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电业局,河南 焦作 454150)
变电运行人员具备岗位互换性是变电运行人员应具备的技术素质。它对提高变电站的运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若运行人员只能在一个变电站工作,而在其他变电站却不能正常开展工作或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适应,比如作为220 kV变电站的值班员,调换至110 kV变电站,或者是110 kV变电站的值班员调换至220 kV变电站工作以及同一电压等级变电站的人员互相调动后,开展工作的速度均较为迟缓,那么这些运行人员就不具备岗位互换性。这种状况是比较普遍的。
1 不具备岗位互换性的原因
1.1 变电站运行常规培训流于形式
变电运行常规培训有4种形式,即技术问答、生产知识考问、事故预想和反事故演习。对于技术问答,现有的模式多为由培训员出题,被考核人填写答案;对于生产知识考问,培训员只填写考问题目及相关评价 ;对于事故预想,从部分变电站的记录可以发现,没有根据当值的天气情况、负荷情况、设备缺陷及修试情况来制定,而且存在着不同题目只是更换了设备编号而已;反事故演习与事故预想存在的问 题相同,也有照抄照搬现象。因此,常规培训没有针对性,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而难以了解人员培训的真实情况,管理的难度较大。
1.2 有关新设备、新技术的培训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供电企业的培训仅仅局限于电气检修和继电保护专业人员,而对变电运行人员的培训不够重视。
随着新设备(如真空开关、SF6开关、GIS全封闭组合电器,免维护蓄电池等)、新技术(如微机线路保护、母线保护、变压器保护及综合自动化等)在变电站的广泛使用,对运行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有关这些设备和技术的培训没有提前进行,使得运行人员在设备投运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了解其基本原理和运行维护知识,因而工作具有盲目性,对安全生产极为不利。
1.3 培训管理者缺乏全局意识
由于每个变电站的运行方式、接线方式、保护配置和设备型式有较大差别,因而在定岗考试、提职考试命题的过程中 ,培训管理者往往只是结合各站的实际情况来出题,本站没有的设备或方式就不列入命题范围,在竞赛的过程中则更能反映出这一点来。如部分220 kV变电站没有电容器、消弧线圈、自投及低周装置等设备,部分110 kV变电站没有长期接地点,客观上限制了命题的范围。而培训管理者往往采取求同的方式来选题,没有囊括现有的全部设备及运行知识。由于缺乏全局意识,变相缩小了运行人员培训的宽度和广度,并使其有了相对依赖性,即掌握本站的情况就足够了,不需要去拓宽知识面,因而造成了培训工作的局限性。
1.4 制度不完善,制约了人员主动学习的动力
随着机构改革和减人增效的深入,现行体制是定岗定人。对于一个变电站来讲,站长、班长、正值、副职的名额是有规定的。原有人员以技校生、转业军人和部分顶替人员组成,专业技术理论水平较差,但是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现在有一批优秀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陆续被分配至运行班组,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与现场实际融合得较快,很多同志在很短的时间内已经熟练掌握了一个变电站的所有工作,竞争力很强。而原有岗位人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设备更新的力度不断加大,已不适应原岗位职责,但是受到定员的限制和照顾老同志的思想倾向的影响,很多新同志提职的难度较大,逐渐形成了一种不利于发展的恶性循环:部分老同志占据高岗位,不思进取,新同志无法提职,学习热情日趋低落,运行综合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
2 提高岗位互换性的措施
2.1 切实加强常规培训,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选拔技术理论和责任心较强的同志担任培训员,采用结合现场实际设备进行考问讲解、模拟事故、有针对性的事故预想和反事故演习等方法进行培训。从运行人员处理事故的全过程来分析、查找本站培训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从培训中不断吸取和积累经验,以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工区培训工程师可采用点将抽考和下变电站检查等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和督促,以确保变电站培训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2 加强新技术、新设备投运前的培训工作
培训管理者应树立全局意识,摒弃原有思维定式,加强新技术、新设备投运前的培训工作和投运后的全员培训,为提高全员素质和人员结构调整奠定基础。
2.3 开展变电站间的互学活动
应当统筹考虑变电站间的互学活动,可利用轮休时间统一组织,系 统学习本站没有的设备和技术,并要求其写出学习总结和体会,以此拓宽运行人员的思路,开阔运行人员的视野。
2.4 建立竞争机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适者生存,动态岗位管理模式是适应这一客观规律的。在变电站内部和变电站间实行动态岗位制,通过采用每半年或一年考试1次,将业务、政治素质高的人员放在适合其能力的岗位上并 与工资、奖金挂钩,在有限的岗位内实行动态的管理。通过实行动态岗位制,可形成比、帮、赶、超的学风和自我激励的竞争机制。
2.5 培训方式多样化
采取多种形式,诸如技术比武、知识竞赛等集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充分调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