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电子封装行业职业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

作者:田萌 叶德洪 赵昌胜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7月30日

     【摘要】 从电子封装行业工艺入手,依据国家颁布的职业有害因素分类目录及职业有害因素致病模型,针对电子封装行业插入式(DIP)及表面贴装(QFP/SOIC)制造工艺使用的材料、设备、条件、人员作业特点,对行业内具有共性的职业有害因素进行分析,对工艺过程中存在的职业有害因素作出辨识,并提出把硅粉尘、铅、氩气、高温、环氧树脂、氢氧化钾、噪声、酸雾、重复性静态作业、重复性动态作业等有害因素作为防控重点,为电子封装行业职业有害因素的危害量化评价及其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电子封装行业;职业有害因素;辨识;分析;重点

    0 引言

    信息化程度、信息技术和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据统计,发达国家国民总值增长部分的65%与电子有关[1]。半导体制造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代表之一,其主要包括前段的晶体制造和后段的电子封装技术。

    1)电子封装

    一般情况下,用户需要的并不是柔嫩易损易蚀的裸芯片,而是带有外壳的封装体。电子封装是指将芯片组装到一个单独的封装体,与其他器件以混合形式或以多组芯片形式安装在一起,或直接与电路板连接的综合技术[2]。封装对于芯片来说是必须的,因为芯片必须与外界隔离以免造成机械损伤和防止空气中的杂质对芯片电路的腐蚀而破坏电气性能。电子封装具有机械支撑、电性连接、物理保护、环境保护、散热防潮、规格化标准化、易于安装运输等多项重要作用与功能。

    2)技术演变

    电子封装技术演变经历了3个阶段:

    ①从基础的插入式封装,发展到四边引脚的平面贴装(如QFP)。

    ②从平面贴装技术又迅速发展到球栅阵列贴装技术(如BGA)。

    ③从球栅阵列贴装又将发展为叠层式或多芯片组合式高性能封装(如CSP/MCM)[3]。

    3)发展特点

    在1998年,全球销售掉620亿块封装好的集成电路[4]。目前,封装行业的增长速度在逐渐大于半导体整体产业的增长速度。Gartner报道,2007年全球半导体封装及测试业的销售额达206亿美元,增长7.4%,但产业整体增长仅2.9%。中国现每年需要180亿片芯片,而国内自给电子封装供应不足市场需求的20%。据估计,2010年后,中国集成电路的年消费将达到932亿美元,其中30%用于电子封装产业[3]。

    4)健康安全管理挑战,给电子封装行业带来新的课题

    众多的技术密集型的从业人员、单价上百万或千万的制造设备、竞争烈规模大成本高等行业特点,使得该行业经受不起任何重大的安全事故或人员损失。因此,对于工作环境及劳动者健康安全的科学管理,成为电子封装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和挑战之一。而职业卫生的主要工作任务正是以人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通过创造安全健康高效的作业环境,最大限度地避免事故损失,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4]。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管理好安全与人员健康,必须首先了解导致事故的隐患和危害要素,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防控与管理。笔者研究的就是电子封装行业的职业有害因素的辨别与分析技术。有害因素的辨识和对其危害大小的分析,相当于寻找到为确保安全健康所需要防控的对象和根源,是制定防控管理措施的基础和依据。

    5)方法、预期和目标

    利用工程工艺分析法,结合职业有害因素致病模型及国内外职业卫生相关法律、规章、标准,展开对电子封装最基础的封装类型——插入式(DIP)及表面贴装(QFP/SOIC)的制造工艺中职业有害因素辨识,并对辨识出的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由于国内此类论著较少,笔者目标是希望对电子封装行业职业卫生工作起到启发或指导的作用,作为对国内此类论著的补充,为电子封装行业的快速而稳健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1 职业有害因素的辨识

    1.1 方法

    从工艺材料、设备和工艺条件入手,依据职业有害因素分类及致病模型和国内外相关法律、规章、标准,对行业内的职业有害因素进行辨识。

    1.2 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2年3月11日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63号令。该目录把所有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10大类别,即:粉尘类、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类、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