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总则
1.1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国产或从国外引进的各种用于输送化工物料、冷却水、密封液等单级悬臂式离心泵和单级双吸水平剖分式离心泵(以下均简称为“离心泵”或“泵”)的维护和检修。
本规程与制造厂的技术文件相抵触时,应遵循制造厂技术文件中的一切规定。
1.2 结构简述
单级离心泵(如图1)主要由泵体、泵盖、叶轮、轴、轴封(填料密封或机械密封)、轴承和托架以及联轴器等部件组成。单吸泵的叶轮安装在轴端呈悬臂式, 轴线端面进水,排出口与泵的轴线垂直。目前单级离心泵普遍采用“后拉式”结构,维修时不必拆卸进出口管路甚至电机,整个转子部件(叶轮、轴封组件、轴承支架部件等)可以从后部位出。双吸泵的泵体为水平剖分式,叶轮采用双吸式叶轮,由两端轴承支承,吸入口与排出口均成水平方向与泵体垂直。一般情况下离心泵由电动机通过联轴器直接驱动,也有通过皮带轮传动或其它传动方式驱动。联轴器一般为膜片式联轴器和柱销式联轴器,近年来大部分泵都选用膜片式联轴器。
2 完好标准
2.1 零、部件
2.1.1 泵体及各零、部件完整齐全。
2.1.2 基础螺栓及各连接螺栓齐全、紧固。
2.1.3 安全防护装置齐全、稳固。
2.1.4 压力表、电流表等仪表齐全、灵敏、可靠,量程符合规定,并按规定定期校验定期校验。
2.1.5 各部位安装配合符合规定:进、出口阀及管线安装合理,横平竖直,不堵不漏。
2.1.6 泵体及附属阀门、管件、管线油漆完整,标志明显。
2.1.7 基础及底座完整、坚固。
2.2 运行性能
2.2.1 润滑油位符合规定,润滑良好,能严格执行润滑制度的“五定”、“三级过滤”等规定。
2.2.2 运转正常,无异常振动、杂音等现象。
2.2.3 压力、流量平稳,各部温度正常,电流稳定。
2.2.4 能达到铭牌出力或查定能力。
2.3 技术资料
2.3.1 操作规程、维护检修规程齐全。
2.3.2 设备档案齐全,数据准确可靠。档案内容包括:
2.3.2.1 离心泵的装配图、易损件图以及主要零部件图;
2.3.2.2 离心泵出厂使用说明书、质量证明书;
2.3.2.3 离心泵的安装、试车、验收记录;
2.3.2.4 离心泵的设备履历卡片和运行、检测、检修、事故等记录。
2.4 设备及环境
2.4.1 设备清洁,外表无灰尘、油垢。
2.4.2 基础及底座整洁,表面及周围无积水、废液,环境整齐清洁。
2.4.3 进出口阀门、管口法兰、泵体等处结合面均无泄漏。
2.4.4 轴封处泄漏量:
2.4.4.1 填料密封:介质为水时,初期每分钟不多于20滴,末期每分钟不多于40滴;其他液体,每分钟不多于15滴。
2.4.4.2 机械密封:初期应无泄漏,末期每分钟不得超过5滴。
3 单级离心泵的维护
3.1日常维护
3.1.1 离心泵及其附件应完整、可靠,材质符合设计要求;压力表应按规定定期进行校验。
3.1.2 操作人员应经过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要做到“四懂”“三会”(即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会使用、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
3.1.3 严格按操作规程程序启动、运转与停车,并做好运行记录。
3.1.4 离心泵在运行中, 操作人员应按照岗位操作法的要求, 定时、定点、定线进行巡回检查, 每小时至少一次, 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检查内容为:
3.1.4.1 离心泵运行是否平稳,有无异常振动、噪声和泄漏;
3.1.4.2 离心泵运行中各项参数如压力、温度、流量及电机电流等是否正常;
3.1.4.3 冷却水、密封冲洗液等供应是否正常;
3.1.4.4 润滑油的油位和供油情况。
3.1.5 设备检测人员定期进行巡回检测离心泵的运行状态。
3.1.6 严格定人、定点、定质、定量、定时添加或更换润滑油(脂)。新泵或新轴承运行100小时后应清洗换油,以后每运行1000~1500小时换油一次;润滑脂每运行2000~2400小时应予以更换。添加或更换润滑油时必须经过三级过滤。
3.1.7 保持泵及周围环境整洁;密封符合要求,及时消除跑、冒、滴、漏。
3.1.8 冬天泵停用时,应排尽泵内剩液,以防冻裂机壳及零件。
3.1.9 备用泵每天盘车一次(8~10圈),每周启动一次,运行五分钟左右。
3.1.10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操作人员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停止泵的运行,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3.2定期维护
3.2.1 严格按操作规程启动、运转与停车,并做好记录。
3.2.2 严格执行“设备润滑管理制度”,按规定补充润滑油,发现油质量不符合使用要求时,应更换润滑油。
3.2.3 检查泵运行中的温度、流量等参数超过规定指标。
3.2.4 检查泵的填料或机械密封以及其它部位
3.2.5 检查泵内有无发出异常声响;
3.2.6 检查泵的振动情况;
3.2.7 检查电机电流是否正常;
3.2.8随时检查轴承温度,按时记录,主轴承温度一般不超过65℃。发现超温要查找原因,及时处理。
3.2 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单级离心泵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如下表。
故障现象 | 故 障 原 因 | 排 除 方 法 | |||
泵不能排送液体 | 1.抽吸管道和泵壳不够畅通或灌液不正常泵没有注满液体 2.吸入或排出管道上阀门关闭 3.泵或吸入管内存气或漏气 4.吸入高度过大 5.被输送液体温度太高 6.泵体或吸入管(阀)有杂物阻塞 7.转向错误 | 1.清理管道和泵壳使其畅通,把泵全部灌满流体 2.打开阀门 3.排除空气及消除泄漏处重新灌泵 4.降低吸入高度 5.降低液体温度 6.检查清理,排除杂物 7.改变转向 | |||
流量不足 | 1.抽吸侧或排放侧阀门未完全打开 2.吸入阀、叶轮或管道被堵塞 3.抽吸侧管道或泵的填料等部位漏入空气 4.口环密封处磨损过大 5.叶轮堵塞或磨损腐蚀 6.吸入高度过大 | 1.打开阀门 2.检查, 清扫吸入阀及管路 3.检查, 消除泄漏 4.更换口环 5.清理或更换叶轮 6.降低吸入高度 | |||
输出压力不足 | 1.介质中有空气 2.叶轮腐蚀或严重损坏 3.口环磨损, 与泵体间隙过大 | 1.排除气体 2.更换叶轮 3.更换口环或泵体 | |||
泵排量过大 | 泵的排出压头小于泵的额定压头 | 1.关闭排出阀调整操作压头 2.将叶轮直径改小 | |||
电机过载 | 1.装配不好,或泵体上有应力 2.填料函的填料太紧 | 1.重新装配,无应力地连接管道 2.放松填料压盖 | |||
故障现象 | 故 障 原 因 | 排 除 方 法 | |||
电机过载 | 3.输送介质的比重或粘度高于原设 4.转子轴向窜动较大叶轮抵住口环 5.零件卡住 | 3.更换一个功率较大的电机 4.调整轴窜动量 5.检查处理 | |||
泵体过热 | 1.泵内无介质 2.出口阀未打开 3.泵容量大,实际用量小 | 1.检查处理 2.打开出口阀 3.更换泵 | |||
轴承过热 | 1.中心偏移 2.缺油或油不干净 3.油环转动不灵活 4.轴承损坏 | 1.校正轴心线 2.加油或清冼轴承及换油 3.检查处理 4.更换轴承 | |||
泵振动或发出杂音 | 1.泵和电机轴中心线未找正 2.联轴器接触块磨损 3.排出压力大于设计值,流量太大 4.吸入管太小或被堵塞 5.抽吸阀、排放阀开度不正确 6.吸入部分有空气渗入 7.管路固定不对 8.轴弯曲 9.叶轮内有异物或腐蚀磨损后不平衡 10.叶轮歪斜或与泵体摩擦 11.液体温度过高 2.地脚螺栓松动 13.泵发生汽蚀 | 1.正确地校正泵与电机轴中心线 2.更换接触块 3.调节出口阀或减小叶轮直径 4.增大吸入管直径或清理管道 5.打开抽吸阀调节排放阀 6.堵塞泄漏处 7.检查调整 8.校直或更换 9.清除异物或更换叶轮 10.校正、调整 11.降低液体温度 12.紧固螺栓 13.调节出口阀使之在规定的性能范围内运转 | |||
泵密封处泄漏过大 | 1.叶轮的后壁或辅助叶轮离壁距离太大 2.填料或密封元件材质选用不当 3.轴或轴套磨损 4.轴弯曲 5.中心线偏移 6.转子不平衡,振动过大 7.密封件磨损或弹簧力不足 8.冷却水不足或堵塞 | 1.测量间隙并重新调整或纠正回缩量 2.验证填料耐腐性能 3.检查修理或更换 4.校正或更换 5.找正 6.测定转子平衡 7.调整、修理或更换 8.加大冷却水量或清冼冷却水管路 | |||
机械密封 | 周期性泄漏 | 1.转子轴向窜动,动环未能补偿位移 2.操作不稳,密封腔内压力经常变动 3.转子周期性振动 | 1.将轴向窜动减少到规定值 2.稳定操作,控制压力波动 3.排除振动 | ||
突然性泄漏 | 1.弹簧断裂 2.防转销断掉或失去作用 3.动(静)环碎裂 | 1.更换弹簧 2.更换防转销 3.更换动(静)环 | |||
经常泄漏 | 1.组合式动静环的镶缝不严,产生泄漏 2.磨擦副不能跑合,密封副表面损伤 3.密封副内夹入杂质 4.密封副端面比压过小 5.密封圈有缺陷 | 1.严格控制组合部位间隙 2.更换磨擦副,注意配对材质 3.拆卸清洗,重新安装 4.增大端面比压 5.安装前细致检查,选用好的密封圈 | |||
故障现象 | 故 障 原 因 | 排 除 方 法 | |||
机械密封 | 经常泄漏 | 6.安装密封圈时被擦伤 7.V形圈安装时方向错误 8.转子振动 | 6.更换, 安装时要防止损伤密封圈 7.予以调整 8.查清原因消除振动 | ||
摩擦副磨损加快 | 1.密封面内夹入杂物 2.密封介质不清洁 | 1.拆卸清洗,重新安装 2.更换过滤芯,清洗 | |||
停用后再启动时泄漏 | 1.摩擦副结焦 2.弹簧锈结,作用力受到阻碍 | 1.拆卸清洗 2.清理或更换 | |||
紧急停车
1、轴承温度高于80度,或声音异常。
2、振动有一项超过规定的极限值。
3、润滑油变质。
4、发生严重汽蚀。
5、泵内有异常声音或有振动。
6、联轴器损坏。
7、电机超电流。
1 总则
1.1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国产或从国外引进的各种用于输送化工物料、冷却水、密封液等单级悬臂式离心泵和单级双吸水平剖分式离心泵(以下均简称为“离心泵”或“泵”)的维护和检修。
本规程与制造厂的技术文件相抵触时,应遵循制造厂技术文件中的一切规定。
1.2 结构简述
单级离心泵(如图1)主要由泵体、泵盖、叶轮、轴、轴封(填料密封或机械密封)、轴承和托架以及联轴器等部件组成。单吸泵的叶轮安装在轴端呈悬臂式, 轴线端面进水,排出口与泵的轴线垂直。目前单级离心泵普遍采用“后拉式”结构,维修时不必拆卸进出口管路甚至电机,整个转子部件(叶轮、轴封组件、轴承支架部件等)可以从后部位出。双吸泵的泵体为水平剖分式,叶轮采用双吸式叶轮,由两端轴承支承,吸入口与排出口均成水平方向与泵体垂直。一般情况下离心泵由电动机通过联轴器直接驱动,也有通过皮带轮传动或其它传动方式驱动。联轴器一般为膜片式联轴器和柱销式联轴器,近年来大部分泵都选用膜片式联轴器。
2 完好标准
2.1 零、部件
2.1.1 泵体及各零、部件完整齐全。
2.1.2 基础螺栓及各连接螺栓齐全、紧固。
2.1.3 安全防护装置齐全、稳固。
2.1.4 压力表、电流表等仪表齐全、灵敏、可靠,量程符合规定,并按规定定期校验定期校验。
2.1.5 各部位安装配合符合规定:进、出口阀及管线安装合理,横平竖直,不堵不漏。
2.1.6 泵体及附属阀门、管件、管线油漆完整,标志明显。
2.1.7 基础及底座完整、坚固。
2.2 运行性能
2.2.1 润滑油位符合规定,润滑良好,能严格执行润滑制度的“五定”、“三级过滤”等规定。
2.2.2 运转正常,无异常振动、杂音等现象。
2.2.3 压力、流量平稳,各部温度正常,电流稳定。
2.2.4 能达到铭牌出力或查定能力。
2.3 技术资料
2.3.1 操作规程、维护检修规程齐全。
2.3.2 设备档案齐全,数据准确可靠。档案内容包括:
2.3.2.1 离心泵的装配图、易损件图以及主要零部件图;
2.3.2.2 离心泵出厂使用说明书、质量证明书;
2.3.2.3 离心泵的安装、试车、验收记录;
2.3.2.4 离心泵的设备履历卡片和运行、检测、检修、事故等记录。
2.4 设备及环境
2.4.1 设备清洁,外表无灰尘、油垢。
2.4.2 基础及底座整洁,表面及周围无积水、废液,环境整齐清洁。
2.4.3 进出口阀门、管口法兰、泵体等处结合面均无泄漏。
2.4.4 轴封处泄漏量:
2.4.4.1 填料密封:介质为水时,初期每分钟不多于20滴,末期每分钟不多于40滴;其他液体,每分钟不多于15滴。
2.4.4.2 机械密封:初期应无泄漏,末期每分钟不得超过5滴。
3 单级离心泵的维护
3.1日常维护
3.1.1 离心泵及其附件应完整、可靠,材质符合设计要求;压力表应按规定定期进行校验。
3.1.2 操作人员应经过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要做到“四懂”“三会”(即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会使用、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
3.1.3 严格按操作规程程序启动、运转与停车,并做好运行记录。
3.1.4 离心泵在运行中, 操作人员应按照岗位操作法的要求, 定时、定点、定线进行巡回检查, 每小时至少一次, 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检查内容为:
3.1.4.1 离心泵运行是否平稳,有无异常振动、噪声和泄漏;
3.1.4.2 离心泵运行中各项参数如压力、温度、流量及电机电流等是否正常;
3.1.4.3 冷却水、密封冲洗液等供应是否正常;
3.1.4.4 润滑油的油位和供油情况。
3.1.5 设备检测人员定期进行巡回检测离心泵的运行状态。
3.1.6 严格定人、定点、定质、定量、定时添加或更换润滑油(脂)。新泵或新轴承运行100小时后应清洗换油,以后每运行1000~1500小时换油一次;润滑脂每运行2000~2400小时应予以更换。添加或更换润滑油时必须经过三级过滤。
3.1.7 保持泵及周围环境整洁;密封符合要求,及时消除跑、冒、滴、漏。
3.1.8 冬天泵停用时,应排尽泵内剩液,以防冻裂机壳及零件。
3.1.9 备用泵每天盘车一次(8~10圈),每周启动一次,运行五分钟左右。
3.1.10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操作人员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停止泵的运行,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3.2定期维护
3.2.1 严格按操作规程启动、运转与停车,并做好记录。
3.2.2 严格执行“设备润滑管理制度”,按规定补充润滑油,发现油质量不符合使用要求时,应更换润滑油。
3.2.3 检查泵运行中的温度、流量等参数超过规定指标。
3.2.4 检查泵的填料或机械密封以及其它部位
3.2.5 检查泵内有无发出异常声响;
3.2.6 检查泵的振动情况;
3.2.7 检查电机电流是否正常;
3.2.8随时检查轴承温度,按时记录,主轴承温度一般不超过65℃。发现超温要查找原因,及时处理。
3.2 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单级离心泵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如下表。
故障现象 | 故 障 原 因 | 排 除 方 法 | |||
泵不能排送液体 | 1.抽吸管道和泵壳不够畅通或灌液不正常泵没有注满液体 2.吸入或排出管道上阀门关闭 3.泵或吸入管内存气或漏气 4.吸入高度过大 5.被输送液体温度太高 6.泵体或吸入管(阀)有杂物阻塞 7.转向错误 | 1.清理管道和泵壳使其畅通,把泵全部灌满流体 2.打开阀门 3.排除空气及消除泄漏处重新灌泵 4.降低吸入高度 5.降低液体温度 6.检查清理,排除杂物 7.改变转向 | |||
流量不足 | 1.抽吸侧或排放侧阀门未完全打开 2.吸入阀、叶轮或管道被堵塞 3.抽吸侧管道或泵的填料等部位漏入空气 4.口环密封处磨损过大 5.叶轮堵塞或磨损腐蚀 6.吸入高度过大 | 1.打开阀门 2.检查, 清扫吸入阀及管路 3.检查, 消除泄漏 4.更换口环 5.清理或更换叶轮 6.降低吸入高度 | |||
输出压力不足 | 1.介质中有空气 2.叶轮腐蚀或严重损坏 3.口环磨损, 与泵体间隙过大 | 1.排除气体 2.更换叶轮 3.更换口环或泵体 | |||
泵排量过大 | 泵的排出压头小于泵的额定压头 | 1.关闭排出阀调整操作压头 2.将叶轮直径改小 | |||
电机过载 | 1.装配不好,或泵体上有应力 2.填料函的填料太紧 | 1.重新装配,无应力地连接管道 2.放松填料压盖 | |||
故障现象 | 故 障 原 因 | 排 除 方 法 | |||
电机过载 | 3.输送介质的比重或粘度高于原设 4.转子轴向窜动较大叶轮抵住口环 5.零件卡住 | 3.更换一个功率较大的电机 4.调整轴窜动量 5.检查处理 | |||
泵体过热 | 1.泵内无介质 2.出口阀未打开 3.泵容量大,实际用量小 | 1.检查处理 2.打开出口阀 3.更换泵 | |||
轴承过热 | 1.中心偏移 2.缺油或油不干净 3.油环转动不灵活 4.轴承损坏 | 1.校正轴心线 2.加油或清冼轴承及换油 3.检查处理 4.更换轴承 | |||
泵振动或发出杂音 | 1.泵和电机轴中心线未找正 2.联轴器接触块磨损 3.排出压力大于设计值,流量太大 4.吸入管太小或被堵塞 5.抽吸阀、排放阀开度不正确 6.吸入部分有空气渗入 7.管路固定不对 8.轴弯曲 9.叶轮内有异物或腐蚀磨损后不平衡 10.叶轮歪斜或与泵体摩擦 11.液体温度过高 2.地脚螺栓松动 13.泵发生汽蚀 | 1.正确地校正泵与电机轴中心线 2.更换接触块 3.调节出口阀或减小叶轮直径 4.增大吸入管直径或清理管道 5.打开抽吸阀调节排放阀 6.堵塞泄漏处 7.检查调整 8.校直或更换 9.清除异物或更换叶轮 10.校正、调整 11.降低液体温度 12.紧固螺栓 13.调节出口阀使之在规定的性能范围内运转 | |||
泵密封处泄漏过大 | 1.叶轮的后壁或辅助叶轮离壁距离太大 2.填料或密封元件材质选用不当 3.轴或轴套磨损 4.轴弯曲 5.中心线偏移 6.转子不平衡,振动过大 7.密封件磨损或弹簧力不足 8.冷却水不足或堵塞 | 1.测量间隙并重新调整或纠正回缩量 2.验证填料耐腐性能 3.检查修理或更换 4.校正或更换 5.找正 6.测定转子平衡 7.调整、修理或更换 8.加大冷却水量或清冼冷却水管路 | |||
机械密封 | 周期性泄漏 | 1.转子轴向窜动,动环未能补偿位移 2.操作不稳,密封腔内压力经常变动 3.转子周期性振动 | 1.将轴向窜动减少到规定值 2.稳定操作,控制压力波动 3.排除振动 | ||
突然性泄漏 | 1.弹簧断裂 2.防转销断掉或失去作用 3.动(静)环碎裂 | 1.更换弹簧 2.更换防转销 3.更换动(静)环 | |||
经常泄漏 | 1.组合式动静环的镶缝不严,产生泄漏 2.磨擦副不能跑合,密封副表面损伤 3.密封副内夹入杂质 4.密封副端面比压过小 5.密封圈有缺陷 | 1.严格控制组合部位间隙 2.更换磨擦副,注意配对材质 3.拆卸清洗,重新安装 4.增大端面比压 5.安装前细致检查,选用好的密封圈 | |||
故障现象 | 故 障 原 因 | 排 除 方 法 | |||
机械密封 | 经常泄漏 | 6.安装密封圈时被擦伤 7.V形圈安装时方向错误 8.转子振动 | 6.更换, 安装时要防止损伤密封圈 7.予以调整 8.查清原因消除振动 | ||
摩擦副磨损加快 | 1.密封面内夹入杂物 2.密封介质不清洁 | 1.拆卸清洗,重新安装 2.更换过滤芯,清洗 | |||
停用后再启动时泄漏 | 1.摩擦副结焦 2.弹簧锈结,作用力受到阻碍 | 1.拆卸清洗 2.清理或更换 | |||
紧急停车
1、轴承温度高于80度,或声音异常。
2、振动有一项超过规定的极限值。
3、润滑油变质。
4、发生严重汽蚀。
5、泵内有异常声音或有振动。
6、联轴器损坏。
7、电机超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