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事故原点分析技术

  
评论: 更新日期:2010年12月29日

  通过深入勘查,在A室的爆炸残留物中发现有许多玻璃碎块,而该室内又没有玻璃制品。经技术鉴定这些玻璃碎块是B室中防爆灯罩被炸的残留物。用逻辑推理,B室的玻璃碎片只有在防爆传递窗先爆炸且将两个防爆窗门爆掉之后,才有可能进入A室,如B室内两个爆炸点(任何一点)先爆,传递窗有铁门相阻,玻璃块是不能通过的,即便是B室的爆炸引起了传递窗的殉爆,在这一瞬间B室的爆波波衰减了,而传递窗处却正是爆炸生成物密度最大的时候,玻璃碎块不可能通过。因此证明,传递窗处的爆炸先于B室。现场勘查时,在B室内两个爆炸点间发现墙壁上的爆炸痕迹,证明了起爆药提盒的爆炸位置,放提盒的桌面板被炸成碎木条,这些碎木条又被铺在地面上的胶皮板向室内方向卷起,这种现象说明在起爆药提盒爆炸之后,首先把木桌炸烂,同时引起铝贮存器爆炸,才能使地面上的胶皮板向室内方向卷起,才能把木桌的烂木条卷在胶皮板内。由此证明,在B室内是起爆药提盒先爆,而后引起铝贮存器殉爆。现在再判断传递窗和A室的装药机两者之间的爆炸顺序。从B室来的玻璃碎块,大量集中在A室的一侧,如果装药机在传递窗爆炸之后爆,B室爆炸时,A室处于正压状态,玻璃碎块是不易进入A室的,即使进入一些也会被A室的爆炸气流所驱散。也不可能是碎玻璃先飞过去之后,装药机殉爆,因为装药机上的起爆药是裸露的,殉爆速度要比被炸物的飞行速度大得多。因此,可以判定是装药机先爆(装药机上450g起爆药爆炸,引起传递窗内300g药殉爆),是第一起爆点,也就是事故原点。

  应用事故原点理论进行事故分析的方法有很多,下面里将简要介绍常用的四种事故分析方法,事故的调查技术,事故的数理分析及事放过程分析,事故的综合分析和典型事故分析。

  二、事故调查技术

  事故调查技术是事故管理工作的基础。如果事故原因不明,资料不全,计量的基础有严重误差,计算方法再好也达不到预防事故的目的。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发生事故的原因更加复杂多样,事故的性质、损失、社会影响趋于增大。因此,查明事故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尤为重要。

  事故构成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危险因素的性质、能量和感度。这是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管理缺陷是促使危险因素转化为事故的前提条件。对于危险因素和管理缺陷的研究,必需依据大量科学的事故原始资料,只有掌握完整的事故原始资料,进行技术分析,才能把事故原因调查清楚。

  (1)事故结构模型

  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事故现场可用事故结构模型表示,见图3-14。图3-14显示了事故的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表达了事故的概念。

  事故原点是发生事故的最初的起点。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激发使事故隐患在事故原点处转化为事故。事故原点一定存在于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其左端是事故发生前的生产情况(即事故隐患形成过程和状态),右端是事故发展过程。随着事故的复杂程度向两端延伸,事故前情况和事故的发展过程,有时会超出发生事故的生产过程的范围,事故损失区也就随之扩大。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事故第一次激发条件一般容易找到,但例外的条件就容易被忽略,有时还常常搞错。

  例如某化工厂在试生产中胶化机投料试车,由于在离厂房外200m处进行电焊施工,电焊地线接到通往试车机房的工艺管道上,引起胶化物料起火。这次事故的事故原点在胶化机的电打火处,但激发条件却在机房外的施工用火处。一般说来,一次事故都存在于生产过程之中,因而其损失区和严重程度都不太大小。而由一次事故造成的二次激发所引起的二次事机就可能扩展到生产过程的区域之外,造成严重损失。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对空间作用的积累,形成了事故现场,其涉及范围的大小随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第一次激发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事故结构模型为事故调查指出明确的方向。

 
3-14  事故结构模型

  (2)事故调查程序

  事故发生是由于人们违背了劳动和生产过程的客观规律,但事故本身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有它的必然规律,所以事故调查具有可能性。

  事故调查时,事故调查人员必须实事求是,根据事故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按物证作出结论。调查人员必须掌握事故调查技术,懂得原料产品性能、工艺条件、设备结构、操作技术等科学知识。事故不论大小,都应该按照事故的调查程序进行。调查工作程序一般不得省略或跨越。例如只有在确定了事故原点之后,才能确定发生事故的原因和事故扩大的原因。只有在查清了事故原因的基础上,才能做事故性质和责任分析。事故调查程序见图3-15。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