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氯苯胺中毒实例及案例分析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9月08日

氯苯胺,ClC6H4NH2,分子量127.57,有邻、间、对位三种异构体。对位呈无色或淡黄色晶体,熔点70℃,特殊甜气味。溶解水、乙醇和乙醚。邻位、间位均为液体。用于染料及其他中间体合成。能经完整皮肤吸收,对位体是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对眼有刺激作用;邻位体不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但可致肝、肾损害;间位体则两者均有。   

实例1 上海某染料化工厂二车间204工段生产产品为橙色基GC染料。工艺流程为间氯苯胺加盐酸与水即成盐类,后经冷却、过滤,即为成品。该工段的设备经大修后于1989年6月12日开始恢复生产,12~13日操作工魏某工作后感不适, 14日于工作后仍觉不适、头晕、乏力、恶心等,前来接班的女工唐某见魏某口唇、指甲青紫,告知后即由厂方送市有关职业病专业机构急诊,诊断为轻度间氯苯胺中毒。   

      该工段设备大修后,恢复生产前,未对设备作全面检查及必要的查漏测试,操作工不了解该生产工艺所接触的化学毒物,未佩带防毒口罩,操作时未开排风装置,并处于下风向,这些是造成中毒的主要原因。   

实例2 上海某染料化工厂305缩合工段主要生产AS-E、AS-B两种染料,两种染料轮换生产。1986年3月24日上午8时左右,在由AS-E转产 AS-B时,发现蒸馏釜原料管道堵塞,该工段技术员施某为排除故障拆开阀门准备检修。由于管道内仍有一定的压力,随着阀门的拆除,管道内留存的对氯苯胺加速喷出,部分对氯苯胺直接溅落在施某的面部,他只简单地用水冲洗了一下,就以为没事了,继续作业,这时工段长倪某和操作工许某见状,即帮助施某将剩余的3 吨对氯苯胺加热到110℃,放掉后继续进行转产准备,倪某和许某在作业过程中,双手皮肤均接触过对氯苯胺,同时也吸入了部分对氯苯胺气体。上午9时许,有人发现施某面色发紫,本人感到胸闷、头痛,即将其送往专科医院诊治,经化验,施某血液高铁血红蛋白在30%左右,诊断为急性对氯苯胺轻度中毒,收治入院。倪某和许某两人一直工作到下班,自觉有头晕、胸闷、恶心、肝区疼痛等症状,随即也去了转科医院求诊。检查结果,两人口唇、耳廓均有轻度紫绀,经化验血高铁血红蛋白大于10%,也诊断为急性对氯苯胺轻度中毒,收治入院。   

实例分析:厂方对减少管道阻塞缺乏有效的工艺措施,也没有制订检修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检修时作业人员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品,致使皮肤直接接触对氯苯胺,并吸入对氯苯胺气体。同时,作业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极差,对对氯苯胺的危害性不了解,他们不知道对氯苯胺可以通过没有损伤的皮肤进入体内,因此在作业时,毫无畏惧地让双手接触对氯苯胺液体,皮肤沾染了对氯苯胺液体后,也不及时彻底清洗,将污染的对氯苯胺去除干净,结果导致残剩的对氯苯胺继续经皮肤吸收,以至中毒。   

实例3 上海市奉贤县某乡办化工厂四车间试生产对氯苯胺:由对硝基氯化苯加铁粉、水、盐酸后经还原反应产生对氯苯胺。反应结束后在还原分离桶内尚有少许铁泥要用铁锹铲出。   

      1992年11月30日凌晨0时30分,王某(男,40岁)、刘某(男,24岁)2名工人开始从分离桶内铲铁泥,由于天气冷,铁泥结块,至凌晨3时,工人开始向分离桶内冲蒸汽,并将铁泥铲出。此时有大量对氯苯胺气体逸出,车间随备有个人防护用具,但工均未佩带。早晨5时30分,2名工人自觉头痛、恶心、胸闷、口唇及手指青紫,才停止工作,到上午8时送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对氯苯胺中毒。   

实例分析:主要是生产工艺原始,分离桶敞开式,用手工铲铁泥,作业场所无通风排毒设备,操作工不了解对氯苯胺毒性,且又未佩带防护面具,任意冲蒸汽更加大了对氯苯胺逸出量,从而引起中毒。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