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训练计划
一旦完成必要性分析和资源分析完成,计划人员分工完毕,就可开始计划过程。它包括以下几步:
确定范围
选择训练类型
确定成本和责任
编制说明
重新改进目标
4.1确定范围
确定范围就确定了训练的基础。确定训练范围包括分析六种与工厂和训练相关的六个条件。它们是(1)操作(2)参加组织(3)人员(4)危险(5)地理区域(6)真实程度
1.操作
确定操作范围要求参加者完成特定反应任务。当分析过程已经辨识出训练的整体任务,要确定出其中特定任务或操作。
2.参加组织
进一步明确范围,需要辨识参加操作的各种组织。一旦确定某种操作,能辨识所有参与的组织。
3.人员
明确参加训练的组织,也就可确定这些专门人员。
4.危险
关于有关危险类型,要考虑两个因素:危险必须具体;确定风险程度。
5.地理区域
训练地理区域应该是危险发生和采取实际反应行动的合理地点。
6.真实程度
真实程度是指紧张程度、复杂性和时间压力等,真实程度必须在计划早期阶段确定。
4.2选择训练类型
完成以前步骤,可以选择训练类型。当确定一个类型训练,要考虑到前面概括的训练、演习循环。先进行简单的训练,再上升到复杂的训练。例如,在功能训练之前,应进行一个或更多桌上训练。这种渐进式方法保证训练的复杂性不超过参加者执行任务的能力。
四种训练和演习每一种在目的、真实性、范围和需要资源存在差异。比较训练的不同要求和训练的目的和范围,选择出最佳训练类型。
定向训练——局限于最初实施、重大修订或关键人员变动之后对计划的审查。
桌上训练——最好使用,训练者目的限于解决出现的问题、不同组织之间的协调和领导技能。
功能训练——当技能培训、设备充分性或程度测试时使用。他们的优点是具有高度真实性。因为功能演习限制参加组织人员和操作的数目,资源数量远小于全范围训练。
全范围训练——考虑到成本和长期准备时间,只限于一年一次。这些训练测试多组织、多机构相互协调的情况。
4.3确定成本和责任
早期计划也是讨论训练预计成本和责任的问题。成本涉及到计划和进行训练的每一步,包括人员、设备和其他花费。当有厂外组织参与时,必须明确解决谁负责训练中各种花费的问题。进行训练所需要的资金必须在工厂每年预算中考虑到,以保证训练计划得以实施。在功能训练和全范围训练中,应该辨识出每个人的义务。在进行训练前应讨论保险额,保证因为训练引起人员或财产损失事故时有充分的保险额。
4.4制定目的说明
在计划过程中重要的一步是编制训练目的说明。这个说明必须清楚简单说明训练中要完成什么。所写目的主要来自必要性分析内容,并加入确定操作范围和组织时得到的信息。应该辨识如下:
检测计划要素
涉及操作
参加组织
常见的目的说明如下:
目的说明
本项训练的目的是测试室内火灾反应程度的充分性,通过如下方法(1)通知消防局、消防反应小队和应急运作中心人员(2)记录这些组织的反应时间(3)观察这些组织之间的通讯联络程序(4)评估各种组织之间的工作的协调性。给出测试的计划要素:室内火灾反应程序。有关操作:通知人员、应急人员反应、各组织通讯联络和协调。参加组织有:消防部门、消防反应小组和应急运作中心人员。
4.5优化反应目标
前面讨论目的说明书可作为确定执行训练中专项目标。这些目标然后用于确定训练参加者的行动。当训练时计划要素的目的说明已确定,优化目标会使目标更清楚。使用前面例子,关于通知程序的测试部分的一些目标可能是:
1.评价现场一线员工消防报告程序
2.评价工厂报警系统在紧急时使用情况
3.评价与消防部门接触时程序的可靠性
一旦预计训练的所有操作目标已经确定,下一步是确定训练参加者完成这些目标的预期专门行动。这些预期行动很重要,因为他们确定了必须完成什么训练场景(引发行动)和测试参加者实际反应的标准。可被一线员工执行的是:
1.员工发现火情,能找到最近的报警器
2.员工警告临近区员工
3.通知监察员发生火灾的性质、位置和程度
优化目标和确定预期行动实际过程,相当简单。通过审查应急计划的相应部分(通过目的说明辨识),依据需要分析的信息和训练范围和类型,可能确切辨识出训练要预测什么和评价什么。计划中专门程序将辨别出那些满足训练目标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