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计算机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不安全的因素来自四面八方,难以预测,更不能控制。人们一直都在为网络环境的安全作着不懈的努力,目前,应用于EDI体系中的安全手段可以主要划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存储安全技术
存储安全是指当数据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时,为确保数据安全而采取的各项技术。具体包括了数据的本地存放状态的安全,以及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通常而言,常用的存储安全技术主要是指封装技术。
目前密码封装是常见的数据安全封装技术,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类别,即私钥加密体制以及公钥加密体制。其中私钥加密体制又称对称加密体制,即加密与解密时使用相同的密码。具体又包括两种,即分组密码,如美国数据加密标准(DES)采用的密码算法,以及可以将明文符号立即转换为密文符号的序列密码。相比之下,序列密码具有运算速度更快、安全性更高的特点。
(二)传输安全技术
EDI安全体系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是数据一旦发出,系统就必须要有效跟踪数据以确保被收到。在这一方面,根据安全技术实施的对象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链路加密及端对端加密两种方式。
具体来说,链路加密是对保密信息通过的各条线路采用不同的加密密钥以供安全保护的措施。这种安全手段的特点在于可以确保每条链路上的传输的都是经过加密保护的数据,但是链路之间的节点上却会出现未经加密的明文。端对端加密与链路加密有所不同,它可以为两个用户之间传送的数据提供连续保护,数据在信息源一端被加密,到达目的一端才会被解密。这样数据在中间节点和链路上均以密文形式出现,相比之下大大提高了信息位于中间节点上的安全性。
但是端对端加密同样存在问题。由于数据在端对端加密技术的控制下中途不得解密,因此包含着数据源头和目的地等一些信息的数据报文报头必须裸露在加密内容的外面,这就为报文流量分析提供了可乘之机。而链路加密则可以对包括报头在内的整个数据报文进行加密,这就使得报文流量分析无孔可入。
(三)网络安全技术
对于EDI而言,网络安全技术的主要形式即防火墙技术。在这一类安全技术下,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即包过滤技术和应用级网关技术。
包过滤技术就是在网络中的适当位置对数据包实施有选择放行。这种技术有赖于在路由器上安装包过滤软件来实现。而应用级网关技术则直接提供一种代理服务。它负责对外来的应用连接请求进行回应,并将通过其安全检查的连接请求与被保护的网络应用服务器连接,为外部服务用户提供在受控制的前提下访问并
使用内部网络的服务。
四、 总结
随着计算机通信事业的发展和电算化科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国际交往、国际贸易的发展,EDI市场需求势在必行。如果我们不采用EDI技术,就会像当初集装箱和条形码技术不被认识、不被付诸实施一样,会削弱我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致丧失更多的甚至现有的贸易机会。而在我们运用新型技术的同时,也要时刻注意这安全保障问题,虽然EDI的安全技术相对来说比较有保障,已满足一般交易的安全要求,但同时也需要完善和提高的地方。
时间在变,EDI也在随潮流而变,新技术的出现完全照亮了EDI的应用前景。经过学习和老师的讲解,我认为如今可以利用很多与互联网相关的新技术来克服传统EDI原有的一些缺点,使EDI有更大的发展和应用,也给电子商务带来生机。
参考文献:
[1]俞之杭:电子商务质量和安全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12)
[2]杨晋:现代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1(1)
[4]刘思源:电子商务安全及其措施.商业研究,2003(11)
[5]王功翠:EDI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及发展.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5)
[6]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