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火灾情况下疏散心理和行为反应27

作者:黄彦  来源:安全教育每周一课 
评论: 更新日期:2009年09月15日
 
火灾情况下疏散心理和行为反应
 
 
上课时间:2008年11月17日(星期一,7、8节)
上课班级:08级国际商务班
教学目的:通过案例介绍及心理分析,使学生懂得在发生火灾情况下如何调节恐慌心理,沉着应对危险,采取有效措施找到逃生办法。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案例引入:上海商学院和深圳舞王俱乐部火灾案例
(据报道)2008年11月14日上午6点10分左右,位于上海中山西路2241号的上海商学院内发生火灾,四名女生从6层楼高的宿舍跳楼逃生,不幸全部身亡。据一位目击者告诉记者,今天上午6时10分左右,她听到女生宿舍楼传来呼救声,烟火从一位于六楼的女生宿舍窜出。4名女生用手拉住栏杆,坚持了1-2分钟后,终因体力不支,先后坠落,掉落在一楼水泥地上。
2008年9月20日23时许,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龙东社区舞王俱乐部发生一起特大火灾,经龙岗区消防部门全力扑救,火灾很快被扑灭。事故共造成43人死亡,88人受伤,59人需住院治疗,其中4人情况危重。“遇难的人,很多是因为人太多,通道又小,被踩倒后便再也爬不起来了。”有侥幸逃生的亲历者事后告诉记者。俱乐部服务员小张说,其实当晚火灾并不大,由于人群恐慌,没有组织性撤离,导致人员滞留、踩踏不断,让灾情加重。另外,由于客人多不熟悉后门的逃生通道,几百客人都挤往前门的逃生通道,让人员无法顺利逃离险境,俱乐部员工都比较熟悉后面的逃生通道,所以这次事故中俱乐部150名员工伤亡数据并不严重。龙岗卫生局提供的火灾伤员情况统计表显示,在此次火灾的59名伤员当中,48名均为吸入性损伤,其余为烧伤和踩踏伤。
(二)学生讨论:同学们,你们认为以上案例中惨案的发生主要因素是什么?
(三)提问:如何在火灾情况下采取正确的逃生行为
    大家说得好!火灾中很大一部分惨案主要是由于心理恐慌导致采取不当逃生行为造成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火灾中人的心理状态及行为特点问题。
 
1.火灾中个体的心理状况特点
经调查表明 :火灾中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不知所措、惊慌、恐惧等。对 2OO4年唐山市路北区发生的9次火灾中,调查 22名当事人发现:发生火灾时有 13人(59.1%)感到恐惧,有 4人(18.2%)感到不知所措,有 4人(18.2%)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这主要是由于火场声音、火焰、烟气的刺激,对心理产生压制,产生异常的心理反应,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惊慌。惊慌是指在火灾中人接受异常灾难刺激表现来的一种焦虑状态和行为状态。这种焦虑和行为往往不能自控,更甚者丧失理智,从而影响逃生。
(2)恐惧。恐惧是指人对某些事物给自己带来或可能带来的危害所做出的消极心理反应。恐惧心理是建立在紧张心理基础上的,主要是由于缺乏应付或摆脱可怕的或陌生的情境的力量或能力而产生的,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3)群聚。在火场中人员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群聚依赖心理,感觉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安全感,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惊慌感和恐惧感。
2.火灾中个体的心理反应历程特点
(1) 动机——行为思维效能降低
由于火灾中产生大量的有毒烟雾,导致局域环境的迅速恶化,疏散人员极易吸人毒气产生毒气效应,使其中毒或神经系统受到麻痹而出现呼吸困难、视觉模糊、反应迟钝等症状。人的大脑意识水平与心理紧张有密切的关系,相应的人信息处理能力与心理紧张有密切联系火场中由于疏散人员过于紧张,使大脑处理心理的能力下降,会抑制人的活动,导致行为效能降低。
(2) 动机——行为反应历程缩短
人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映,实质上是人对信息的处理过程,行为失误其实质是信息处理的失误,即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失误。从感知火灾信号到作出行为反应,一般在 5-10s,在这个过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难以对火灾作出理智的分析判断。在火灾状态下,由于刺激——反应时间变短,导致思维短路,发生紊乱。
(3) 动机——行为执行效能降低
在火灾应激状态下,避难人员注视点频繁移动,对心理产生一种压制,容易出现精神溜号,导致意识不连贯,出现目瞪口呆,手足失措的现象,严重时不能自控,使自己所想和所做不一样,造成人的行为效能低下。3.火灾中个体的行为反应特点
火灾突然爆发时,由于超出了人的正常压力范围,产生被迫的、应激的并带有本能的行为,在七次公共聚集场所火灾中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众。信息压力是决定火灾中从众行为的主要因素。从众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下意识性;二是自发性;三是性别、年龄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从众行为;四是从众心理随着楼层的增高而增强[ 。
(2)趋光。人具有朝着光亮处运动的习性,以明亮的方向为行动目标。
(3)归巢。在公众聚集场所内,一般总是朝进来的出入口作逆向性的逃生,很少使用不熟悉的通道,只有当这段路被火焰、烟气封闭时,才另寻它路。
(4)走捷径。火灾中的人员为了尽快脱离危险,都试图利用最近、最易通过的路线逃生。
(5)超常发挥。遇到紧急情况时,失去正常的理智行为,把全部精力集中于应付紧急情况上,会发挥平时意想不到的力量。
(6)绝望行动。身处火灾中的人,精神往往陷于极端恐惧之中,又得不到救援,极易产生不顾一切的绝望行动,如跳楼等行为。这种行为占很小的比例,仅有 1人出现这种行为。安倍北夫对 日本人夜总会火灾的研究发现,179名顾客中跳楼者(绝望行动)为 22名,占 12%,而美国学者佛里茨的研究中占9%。
通过许多火场经验表明:这些异常行为除了火场的特殊环境外,主要是受习惯、下意识或经验的影响,其中火场经验是很关键的因素,逃生知识欠缺的人很容易出现上述行为。
4.火灾发生时影响个体心理行为的主要因素
在既定的火灾状况下,对个体心理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很多,结合火场实际情况,影响因素主要有四个。
(1)性别因素。这是一个基本因素,通过火灾实例调查,女性较男性更易产生强烈的紧张、焦虑和恐惧感,男性则能够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年龄因素。心理发展水平同年龄之间有大致对应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理逐渐成熟,对应急事件的心理调整及行为的控制力都有明显的提高。这是影响安全疏散时的步行速度和对火灾反应灵敏度性的主要因素。调查中发现:发生火灾后能够及时报警、通知他人和进行扑救的人群中,有 6o%为成年和中年人。
(3)现场状况。如果火灾现场有 良好的消防设施,有管理人员组织疏散,对疏散人员的心理影响较小,心理比较平稳,否则对人员的心理刺激较大,使心理出现较大波动。实践证明,员工素质较高,消防设施完备,发生火灾时人员伤亡少,财产损失也小。
(4)类似经历因素。有无类似经历对火灾时的心理及行为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经历过类似事故的人对火灾刺激的心理容量增大,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安全撤离火场,在调查 12名成功逃生者时,其中5人有过火场经历。
5.火灾中群集的心理行为特点
群集是指聚在一起数量较大、互动较多的临时群体,其具有形成的偶发性、存在的短暂性、情绪的非理性等特点。在火灾中疏散避难的人群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群体,但可以看作是一个群集。
(1) 火灾中群集的心理影响方式
在一个火灾群集中,个体的心理总会影响他人,也总会受到他人心理的影响,这主要有三种方式。
A暗示。暗示是指一个对于别人或对于团体有目的却又不加说明论证的影响方式。其影响方式是属于认识方面的而不是情绪或行为方面的影响;过程是单向而不是双向的,在火场中是通过声音来实现的。
B感染。感染是指一个人不自觉地、不由自主对别人的情绪产生影响,它最突出的情绪状态是愤怒和恐惧。这既可能是火场信息不足,又可能是火场信息过多的结果。
C模仿。模仿是对别人的言论、行动的复制,是重复别人的行为。模仿行为包括观察和仿效两种成分。
(2) 群集在疏散中的行为特点
群集行为是指个人行为输入经由群集结构的转换形成的输出,很多情况下,容易产生个体的叠加效应,甚至倍增效应,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种。
A成拱现象。群体 自宽敞的空间涌向较狭窄的疏散通道时,除了正面的人流外,经常还有许多人从两侧挤入,使群集密度增加,形成拱形人群,影响人员疏散。
B无序群集流。当群集中的每个人都以相同的步速相同的方向前进时,群集的流动是稳定的流动。Fruin研究发现:通常状况下群集中往往含有老弱病残,不同体质的人员步行能力不同,紧急状况时每个人按自己认为最快最近的路线行走,总想超越其他人,由此而形成无序群集流。C群集的波动。在人群密度较低时,人群为自由流动,不具备连续介质的基本特点,不会出现上述现象,不会发生拥挤事故,人员比较容易疏散;但在人群密度较高时,可视为连续介质,人群中产生任何扰动,会引起骚动和混乱,甚至发生伤害事故。
6.火灾中群集的行为特点
(1)是工作人员大多都为自己灭火型和逃难型。这类人员在火灾发生后,想隐瞒事实,自己灭火,一旦火灾失去控制,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先期“撤退”,害怕“等火烧身”。如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发生火灾,烧伤130人,烧死323人。这起火灾造成如此多的伤亡与逃难型的工作人员有关。因为火灾发生初期时,两名发现火灾的工作人员想用灭火器灭火,却不会使用,导致火灾扩大蔓延。另外,当天下午2名值班人员发现着火后只顾自己逃命,钥匙串放有服务室的小柜上连动也没动。可根本没有一点意识应该拿钥匙打开安全门,把场内的人尽快疏散出去。当火灾蔓延开来,在场人员惊慌失措,组织活动的单位也不能及时有效地组织疏散。在舞台北侧道具门和东南门形成了拥挤,致使很多人由于挤压和长时间吸入有毒气体而死亡。这些人心理一是害怕惊动人们引起骚乱;二是存在能迅速扑灭的侥幸心理;三是害怕追究在场人的责任。
(2)是安全意识缺乏型普遍存在。大多数工作人员缺乏消防训练,不懂消防知识。对消防安全存在侥幸心理而麻痹大意等等,主要表现为堵塞、遮挡安全出口及通道,损坏室内消防设备等。如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发生火灾初期时,两名发现火灾的工作人员不会使用灭火器,导致火灾扩大蔓延。发现着火后报警迟了大约半个小时,贻误了救人和扑救火灾的最佳时机。这些都能说明在我国的一些民众在火灾发生初期,连最起码的报警意识都没有。从每年的火灾统计年鉴上看,这个问题具有很大普遍性。
(3)是在逃生过程中,大多都不敢自救逃生,退避性行为比较严重。在一些火灾中,有的人受不了烟雾的刺激,不敢逃命,就躲到烟浓度暂时较小的墙角处。如在辽宁大连市一户居民火灾中,在厨房里,墙角处,厕所里找到了三具尸体。四川省南充市达亨副食品批发市场发生火灾,造成19人伤亡,23人受伤。当中有8人跳楼死亡,11人窒息死亡。而该建筑设有室外消火栓一个,室内消火栓4个,灭火器150多个,但是在火灾初期,没有人员能充分利用这些灭火设施进行扑救。
(4)是从众性行比较严重。盲目追随,极易因惊慌失措而失去正常的判断思维能力,当听到或看到有什么人在前面跑动时,第一反应就是盲目紧紧地追随其后。常见的盲目追随行为模式有跳窗、跳楼,逃(躲)进厕所、浴室、门角等。只要前面有人带头,追随者也会毫不犹豫地跟随其后。克服盲目追随的方法是平时要多了解与掌握一定的消防自救与逃生知识,避免事到临头没有主见而随波逐流。如吉林省吉林市中百商厦特大火灾中,三楼、四楼的群众没有有效地向安全地带逃生,而是逃向墙角等地方。如果四楼被困人员从四楼向下紧急疏散,只需要一两分钟就可以到达室外。而人们从四楼一个卫生间里搜出6具尸体,说明大多数人还有一种本能的从众心理,哪儿人多就往哪儿跑,消防官兵们在后来救人的时候发现,很多死者都是聚在一起的。
(5)是缺乏有效组织指挥和逃生训练。大部分人员都没有经过逃生训练,遇到火灾时不知如何是好。根据《北京青年报》的报道,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居民家庭进行了一项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6.4%的被访者认为自己在遭遇险情时具备自救能力,19.8%的被访者表示不具备自救能力,70.6%的被访者认为有必要参加逃生训练,但是只有23%的被访者曾经参加过单位或其他组织举办的逃生训练类活动,其中有83.6%的女性没有参加过任何逃生训练。
(6)是人员心理素质较差,在应急状态下变得意识狭窄、思维混乱,发生感知和记忆上的失误,做出不适当的反应和种种异常举动。在火灾行为主要表现在: 惊慌。经历了火灾的人们(团体或个人)接受异常灾难刺激后所表现出的一种焦虑状态或行为状态,这种焦虑和行为不能自控。例如跳楼、拥挤在出口、不带亲人逃生等。在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火灾中,大多数人死在出口处;在四川省南充市达亨副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批发市火灾19人伤亡其中有8人跳楼死亡;天津松江胡同的居民楼火灾中,409户的一家四口人中毒倒在不同的地方。等待获救。大部分人在火灾发生后,首先考虑到的不是自己逃生,而是寄望于消防队员或其他人员的救助。如四川省南充市达亨副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批发市火灾,大部分人都是在窗口呼救。
 
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 ,根据人的“心理-行为”模式,通过火灾事故中环境对人的影响,对火灾中个体和群集的心理行为进行交互分析,总结了个体和群集在火灾中的异常心理行为特点,有助于加强对消防安全的认识;同时也为火灾情况下如何才能调整心态做出正确得逃生行为打下基础。。
作业布置:出一期以“火灾中心理适应”为主题的黑板报。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