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HMS产生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工业文明程度的提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安全、健康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具备了良好的安全、健康条件,既可满足人们的这种愿望,又能大大提高企业的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因此,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积极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使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所有生产经营科学化、标准化、法律化。OSHMS的形成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为保护自己的商业利益而采取的协调行动。20世纪80年代末,在国际上出现安全卫生标准协调一体化(Harmonization of Safety and Health Standards)的倾向,因为美、欧等工业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参与经济活动,而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改善劳动条件方面的投入不够,使其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从而造成发达国家在经济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必须开始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对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和采取限制行动。包括近年来的许多经济贸易和劳工安全卫生的国际会议上,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还一再提出这个问题。进入到90年代后期,在国际职业安全卫生标准一体化的影响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一直努力使OSHMS成为与ISO9000、ISO14000类似的规模,但始终未获通过。2000年4月,ISO声明:不再在ISO场合讨论OSHMS问题,其主要原因是OSHMS的核心、劳工标准和基本人权问题不属于技术标准范畴。依据联合国组织的分工,国际劳工组织(ILO)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从1999年,ILO已经开始制定国际化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文件,2000年初起草了ILO—OSHMS导则草案,2001年6月,国际劳工标准理事会正式批准发布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导则》(ILO—OSH2001)。
在我国,1999年,国家经贸委颁布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试行标准》;2000年7月,国家经贸委成立了“全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全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和“全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注册委员会”;2001年,国家经贸委发布了自2002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指导意见》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同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国家推荐标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GB/T28001—2001),这标志着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在中国开始规范化实施,并成为新时期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努力方向。
——HSE、OSHMS的发展趋势
1 HSE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
1998年6月,在委内瑞拉召开的SPE国际石油工程师学会第四届HSE工作研讨会上,对今后的国际HSE管理的发展趋势得出如下结论:一是世界各国石油公司对HSE管理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HSE管理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与主题,建立和持续改进HSE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公司HSE管理的大趋势;二是HSE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体化。以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实行QHSE一体化管理,既可节约资金,又可避免重复建设,克服管理程序过于繁琐的弊端。虽然建立和运行QHSE管理体系需要大量资金,随着体系的完备,投入必然呈下降趋势;三是HSE体系的审核向标准化迈进。随着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展,1996年9月E&P FORUM组织提出了《地球物理行业HSE管理体系审核指南》,这一指南为HSE管理体系的标准化提供了借鉴。
总而言之,HSE管理是当前全球石油公司在石油勘探开发(E&P)活动中共同认可的做法,没有建立HSE体系的企业是没有资格参与竞争的,换言之,HSE体系是石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通行证。
2 OSHMS的发展趋势
国际劳工组织发布ILO—OSH2001,充分说明,安全卫生标准一体化的倾向,不再仅仅是一种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口号,正逐渐成为国际性的行动。虽然,OSHMS在当前还是一种推荐性做法,但是,从长期看,发展中国家将不得不顺应这一趋势。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在1996年12月的新加坡WTO首届部长级会议上,经过激烈地辩论和讨价还价,大会通过了新加坡部长级会议宣言,将“核心劳动标准”作为新议题被明确地列入宣言的23个内容之中。发展中国家的这种妥协,意味着发展中国家承认劳工标准是一个“问题”,并承诺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