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杜复莲)在南通市开发区有大小钢绳企业上百家,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增加了当地工人就业的机会,但是,生产环境中高浓度铅烟、铅尘对工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引起了卫生部门的担忧,现对其中34家钢绳企业2003年度职业性体检和检测资料加以整理、分析,以了解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为今后改进生产工艺流程,采取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生产环境劳动卫生学调查
1.1 一般情况 34家钢丝绳厂的主要产品为各种规格的钢丝绳,铅作为主要原料,生产工艺流程为:线材→拉丝→热处理→酸洗→拉丝→捻股→成绳。其中铅烟、铅尘分布较为严重的是热处理间,工种分布为司炉工、上线工、下线工,各生产工艺均为半敞开式生产。
1.2 生产车间空气铅浓度 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钢丝绳的质量,钢丝绳必须进行热处理,在热处理的过程中熔铅炉炉温必须升至560℃左右,熔化的铅往往以烟雾的形态弥漫于车间空气中,在上线和下线铅主要以铅尘的形态存在,用滤膜法对热处理车间工人操作岗位采集铅烟,铅尘,用原于吸收法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南通市钢绳企业车间空气中铅浓度和工人体检情况
2 职业性健康检查
2.1 体检对象 将34家钢丝绳厂司炉工168人、上线工216人、下线工196人作为体检对象,平均年龄32.5岁,平均工龄8.2a。最高工龄17a,最短工龄1a。以其他不接触铅作业工人为对照组,对照组工人的年龄分布、平均年龄、性别比、平均工龄与观察组差异无显著性。
2.2 体检项目 根据卫生部《职业性健康检查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体检项目有询问职业史、既往史、自觉症状、内科检查、血常规及血铅的化验等。按照(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CB1150-89),进行诊断。
2.3 临床表现 在健康体检中发现,司炉工、上线工、下线工自诉以神经衰弱、口内有金属味、疲劳、头昏、乏力、记忆力下降、多汗等症状为主。部分工人自诉有时有腹绞痛的现象。
根据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CB11504-89),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共诊断铅吸收74例,其中司炉工27例,发病率为16.1%;上线工22例,发病率为10.2%;下线工25例,发病率12.8%。而对照组无铅吸收病人出现。观察组与对照组血铅检查结果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铅浓度检查结果比较(μmol/L)
3 讨论
在一些大的钢绳企业,由于领导较注意职业卫生防护,在铅熔炉中加入覆盖剂,并督促工人在操作中正确使用铅料,遵守操作规程,有效的控制了铅烟的弥散,从而降低了生产环境中的铅浓度,使用覆盖剂的和未使用覆盖剂的车间相比,铅浓度下降了10倍左右,因此采取技术措施,改进生产工艺是有效控制铅浓度的根本措施。
有些私企老板由于缺乏法制观念,缺乏个人防护意识,为了节省开支,对接触铅的作业工人不配发个人防护用品:而工人在日常生产过程中缺乏自我防护意识,认为佩带工作服、防毒口罩不方便,不予佩带;部分工人无良好的卫生习惯,下班后、上班前不认真、甚至不冲洗,有些工人在工作期间吃东西、吸烟。 有文献证明:影响铅接触工人血铅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卫生习惯,左证了低浓度铅接触工人可经非呼吸道摄入铅,使血铅增高。国内外均发现接触铅工人随着吸烟量的增加,症状的发生率也有上升趋势;这说明卫生习惯和卫生宣教十分重要,戒烟有利于预防铅中毒。
因此,卫生行政部门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对企业法人、职业卫生负责人及工人进行职业卫生法规的宣传、培训,从而提高企业的法制观念:加强对法人、工人的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培训、加强工人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工人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而减少铅中毒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