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跨世纪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的再思考

  
评论: 更新日期:2008年10月12日

——兼议20世纪90年代中国安全文化的科学学说及其学者群

金磊 徐德蜀 罗云 甘心孟

摘要:“文化”一词是过去与现在各种论著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名词之一,要求学术界都按照同一个定义来使用它当然是做不到,也不必要。但从跨世纪的文化理论建设讲,对文化的含义应有一个比较合理且较为统一的理解,否则一切具体化的文化建设将无从谈起。正循着这种思路,本文从追溯中外安全文化起源入手,重点研讨了本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崛起的安全文化的发展,集中论述了跨世纪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问题,使安全文化的学问:内涵与外延;使安全文化的学者群即研究机构与学人较为清晰地给描述出来。无疑为发展21世纪中国安全文化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21世纪,安全文化与安全科学,安全文化学人,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安全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要弄清“文化”的概念必须从内涵与外延两方面入手。这里只依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社会学卷和哲学卷予以说明。社会学卷指出:“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勤勤恳恳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哲学卷指出:“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议的文化指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笔者认为现今之所以称“文化就是力量”有如下含义即文化是现代发展之魂,现代竞争力源于文化力;文化的可贵之处在于其责任;文化的管理效力是于制度中见精神;大量实践证明比物质资源更重要的是文化等等。

中国安全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人类诞生之初,渊源流长。为了生存、繁衍和发展,人类祖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对付灾害与猛兽的经验,找到了维持人类生命运动生存的方式,并不断创造保障活动的安全环境。这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要,正因为人类不断地解决物质需要和保障其活动的安全需求,才有了当今的人类社会。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历程,实际上是人类文化繁荣的过程。探索和研究文化、安全、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及其与科技、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对推动中国的安全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人类对安全灾害认识的深化,人类对安全或灾害的认识经历了无知、盲目、被动的阶段,才发展到局部有知、有意识的、系统的阶段,经过世代的创造、继承、优化、发展,而不断繁荣的,对中国安全文化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其1.原始粗放的农业到小农经济发展时期(从远古到清朝灭亡);其2.作坊小手工业的兴起到工业发展时期(推翻封建制到本世纪80年代);其3.市场经济建立和初步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然而人民对安全的认识由局部的,系统的安全正转向以安全系统来实现,由生产领域扩展到人生存和活动的一切领域,人民对风险和灾害的认识,从局部有知到开始自觉、自律、自护互救、提高人民的安全素质已在为大众的需要,这就标志着中国安全文化建设进入大众安全文化的新时期。在唐山大地震21周年纪念日召开的中国安全文化推进计划专家座谈会上劳动部部长李伯勇强调:安全文化是我国安全事业发展的基础,任重道远,并要做好几个结合。他说:“仅两年多的时间,安全文化建设的形势发展很好,无论从唐山7.28大地震纪念到国际减灾日、全国安全生产周,有关安全减灾文化的呼声愈来愈烈,如今安全文化的影响已冲出了工业文化的范围,开始深入发展为企业安全文化、城市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居家安全文化、校园安全文化等,可以说安全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与全国科普工作日益结合,安全文化有希望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安全思维,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成为大众的自觉行动。总体讲安全文化的倡导、弘扬和传播有了较大进展,我十分赞同大安全观,综合减灾的安全文化可发展的思路。不久前,国务院领导同志批转了中国安全文化研究会筹委会专家组“关于编研《二十一世纪国家安全文化建设纲要》的建议”,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执行。我认为应将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到跨世纪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尤其应将安全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与提高警惕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相结合、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中国需要安全减灾的总体发展纲要。中国经济要高速发展,不有离开安全减灾的的支撑条件;人民富裕实现小康水平,更需要小康安全。从大众和生活及社会稳定看,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抓公共安全、不抓安全生产是不行的。

二、中国安全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及贡献

1、关于安全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

早在1993年下半年,劳动部李伯勇部长曾多次对一些专家、学者和劳动部的领导说,你们要关心、学习“安全文化”,在研究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体系的同时,要学习借鉴安全文化。它是转变安全生产工作观念和方法的大事,要请些专家、能人研究一下,借鉴核安全文化的经验,推动安全文化建设,把我们的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1994年6月,劳动部李伯勇部长在《安全生产报》创刊号上发表《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的重要文章。1994年10月20日,李伯勇部长读完《警钟长鸣报》社汇报创办“安全文化”版以及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编辑部共同组织编写《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一书情况的信后,十分关心安全文化建设,亲自写信给《警钟长鸣报》社,并对当前安全文化宣传作了指示:“你们对安全文化宣传得很好、最好再深入些,使职工既能理解,又能把安全文化在思想上扎根,行动上贯彻,具有一定的安全文化素质。”这为深入倡导各宣传安全文化指明了方向,给出了具体方法。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沛瑶也欣然题词“普及安全文化知识,提高人民安康水平”,劳动部李伯勇部长为之作了序。1995年1月24日,国务院邹家华副总理在全国安全生产电话会上指示:“要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提高安全文化水平,强化全民安全意识。”

1997年7月末国家气象局温克刚局长在致函中国安全文化研讨会专家的信中强词:“您们的思路和建议都很好,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作为发展中国家,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频繁发生,造成的损失也十分严重。其中,社会各界防灾减灾和安全意识不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通过编制《21世纪国家安全文化建设纲要》,组织防灾减灾和安全管理的研究,开展全民防灾减灾和安全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和安全意识,推广防灾减灾和安全管理技术,最大限度地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我完全赞同。”劳动部李伯勇部长给这次会议及中国安全文化研究会筹委会的贺信,他在信中强调:我十分赞同大安全观,安全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安全文化是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成为大众自觉行为的有效途径。”“国务院领导同志阅批了有关专家提出的‘关于编研《二十一世纪国家安全文化建设纲要》的建议’,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我完全拥护。我认为应将安全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结合,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中国需要安全文化的总体发展纲要。”

1998年3月李伯勇部长在为即将出版的《中国安全减灾战略论》一书序言中进一步强调了安全文化建设不仅会丰富安全科学,更将成为21世纪公众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志之一。

2、关于安全文化建设的两次盛会及两个文件纲领性文献

其一,1995年4月上旬,由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警钟长鸣报》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安全文化高级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劳动部、人事部、核安全局、核应急办公室、安全部、机械部、化工部、国家经委、全国总工会等国家有关部委;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中国消防协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环境保护学会;有关科研院所和高等学府,大中型企业的专家、学者120余名,首次对我国安全文化建设进行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研讨。会议通过了给国务院的《中国安全文化发展战略建议书》。反映了120余位专家、学者倡导安全文化的心愿和为推动对我国安全文化建设,为人民和社会创造更加安全、更加舒适、更加文明的环境的决心。其主要内容是九条建议,全文发表于1995年5月16日科技日报。

其二,1997年7月28日正值唐山大地震21周年纪念日,中国安全文化推进计划专家座谈会在中国劳动科学院召开,来自国家劳动部、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中华全总、中国船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北京减灾协会的60位领导、专家出席会议,通报了有关领导及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对“二十一世纪国家安全文化建设纲要”的建议所做的评价及反馈意见;听取了河南大学出版社会谈安全文化书籍出版计划及设想的报告;传达了中国安全文化研究会筹委会的工作计划;特别是发表了21世纪国家安全文化建设纲要,提出了跨世纪国家安全文化建议的八个构想。全文发表于1997年5期中国安全文化推进计划专辑(劳动安全与健康杂志)。

3、关于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学术著作

(1)国家核事故应急办公室编:“安全文化研讨会文集”,1994年3月。

(2)徐德蜀主编:“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四川科技出版社,1994年12月(成都)。

(3)金磊,徐德蜀、罗云编著:“中国现代安全管理新编”,人民邮电出版社,1995年2月(北京)。

(4)劳动部安全生产管理局编:“安全文系统工程”,四川科技出版社,1995年4月(成都)。

(5)徐德蜀、金磊主编:“全国首届安全文化高级研讨会文集”,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第五卷(增刊),1995年8月(北京)。

(6)罗云、金磊、徐德蜀等编著:“安全文化百问百答”,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北京)。

(7)金磊等主编:“责任重于泰山——减灾科学管理指南”,气象出版社,1996年1月(北京)。

(8)徐德蜀,金磊,张国顺主编:“中国企业安全文化管理指南”,气象出版社,1996年4月(北京)。

(9)罗云、金磊、张国顺主编:“平安人生丛书”——平安童年、平安学生、平安成年、平安老年,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武汉)。

(10)劳动部职业安全卫生与锅炉压力容器监察局编:“中国劳动安全卫生迈向21世纪论文选集”,中国劳动出版社,1996年4月(北京)。

(11)香港职业安全健康局编:“第四届大陆、台湾、香港职业安全卫生学术研究会论文集”,1996年5月(香港)。

(12)徐德蜀、金磊、罗云等主编:“安全妙语集萃”,气象出版社,1996年6月(北京)。

(13)金磊、金硕、徐德蜀、王陆昕编著:“安全危急自护指南——献给中小学生及家长们”,龙门书局,1996年10月(北京)。

(14)徐德蜀编著:“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概论”,四川科技出版社,1997年3月(成都)。

(15)徐德蜀、金磊、罗云编写:“学生安全教育读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年4月。

(16)李宗浩著:“第一目击者”,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年8月。

(17)金磊编著:“城市灾害学原理”,气象出版社,1997年12月。

4、关于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媒体

从1993年4月至5月,《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编辑部与《警钟长鸣报》编辑部的两方负责人在北京、成都两地面商,合作创办《安全文化》月末版事宜。首次在全国携手传播“安全文化”,开拓安全文化建设领域,至今已连续出版安全文化专版60期,发表各类论文300余篇,为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立下头功。此外中国安全科学等数十个安全减灾类报刊都开辟园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国家级重要媒体都作过安全文化的专题节目。1997年3月~1998年8月中国第一份科学·文化大型月刊科技潮杂志发表系列“安全文化建设”专刊,刊发安全文化热点专题文章;1998年1期~1998年4期在中国科学研究会大型理论刊物发表安全科学与安全文化交叉性专题论文,使学科建设与安全文化的理性相结合,使安全文化扩展到科学学科领域,深得软科学界学友的欢迎。

5、关于安全文化思想在国内学术会议上的扩展

1995年12月6日北京减灾协会举办的“首都减灾,世纪战略”学术年会上,向社会隆重推出《责任重于泰山—减灾科学管理指南》一书,会议重点之一是倡导全民安全文化教育,推出《北京市防灾减灾全民宣教纲要》;

1996年10月北京减灾协会举办国际减灾日“城市化与灾害”学术研讨会,有关作者发表“国外大城市安全防灾文化建设对北京的启示”的论文;

1997年11月在北京由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举办的1997年学术年会上,发表了“中国城市综合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问题研究”,着重论述了面向21世纪的小康安全文化建设的系统思考;

1997年12月在珠海举办的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专业委员会“全国高层建筑抗震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中国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

1998年5月7日~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国减灾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从“城市文化与科学看城市减灾的迫切任务”的论文等。

三、面向未来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关于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

理论的研究是实践的基础和前提。安全文化的理论研究应该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就目前的研究情况,主要反映在如下几方面:

(1)安全文化要领及定义。

主要有三种认识:①安全文化是人类安全活动所创造的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精神与物质的总和。这种认识是以“大安全观”的概念为基础,包括企业安全文化、全民安全文化、家庭安全文化等,这种认识具有主导性。②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以企业安全生产为研究领域,以事故预防为主要目标,在应用领域方面具有“小安全观”的概念。③安全文化就是运用安全宣传、安全教育、安全文艺、安全文学等文化手段开展的安全活动。这也是一种在形式上的“小安全观。”社会公共安全、安全生产已经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项标帜。

(2)安全文化的范畴

①形态体系: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法制)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物质文化;②对象体系: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安全专业人员、工人、家属等;③领域体系:社会领域;产业、家庭、交通、娱乐、公共场所等,企业领域:工厂车间、班组、岗位等。

(3)安全文化的价值观

①把安全减灾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计划,安全减灾的指标应进入国家社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②建立起工伤保险和减灾保险与预防事故和灾害的良性机制,编制保险技术法规为重点,提高针对灾害的保险对策,在各类产业及城市居民中,积极发展以灾害补偿为目标的保险事业,改变过去单方面抓保护,忽视保险减灾的大方向;③研究、探索、建立和完善安全减灾国家管理机制、安全减灾专业人员保障机制和安全减灾投入机制;④全国及地方安全减灾防灾投资决策系统的建立,强化安全减灾经济理论的研究,制定可靠的以量化为基础的投入产出方案,使风险评估真正进入大中型建设项目中。

(4)安全文化的综合减灾科技观

安全减灾作为一门科学理论正在完善和确立中,在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国标GB/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中明确“安全科学技术与环境科学”分属一级学科地位,这表明他们具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安全,人人都在承认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安全科学是一门既非常古老又十分年轻的科学,是认识揭示人们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安全状态及保障条件的本质基本转化规律的学问。现在的问题是安全科学技术作为一级学科还必须完善其学科体系下的各二级、三级分支学科的子体系。具体任务有:①“九五”全面完成安全减灾科技学科体系构建,出版中国的安全减灾科学专著及一批指导性教材;②2010年以前应抓实施的安全减灾科技工程有:△中国自然灾害区划综合减灾区划的编制;△中国重大危险源及高风险地区综合减灾研究;△强化以安全减灾为中心的减灾防灾学科基础性研究;△同时关注安全减灾科学及应用技术的研究(即同时关注软,硬政策及对策);△事故灾害风险影响评价技术的工程应用可行性研究。③确立跨世纪安全工程师的知识结构。以跨世纪对安全减灾保障科技及人才的要求看“安全仅仅以技术的形式依附于和从属于局部领域的生产”的安全工作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化工业所具有的“大规模、大系统、综合性强等特点”。局部领域的安全技术已很难预防交界面上引发的灾难性事故。对距世纪安全减灾科技工作者的要求必须是全方位的,必须具备安全科学理论体系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的专门人才等。

(5)安全文化的法学体系及制度建设

法学体系及制度的建设是安全文化的保障基础,这也是社会安全这一战略目标的需要,他不因人、因时、因地而具有随意性。我国目前运行着的防灾减灾法制体系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因此防灾减灾法制的任务及目标是:其一,要改变其中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其二,要填补过去法律涉及领域不全的空白如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这样的大量过去未包括,面在传统灾害定义中也未涉及的公害及特重大事故,这都是现在应补充的关键内容。“九五”期间制定中国安全减灾基本法规、建立健全中国安全减灾法律的实施体系和保障支持机制;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环境、安全体系认证制度的分析研究。

(6)安全文化的产业化趋势

可持续发展思路下安全减灾的产业化发展态势是,一方面关注可持续生产,另一方面关注可持续消费。核心问题是中国公众尚没有形成安全文化素质下的对安全自护产品迫切需求性,不仅安全产品种类少,且不少安全产品质量品质差,存在着安全产品不安全的严重隐患。此外,必须看到目前世界安全减灾产品市场为每年数千亿美元,而制造能力不及1/2,中国安全减灾类总产业也不过百亿元人民币,差距甚大,但也反映出工作之潜力。此外,发达国家成功的减灾经济证明,仅有成功的安全减灾的政策是不够的,必须有与之配套的减灾产品及产业化作为支撑。

2、关于安全文化建设的应用实践

值得注意,安全文化已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思想认识及安全管理文化素质提高的问题。以安全文化为中心的科技与管理眼光不仅关乎过去,更照映未来,安全文化的研讨者相信,在本世纪末展开的这场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运动”,其意义和作用会在下世纪中更明显地体现出来,可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文化是历史的投影,安全文化不管你理解不理解,它都是时代的产物。需要指出,安全文化不是有人讲的“文化安全”,而是一种随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安全信息化、安全产业化、安全科教化的现代文化形态,它虽简单且复杂、通俗又深奥,但它毕竟不是过去的安全管理简单“翻版”,必须升华,这绝不是故意要将安全文化这实践性专题搞得神秘化,更非“另起炉灶”,升华及理性深入探索是实践的新需求。安全文化建设的案例研究就是对一个文化问题和文化过程的刻画和描述,有它自身的规范和方法,但案例研究重点要突出对企业、对社会、对公众有指导意义且源于实践的规律性的内容。从应用实践出发有几点思考:

要点1、安全防灾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特殊的科普内容

之所以说安全防灾文化素质教育是一有难度的特殊的科技与科普内容,是因为它所涉及的范围不是常规科学技术,它专门关注人们生存空间、生产与生活中的人为或自然的危险及危害。不可否认,当代灾难来自于现代生活中高层人造空间和机、电、化学、毒气等物品的危险,来自于风暴、水灾、地震、地陷、泥石流等自然巨灾。对此人类的基本法宝只有依靠当代科学技术;安全防灾自护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授人们多一份警觉,懂得一些安全自护平安的知识及规律,掌握必要的避难和应急的方法,从而获得在突发事件到来下临危应变,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及损失。可以看出,这是与常态教育不同的特殊内容。迄今我国尚缺少必要的教材及教师,最关键的是做为各级管理者未提高认识。我以为做为各级管理者要足够认识灾害的巨大社会效应问题;要有特殊的责任感,要善于有效组织平息谣言;要利用必要行政手段支持在大媒体上开辟无偿公益型安全讲座栏目、要求报刊、电视、广播不得向特邀专家及有关组织收取宣传费用。

要点2、安全防灾专家讲什么?重在安全启蒙及应知应会

从理论上讲,社会公众的安全基础教育包括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教育,不同层次(如中小学生、大学生、老人等)的安全知识初步教育。安全是与人人相关的普遍问题,每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安全要求,不仅与行为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密切相关,而且与周围相关的人员紧密牵联。所以,通过社会大众的安全教育,要让每一个社会公民认识到,“安全问题人人有责,酿成灾祸害人害己”,这对于防范社会公共事故有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对于培养人的安全素质及行为文明有深远的意义。安全文化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相同步,需要营造一种和谐、协调、持续发展的安全防灾教育的教育环境,已成为社会发展与社会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安全教育的定位是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强化安全教育、灌输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国民安全防灾参与意识,是社会发展之必需,应告诫公众的是:(1)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它决定了安全教育的本质。安全问题,说到底是人类生存问题。没有良好的环境,人类将不能存在,作为生命、生存教育的安全教育,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安全教育是公众教育,它决定了安全教育的范围。全球生态破坏及严重恶化的趋势,呼唤人类必须重视环境教育,人们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3)安全教育是世纪教育,它决定了安全教育的跨度。安全教育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延续,它也是终生教育。就社会而言,安全教育以它的历史证明它的需要,以它的现实强调它的必要,以它的未来显示它的重要。

要点3、中国城市综合减灾管理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1993年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制定减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制定减灾规划是防灾工作的指导。作为减灾科技工作者试就加快城市综合减灾建设再提几点建议,以反映现代减灾的管理思维:

建议1:强化城市综合减灾管理战略研究,即呼吁市政府早下决心,尽快成立能决策、指挥、协调全市的综合减灾管理委员会(或称市应急事务管理局);建议2:强化城市综合减灾的经济战略研究,即从市场经济及国际公益事业工程贯例出发,推出一批集城市减灾政策、产业、产品、示范工程为一体的项目、落实小康安全模式;建议3:强化城市综合减灾的文化战略研究,即其一是提高城市管理者(官员)的安全责任;其二是提高市民(劳动者)的安全生活,安全生产的素质及能力;其三,特别要关注未来建设者——中小学生安全自护养成教育,加强教材编制及教师培训。建议4:强化城市综合减灾的法制战略研究,即一方面建立与《城市总体规划》相配套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从立法角度每年应推出“三书”:灾害“黑皮书”——城市年度灾情报告;灾害“黄皮书”——城市年度灾害预测建议书;灾害“蓝皮书”——城市综合减灾年鉴。具体讲,城市综合减灾规划建设必须纳入全社会发展建设议程。要加强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现场管理,努力提高工程质量,这是确保城市减灾的前提。尤其应花大气力从研讨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度入手确保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质量。据有关专家分析,要提高工程防范事故能力,应全方位抓紧、抓好工程决策,应采取立法方式,而基本建设包括四个层次:投资层(政府或投资商),决策层(具体项目的决定者)、技术层(工程设计人员),操作层(施工队伍)。工程安全不仅仅是技术层和操作层的事,而首先是决策层应考虑的事。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凡立项重大工程都依法由政府直接委派本国或本地区著名的、有权威性的、专家组成审查委员会把关,对不合格的设计和施工方案有权否定,直接对政府负责。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化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建设项目决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建立专家审查委员会并赋予审查与否决权,减少并杜绝个别行政长官的干预。相信,安全文化理论及方法的引入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项目安全决策的思路,最大限度地丰富工程及管理决策,使项目决策具有可持续性。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