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事故原因分析与控制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5月24日


  
  四、导致事故的心理分析

  
  性格与事故:性格是一个人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分为情绪型、意志型和理智性。具有理智型性格的人,由于行为稳重且自控能力强,因而行为失误少;情绪型相比之下就易于发生事故。由于情绪型属外倾性格,行为反应迅速,精力充沛,适应性强,但好逞强,爱发脾气,受到外界影响时.情绪波动大,做事欠缺仔细。意志型的人属内倾性格,善于思考,动作稳当,但反应迟缓,感情不易外露,对外界影响情绪波动小。由于个性较强,具有主观倾向,因此也具有事故心理侧面。性格是在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
  
  情绪与事故:情绪是人心理的微观波动状态,人的行为过程往往受情绪的支配。喜、怒、哀、乐、悲、恐、惧对行为产生影响。当情绪处于极端状态时,往往是行为失常的基础;行为的失常又常常是事故前提。
  
  气质、兴趣、态度等个性心理因素,也与事故行为具有特定的联系。
  
  心理学的“事故倾向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有些人不管工作情境如何,也不管他们干什么工作,总是易于引发事故。这种理论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事故造成者进行测量,找出他们的共同个性特征,然后对其个性进行调整或进行安排性适应,如把容易出事故的人分配去做不易发生事故的工作,而把那些在个性方面不容易出事故的人分配去做易发生事故的工作。
  
  人在“(刺激)→(人体)→(反应)”的行为过程中,人的心理作用对人为事故的影响很大,导致人为事故的心理因素大致可分以下几种。
  
  (一)无知。
  
  1、应知而不知。主要是新工人或青工,不学技术,不懂规程,盲目作业,行为无拘,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安全行为。
  
  2、应知而不完全知。主要是责任心不强而面子观念特强的人,对规程略知一二,凭借自己的一知半解,冒险作业。
  
  3、理论与实际脱节。主要表现为行为人在理论上懂得,为应付检查,对规程能倒背如流,但是“只懂不会”,在操作中出现异常时,惊慌失措,束手无策,形成误操作。还有一种表现为,规程未及时修订,和实际不符,或者是制订部门采用硬性规定的办法,并未经过操作人员的充分考虑与讨论认可,所以往往不能做到自觉地遵守。
  
  (二)侥幸心理。
  
  主要表现在行为人自以为技术好,有经验,违章习以为常,满不在乎。 “过去多少年都是这样干的,也没出事。按规程干,太麻烦,不习惯。”具有这种心态的人,就很容易习惯成“自然”,下意识地按老经验、老办法操作,自觉不自觉地违反安全操作规程。虽然预见到违章可能发生危险,但是,轻信可以避免,把几次违章未出事故的偶然性与长期违章必然导致事故发生的必然性混同起来。在这种侥幸心理支配下,行为人经常违章,直至发生事故。
  
  (三)习惯心理。
  
  对于长期从事某种固定性作业的人员,在一定时期后,可形成一个不需要意识的自动化行为流。这种习惯性操作,大多数人是通过认真学习规程等间接经验反复实践“练”出来的,而少部分人却没有“练”,仅是由多次作业而“形成”和规程相背的直接经验,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习惯性违章”。在正常情况下这种习惯性操作效率较高,发生事故的机率也低。然而一旦发生异常情况,这部分未“练”过而自然“形成”的习惯性违章的人们,由于受习惯心理的作用而忽视异常信息,不能及时判断处理和做好防护而发生事故。
  
  (四)省事心理。
  
  行为人嫌麻烦,图省事,总想以较少的能量取得最好的效果。这种心理对技术革新一类的工作有积极意义,但在安全操作方面却常常引起不良后果。持这种态度的人,为争时间、抢速度,不惜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故意省略必要的操作程序,而且一经得手,就会长此以往,重复违章,以致酿成惨祸。
  
  (五)逞能心理。
  
  有些人越是技术差,经验少,越要自我表现,以改变不被人重视的处境,虽然一知半解,却表现得很自信,有把握,不懂装懂,硬充好汉。有自我表现心理的人,一较上劲,或者一有机会,就可能盲目蛮干而违章。
  
  (六)冲动心理。
  
  行为人想达到某种需要,但受到干扰,一时实现不了就产生烦恼、焦急情绪,在作业中就出现不耐烦、图省力的行为,为尽快达到以预想的目的而抢时间、争速度,不按正常的工作程序办事。
  
  (七)厌倦心理。
  
  长时期的单调作业,没有多大的变化和刺激。对这种作业,行为人通常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倦,常表现出精神疲劳,心不在焉,对工作无兴趣,“不注意”,想尽快摆脱这种状态,但又无法摆脱。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疲劳,是大脑意识水平低下所至。有研究表明,在一个班的时间内,行为最高可靠性阶段只占有10%,完全不可靠阶段占30%,而行为人在完全不可靠阶段,意识水平低,不能将注意力积极向前推进,判断力和反应力很低,容易产生失误。
  
  (八)紧张心理。
  
  人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常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大脑意识水平长时间兴奋,导致一时性血压升高或生理上出现其它反应。一般来说,紧张状态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警戒反应期、抵抗期、衰竭期。在不超过衰竭期的紧张状态下,人还能提高工作效率,若长期过度紧张,体内代谢便失去平衡,行为人的劳动能力就会下降,并陷入混乱。
  
  (九)从众心理。
  
  大多数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随大流,人云亦云,别人这样干,我也这样干。在一个群体中,若多数人轻视安全,安全管理就必然松懈,事故就必然发生。
  
  (十)逆反心理。
  
  “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这种心态在年轻人身上表现比较明显。他们在不安心本岗位工作或存有对抗情绪时,对各种安全法规、规章制度就缺乏理性认识,偏偏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
  
  (十一)争强好胜心理。
  
  争强好胜,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是青年人常见的心理特征。正是在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支配下,一些青年工人头脑发热,干出一些冒险愚蠢的事情,使一些本来不该发生的事故发生了。
  
  (十二)爱美心理。
  
  爱美心理人皆有之,但在劳动中,就必须穿工作服,必须戴安全帽,留长发的女工就必须把长发藏在安全帽内。
  
  (十三)好奇心理。
  
  在工作中引进一些新设备,新工具,因平时难得一见,处于好奇心理,有些人就会在对设备不熟悉,性能不了解的情况下动手去操作实践,这样就极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