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石化储运工业卫生要点

  
评论: 更新日期:2008年03月15日

  石油化工企业储藏运输过程中的急慢性职业危害,以往屡见不鲜,故实施职业安全卫生监督十分必要。

  1常见职业危害发生的过程和原因

  1.1发生职业危害的过程

  1.1.1清洗桶、槽车和储罐等容器;

  1.1.2搬运;

  1.1.3装车、装桶和装袋等;

  1.1.4计量检测;

  1.1.5设备故障。

  1.2发生职业危害的原因

  1.2.1操作失误;

  1.2.2容器破损;

  1.2.3防护措施不力;

  1.2.4意外事故。

  2常见职业危害的事例

  2.1在清洗储存原油、汽油、渣油等油品的储罐的过程中,通常都先用高压热蒸汽吹扫,清洗工进入储罐时,罐内温度较高,尤其是夏天可高达50-60℃,罐内烃类浓度也很高,劳动强度大,清洗工出汗甚多,若遇防毒口罩或面具失效,易发生急性中毒,工龄10年以上的工人中慢性中毒也有一定比例。

  2.21989年某公司在搬运环氧氯丙烷的过程中,因桶盖不严密和焊缝有裂口,造成环氧氯丙烷外漏。5名搬驼工接触环氧氯丙烷后因清洗不及时,2小时后先后患急性皮损——红、肿、水疱。

  2.3往槽车内装苯、汽油、航煤、甲醇等产品时,由于冲击和敞口,大量挥发,装车工到槽车口计量检测时有机会吸入高浓度蒸气,特别当夏天气温高时,装车岗位的毒物浓度很高,是造成急慢性中毒的原因。

  2.41988年某厂储存液化石油气(含较高浓度硫化氢)的罐顶突然下落,大量硫化氢和液化石油气外泄,造成下风向7名操作工急性中毒。

  2.5某化肥厂1974年因火车头和一辆装满液氨的汽车相撞,液氨大量泄漏,5人吸入高浓度氨气,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灼伤、化学性肺炎和化学性肺水肿。

  3预防监督要点

  3.1储藏 重点应是预防急性职业中毒的发生和严格执行一整套管理措施。

  3.1.1储存库或堆放区域应有明显的标记,注明品名,属几级毒物,一旦沾污或吸入,采用什么急救措施,进入这一区域应佩戴什么个人防护用品,外人不得随意进入。

  3.1.2储存库或堆放区域的值班室,要备有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衣、鞋、围裙、手套、防毒面具或口罩、简单易用的解毒药或解毒液。

  3.1.3管理人员或操作工应接受就业前体格检查和定期体格检查。有禁忌症者要调离,另作安排;有疑似中毒者要进一步观察,及早休息或治疗。

  3.1.4储存库或堆放区域管理人员活动的地点、休息室等要定时、定项目监测浓度或强度9如X射线、放射性同位素),检测率、点合格率均须达到要求。

  3.1.5储存库或堆放区域一旦发生大量泄漏事故,应有一整套控制或消除污染源、抢救中毒患者的措施。

  3.2包装 重点应是包装材料的严格检查和生产环境的改善。

  3.2.1包装材料必须经严格检查,确保材质密闭性能好、耐压、不易破损等,质量不合要求者,严禁使用。

  3.2.2包装容器的表面应有醒目的标记,如名称、毒性大小等。

  3.2.3包装区域禁止无关人员出入。

  3.2.4包装易挥发的有毒产品,如甲醇等,应有通风排毒设施;包装易产生粉尘的产品,如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等,应有除尘或防尘措施;液碱装桶岗位应设洗眼器和淋浴器;氯气装瓶岗位应有防毒面具。

  3.2.5灌装槽车时,要站在上风向,如遇毒性大的物质或夏季气温高时,要戴好防毒面具;装酸、碱产品时,要戴好护镜、手套和穿着防酸碱服;灌装道路沥青(150-200℃)要防烫伤;灌装不慎如有溢出,要及时处理,消除污染源。

  3.2.6包装作业人员应接受就业前体检和定期体检,项目和周期要按规定。

  3.2.7包装作业区要定时、定点、定项目进行监测,检测率、点合格率必须达到要求。

  3.3运输 重点应是不合要求不予运输和意外事故发生后的急救措施。

  3.3.1毒性、危害性各不相同,性质相抵触的有毒有害物品不能混放在一起运输。

  3.3.2包装不合要求者,不能运输。

  3.3.3运输过程中要根据货物的毒性佩戴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和配备必要的紧急处理用具。

  3.3.4搬运时必须轻装轻卸,一旦因泄漏沾污皮肤,必须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洁水冲洗。

  3.3.5发生意外事故后要接受所在地公安、卫生等部门的监督和检查,确保运输工作人员和当地居民的健康。

  3.3.6运输工作人员必须掌握自救互救知识。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