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滑坡泥石流的预防和避灾常识

  
4386
评论:0 更新日期:2008年10月30日
测对象;通过在地面裂缝两侧设置固定标桩、在墙壁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纸片等方法,定期观测、记录裂缝拉开宽度,分析裂缝变化与有关影响因素(比如降雨)的关系,就可以掌握斜坡变形的发展趋势,为防灾避灾提供依据(图3)。

  滑坡裂缝的观测周期应根据季节和裂缝发展速度灵活确定。当裂缝拉开速率逐渐加快时,监测周期也应随之加密,甚至进行24小时专人值守;当裂缝拉开速率变化不大时(比如每月不超过1厘米),可数天至1个月监测1次;当裂缝拉开速率逐渐变小时,监测周期也可以逐步延长。监测周期调整的基本原则是:雨季监测周期适当加密,旱季监测周期适当延长;变形加快时监测周期适当加密,变形减缓时监测周期适当延长。

  (四)及时躲避滑坡灾害

  当地面变形速度加快、滑坡征兆越来越明显时,如果能提前主动搬迁到安全的地方,应该是防御滑坡灾害的最好办法。但在许多情况下,由于永久性搬迁场地难以找到或搬迁经费短时间内难以落实等原因,还不得不采取一些临时性的避灾措施,尽量减轻滑坡造成的损失。、

  临时避灾不是灾难临头才想起避灾,而是要从发现灾害征兆之时起,就要有所准备,“有备”才能“无患”。根据以往经验,躲避滑坡灾害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准备:

  预先选定临时避灾场地:在滑坡隐患区附近事先选择一处或几处安全场地,作为群众避灾的临时用地。选择场地时,要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绝不能从一处危险区又迁到另一处危险区;避灾场地原则上应选在滑坡两侧边界之外,不宜选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地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避灾场地距原居住地越近越好,地势越开阔越好,交通和用电、用水越方便越好。

  预先选定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要通过实地踏勘选择好转移路线,转移路线要尽量少穿越危险区。要事先约定好撤离信号(如广播、敲锣、击鼓、吹号等等),同时还要规定信号管制办法,以免误发信号造成混乱。

  预先公布责任人:要事先落实并公布地质灾害防灾避灾总负责人,以及疏散撤离、救护抢险、生活保障等具体工作的负责人,通过村民大会、有线广播等办法广泛宣传、家喻户晓,必要时还应进行模拟演习。

  预先做好必要的物资储备:有条件时,应在避灾场地预先搭建临时住所,为群众提供基本生活条件。群众的财产和生活用品可以提前转移到避灾场所,既可方便群众生活又能有效减少经济损失。交通工具、通讯器材、雨具和常用药品等,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历史经验表明,滑坡灾害绝大多数发生在雨季,夜晚发生滑坡较白天发生滑坡的损失更大。因此,雨季特别是雨季的夜晚最好不要在滑坡危险区逗留。

  四、如何预防、躲避泥石流灾害

  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泥石流的产生和活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环境好的区域,泥石流发生的频度低、影响范围小;生态环境差的区域,泥石流发生频度高、危害范围大。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不仅可以抑制泥石流形成、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而且即使发生泥石流,也多了一道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

  房屋不要建在沟口、沟道上: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多村庄建在山麓扇形地上。山麓扇形地是历史泥石流活动的见证,从长远的观点看,山区的绝大多数沟谷今后都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因此,在村庄规划建设过程中,房屋不能占据泄水沟道,也不宜离沟岸过近;已经占据沟道的房屋应迁移到安全地带。在沟道两侧修筑防护堤和营造防护林,可以避免或减轻因泥石流溢出沟槽而对两岸居民造成的伤害。

  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将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固体物源、促进泥石流的活动;当弃土、弃渣量很大时,可能在沟谷中形成堆积坝,堆积坝溃决时必然发生泥石流。因此,在雨季到来之前,最好能主动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一旦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应迅速向两岸上坡方向逃离。雨季穿越沟谷时,先要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山区降雨普遍具有局地性特点,沟谷下游是晴天,沟谷的上游不一定也是晴天,“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群众对山区气候变化无常的生动描述。因此,即使在雨季的晴天,同样也要提防

上一篇: 海啸的预防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  2008-2025   安全管理网   
运营单位:北京创想安科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北京东方创想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6018-65501059799216   E-mail:safehoo@163.com
京ICP备11001792号-39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