效率的行为和方法
· 针对任务观察统计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 建立并保存所有的任务观察现场记录和统计分析记录。
链接资料:
1——1.7.4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应用
2——8.2能力与意识提升
管理标准:
——《作业过程控制管理工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