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企业,没有安全就谈不上稳定生产和经济效益,建立EHS管理体系是解决企业长期追求的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最有效手段。良好的体系运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发生。
转换观念,全员提高安全意识
从企业各级领导、各专业职能处室负责人、分厂领导到车间班组操作人员,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全员体系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实现全员了解体系知识、全员参与体系工作、共同奋斗于安全生产的一个目标。可以说,体系的建立过程,也是一个全员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的过程。如何使他们在思想上进行转换并接受这些新的概念,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广大的职工的宣贯和教育。首先,编制相关管理体系基础知识,发放给员工,并不定期在企业局域网上开发网上考试系统,要求企业所有职工学习并参加网上答题,通过网上考试加深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识和了解。其次,定期组织召开“EHS经验交流会”,各生产单位、职能处室等介绍体系运行的经验和成绩,交流体系运行中碰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为进一步培养企业员工EHS意识,达到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绩效的提高,要求从各单位“一把手”开始进行逐级培训,二级单位领导亲自讲课宣传。
开展危险源识别,消除安全环保隐患
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靠“自上而下”“行政指令”“以检查促整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均强调“自下而上”“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事前预防“”持续改进”,突出了风险的评价和控制。危险源识别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是体系工作的基础。必须以危险源识别作为体系建立运行的核心,深入到生产运行、装置、岗位,深入到基层,发动全员认真分析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使大家对风险提高认识,引起警觉,自觉落实措施确保安全作业。
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执法守法意识
企业建立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要向外界作出3个承诺,即遵纪守法、预防管理和持续改进。遵守法律法规不仅是管理体系持续运行的法定要求,更是促进各项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管理水平必然要求。发动相关职能部门收集国家、地方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规定,在进行归类、识别的基础上,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修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定和操作规程,各负其责,协调行动,提高效率。通过法律法规符合性评估,增强执法守法意识。
完善管理制度,保障体系有效运行
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是管理体系的显著特点,如何达到系统、规范的管理,就必须要有严谨可行的规章制度来支持。必须始终以国家、地方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为指导,及时获取并更新的规章制度,使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建立安全生产持续改进的内在机制。
管理体系涵盖了安全、环保、健康管理,同时体系还强调领导承诺和责任,强调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和严格规范的考核,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管理体系标准基于一个科学的框架,即PDCA模型,通过定期审核、评审不断发现体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实现管理体系的逐步改善和提高。
结束语
抓好EHS工作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关系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EHS的优秀表现是衡量企业业绩的重要参数。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不断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安全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用安全生产工作统领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始终突出风险控制、源头控制,才能持续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