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关于我国社会紧急救援工作的几点思考

作者:陈金元  
评论: 更新日期:2012年08月11日

  (三)机构队伍的专业化和装备技术的科技化
  随着大家对救援层次的提高,以及一些特殊、非传统性的灾害、事故的不断发生,对救援机构和救援队伍的专业化、救援装备技术的科技化要求越来越高。如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中,大型直升机、各类工程机械的运用,侦察卫星、卫星电话等先进装备的使用,有效地加快了救援进度,进而挽救了更多的生命。从近年来的救援实践看,如果没有先进的救援装备和救援技术作为支撑,矿山、水下和高速铁路等特殊事故的救援就根本无法开展。
  (四)产业的市场化、商业化
  随着社会紧急救援网络化的发展,由政府部门提供的基本救援已经不能,也无法完全满足大家的救援需要。根据保险业发展和一些特殊人群、特殊行业的救援需求,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化、商业化的救援机构提供相应的紧急救援产品。特别是灾害预防、救援教育、救援培训的不断深入,救援产业的市场化、商业化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发展方向了。
  三、当前我国开展社会紧急救援工作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准确定位,明确职责任务
  社会紧急救援是国家紧急救援体系有益的不可缺少的补充,因此社会紧急救援首先必须把握政府职能补充、民间救援、社会公益的工作性质,把握事业为主导、产业为基础的基本思路,以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为宗旨,通过加强社会紧急救援网络建设,吸引公众的参与,充分发挥社会紧急救援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救援需求提供有效的服务。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的任务是:让全社会关注紧急救援、支持紧急救援、参与紧急救援,最终发展社会紧急救援事业,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
  (二)建立健全社会紧急救援法律、法规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部紧急救援的法律法规,如《安全生产法》、《突发事件应对法》、《消防法》等,对加强应急救援管理、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认识的不足和体制的障碍等各种原因,我国的社会紧急救援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社会紧急救援法》,以致出现了社会紧急救援工作不敢做、不愿做的现象。特别是很多法律法规对社会紧急救援还停留在提倡、鼓励的层面上,对相关的权利、义务,对社会紧急救援的保障、奖励政策都还不够明确。如,社会紧急救援的教育、培训,没有强制性的明确要求,所以平时准备不足,一旦灾害来临就难以有效应对。
  (三)社会紧急救援组织网络建设
  近几年来,不论是2008年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还是在一些旅游和户外等小型搜索行动中,山岳救援队等一些民间救援队的身影不断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救援经验,创造了很多成功的救援纪录。我们应当看到,随着近年来大家对紧急救援的认知和重视程序越来越高,民间救援组织、救援志愿者在不断地增多,但是还缺少一个完善的社会紧急救援组织网络来培训和组织他们,将单个和小单元的救援资源整合起来,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目前,我国急需通过建立“省级社会救援促进中心-各级紧急救援培训基地-民间紧急救援团体-紧急救援志愿者注册登记”的全国社会紧急救援组织网络体系,促进社会紧急救援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覆盖范围的不断增加。
  (四)基层社区紧急救援能力建设
  社区概念是我国近年来城镇化建设的产物。社区既是最小的社会组织,又是紧急救援最直接最便利的重要组织部分。通过“社区中的安全事故统计与分析”专题研究发现,社区安全事故在社会同类事故中的比例分别为:占治安事件的26%,占交通事故的25%,占火灾事故的13%,占自然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10%,自杀等其他恶性事件的6-9%。因此,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社区救援机制,是预防和降低各类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切实有效的途径,是发挥社区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加强社区紧急救援能力建设,首先要从紧急救援志愿者的登记、培训,抓好社区危险源的管理控制做起,然后逐步加强救援装备和救援网络的建设。
  (五)紧急救援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培训
  在灾害和事故发生后,在第一时间开展自救互救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城镇化率高、自然灾害频发的发达国家,如日本和欧美国家的紧急救援安全知识普及教育,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全社会宣传普及紧急救援知识,普及自救互救常识和技能,是开展社会紧急救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要通过紧急救援知识进课堂、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使大家从小、从每一个社会单元、每一个岗位都懂得自救互救知识;另一方面加强各级政府领导、学校老师和各种单位负责人等特殊岗位和特殊群体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突发事件协调处置能力,并通过在制定和完善各种应急预案,从而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救灾能力。
  (六)探索航空救援,加强航空紧急救援基地建设
  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中,不仅有大量的民用、军用飞机参加了物资运输、人员搜救等行动,我国还租借了俄罗斯的大型直升机参与救援工程机械的吊运。航空救援具有快速高效、灵便多用,受地理空间限制少等优势,是紧急救援最及时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我国目前的民用直升机数量少,能用于应急救援更是少之更少,据统计平均每1000万人仅拥有1架,约为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的1/50。其他救援类航空器的现状也是类似情况。目前,航空紧急救援产业在我国具有巨大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但由于管理体制机制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民用紧急航空救援还是一个空白。曾有多名院士、航空专家和代表委员向“两会”提交有关加快推进我国低空空域开放,组建国家和区域专业航空救援队的提案。目前,我们应积极探索民间社会资本进入航空救援领域的途径和方式,在现有的国家救援机构的基础上,通过设立国家级和地区级航空救援基地,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建成适合我国国情的航空救援体系,大灾大难时以政府购买的方式服从国家的调配,日常的社会救援按市场机制开展活动。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