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水质恶化,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的取水潜力也趋于饱和,截至2008年6月,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及陈行水库规划区的原水供应能力合计为每日910万立方米,与上海市规划的2010年供水规模达到每日1184万立方米相比,存在一定缺口。
“为确保供水安全,供应应该超过需求,比如在国外,需求可能只能达到供应能力的60%,”上海市供水调度监测中心副主任赵平伟此前对媒体介绍说,“上海目前的供应能力是每日1097万立方米,而历史最大供应量是每日1045万立方米。一旦设备需要检修,再加上咸潮入侵,原水总量限制,供应就会极为紧张。”
根据官方预测,到2020年,上海原水总需求量将达到每日1428万立方米。由此,每日可供应719万立方米原水的青草沙水库,成为上海新的生命线。至2011年6月,青草沙已向上海12个中心城区全部或部分供水。这意味着超过1000万上海市民使用的自来水已改由青草沙供应原水。
官方描述来自青草沙的原水为“优质长江水”。数据亦显示,青草沙水域水质总体良好,主要水质指标满足国家标准中的II类水质标准。
不过学界的研究显示,青草沙存在富营养化的隐患。
“青草沙水库目前常年水质为Ⅱ类,只能说比黄浦江上游水质要好,但并不是能获得保障的水源地。”徐亚同说。
青草沙水库的实际运营单位上海城投系统的专业人士撰写文献称:“若徐六泾水质基于现状下降一级,将导致青草沙水源地水质恶化,包含氨氮和总磷浓度在内的重要水质评价指数,将分别比现状提高22%和20%”。
上海同济大学的调查团队所撰写的文献亦证实,青草沙水域在个别时段,已经遭受水体富营养化的威胁。该团队从2009年4月至12月对青草沙水库进行实地取样分析时发现,监测点位中一处水质,在包括总氮的情况下,于当年5月18日甚至低达劣V类,而水库整体在当日也仅为Ⅳ类水质。
“现在上海要在长江口找III类水质的水源已经很困难,而青草沙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目前保持II类水质,是非常不容易的,”陆健健说,“但如果未来青草沙水质降低,就不再能当做自来水的水源地,而且这种可能性不低。”
陆健健预计,如果上海和江苏方面在未来无法有效遏制长江口水污染,那么青草沙的实际寿命将短至10-20年。这一预测与上海将青草沙定位为“百年大计”的目标相去甚远。
本报记者尝试联系上海市水务局了解青草沙水库情况,该局宣传处人士以及上海城投负责运行青草沙水库的两家分公司均婉拒采访。
100年变成20年?
上海目前已建成的青草沙、黄浦江上游、陈行及东风西沙四大水源地,其源头皆来自江苏辖内的太湖和流经江苏的长江口。由此,保护上海水源,成为一项须由水利部、上海和江苏相互协调艰巨工作。
在青草沙水库尚未开工前,上海的主要水源来自发源于江苏太湖的黄浦江上游。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和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水利部门共同努力,实施了为期两年的“引江济太”(即引长江水至太湖)调水试验工程,使水质得到一定改善。
上海建设青草沙水库,亦获得江苏的支援。江苏省水利厅官网披露,2010年12月,为配合青草沙原水系统通水切换工作,常熟泵站1-6号机组投入运行,启动引江济太应急调水工作。
现在,青草沙水库的水质维护,仍将有赖于上海和江苏的密切配合。
一个月前,上述那家日本在华投资的最大工业企业的一个污水排海工程被叫停。该企业发言人曾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称,规划中的排海工程设在南通塘芦港外海。对此,陆健健认为,如果该工程完工,来自这家造纸企业的污水将直接排入东海,相对缓解长江口的水质污染。
“排海工程叫停后,这家企业的工业废水目前仍照旧排入徐六泾上游的长江口,最终经由徐六泾流入青草沙。江苏方面避免了海域污染,而上海方面的水质恶化压力则未能缓解。” 陆健健说。
而这背后又牵涉到复杂的利益得失格局。“根据长江口上游来水水质情况,青草沙水库没有上海方面几个亿的防护工程投入,无法缓解水质富营养化问题。”陆健健说,“防护工程每天还会产生很大的维护费用,估计这笔投入累计起来,与南通那家造纸企业产生的利润不相上下。”
自上海开埠以来,上海在黄浦江的水源取水口已发生数次迁移。1987年7月,取水口移到黄浦江上游临江段。1998年7月,又上移至松浦大桥附近水域。
在陆健健看来,未来青草沙水库一旦遭受不可逆的水质污染,则上海不得不面临通过海水淡化等高成本手段取水的局面。
“如果采取海水淡化,那么一个比较理想的地点是大洋山离岸边20公里以外的海域,”陆健健透露,“但这需要铺设超长的取水管道,将成为耗资几百亿的大型工程。而海水淡化也将2.5-3倍于目前的成本。”
如果放弃海水淡化,则可选的另一条路,仍需要上海与外省市合作,就是向位于浙江的千岛湖借水。
“借水相比海水淡化就要便宜些,但这也需要上海与浙江方面协商好,”陆健健说,“届时,为了满足市民的用水需求,上海将不得不向千岛湖每年借取超过20亿立方米的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