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事故隐患监控与应急预案体系的探讨

  
评论: 更新日期:2008年05月13日

引言

安全与危险是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体,它始终存在于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它工业化生产这个人类极重要的社会活动领域,安全工作是各项工作的基础。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一方面是为了保障生产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安全既是经济发展的必需;又是社会稳定的必需。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控制重大事故隐患是极为重要的工作。为了防患于未然,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管理目标实施严格监控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对事故隐患的有效控制,意味着控制往事故的发生或控制住事故伤损的规模。

危险源与事故隐患

深入辨识事故隐患,必须切实把握事故隐患的基本属性。实际上,只要通过隐患事例的统计归纳,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事故隐患的第一物质属性来自于危险源。危险源与事故隐患是同源事件的不同层面上生成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通常强调区域、场所、设备、设施中存在或固有的在一定域值条件下破坏性能量(物质)的多少。它具有明显的静态特征,特点是其客观存在性。事故隐患与危险源相比,包含了社会工程学(socio-engineering)的概念,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简单定义:事故隐患特指出现明显防范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具有一定引发频度或存在管理缺陷)的危险源。

危险源与隐患监控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看,各危险源,不可能孤立于社会,更不可能孤立于物质环境。事实上,它们往往处于不同的管理状态或监控状态,即便是同一类的危险源,它们的现实危险度也会截然不同。

随着对危险源认识的理性发展,安全工作者在各自不同工作层面上,科学地总结了大量的专业技术措施和经验。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人们针对不同的危险源,分别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有意识的防范性系统技术干预,使危险源通常处在安全域值范围之内。从生产安全控制理论上讲,这种技术干预实质上就是一种监控形式。不同层面的监控,形式、内容都可能不同,但存在一个共同意义,即消除、降低事故发生频度;或减弱一旦事故发生所产生的破坏程度。

我们所谓的隐患监控,是一个特定于工业化社会的复杂概念人们经常引用隐患监控的概念,但对它的认识却至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由于涉及到对监控、预警系统建设的认识与策划。有必要进行讨论和定义。笔者的看法:隐患监控是一个宏概念,整体系统至少应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与生产过程控制相结合的过程安全监控的实时控制、预警系统,是一个以现场及其周边技术、设备系统为明显特征的微观管理层次。另一个层次是一个行政监察及社会性减灾救援管理体系,包括监督、指导执行安全技术标准与安全法规等,是一个具有法规、文件、报表、数据、地理等信息的传递、统计、处理特征的宏观管理层次。

在过程安全监控层次的范围内,其监控方式更多的是对生产人员、设备的运行实施直接的实时控制,并在控制参数达到各级安全域值的临界状态时进行了预警。它具有明显的现场性、专业性、技术性。系统的构成,包括管理都更偏重于依赖硬件和工程技术。从涵盖的范围看,系统的管理主体存在于企业工程实体的运行之中。

具有报表、数据等信息统计、传递特征的安全管理层次则是执行社会性的宏观管理职能,它具有行政服务的社会特点,它对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点实施监督、监察、检查,实行的是间接监控。系统的构成更偏重于依托安全技术标准和托软件技术和宏观管理水平的提高。

上述两个层次既有比较明显的界限,又有良好的衔接。为了保证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其联接界面必须是合理的、友好的、反应灵敏和高效的。

危险源与隐患评价

对事故隐患分级管理是隐患监控的基础,为此必须定期对事故隐患进行评价。这是一个智能辨识过程,其最基础的工作得从危险源分级做起。由于危险源涉及面很广,如危险品库区、罐区,压力容器、管道,危险生产场所,危险道口,放射源等种类繁多,所以,必须先分类再分级。近几年来,我国分级工作方面的技术进展已做到了大部分工作可由计算机程序来完成,即通过电脑专家系统的软件对危险源作出分级和评估,以确定哪些危险源是重大危险源。

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危险源分级是一项实时进行的程序化动态管理工作。企业建立之初就必须履行危险源分类申报手续,随之建立危险源的管理系统,包括危险品管理档案,事故防范措施等。而在我国,这方面工作的起步也只是近几年的事,全面、规范地实施新建企业的安全申报制度还有待时日,面广量大的老企业就更谈不上重新做出安全申报。要完善我国的隐患监控体系的基础,只有通过危险源普查来补上这一课。譬如,已经或正在进行的试点城市重大危险源普查和重点工业企业危险源分级评估。只有在危险源分级分类基础上,才可能针对各种危险源分门别类地进行防御性技术干预,并定期综合技术干预效果进行事故隐患的辨识、评价,实现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有效监控和管理。

突发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对事故隐患的分级管理和对重大事故隐患的监控,除了避免事故发生之外,还有对突发事故顺利实施应急救援的目的。突发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设置也将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方面的系统性研究还只能说处在初始阶段。

事故应急救援技术是安全技术中的重要内容,应急救援技术和事故预防技术研究有着必然的联系。当前有三种预防事故的技术研究方向:(1)以物为中心的工程技术;(2)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科学、心理科学技术;(3)以人——机——环境的优化匹配为中心的系统技术。那些减少或转化职工的不安全行为为特征的措施,称之为预防事故的行为干预。而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更是一种强力干预。1.事故应急预案的目的是准备应急反应,减轻事故后果,限制事故严重度及对公众健康和环境的影响。2.事故应急预案主要由危险源管理部门建立、实施,包括事故现场人员的撤出路线和防护、救护措施,现场人员应急措施、防护、救护设备使用程序,危险源应急措施、减缓技术说明,向应急救援机构报警的方法。3.事故应急预案包括应急救援设备检查、测试维修计划和程序。4.还包括针对不同的危险品编制应急医疗处理资料。5.应急救援工作人员的训练、培训。6.应急预案演练、检查、修正、存档等。7.事故应急预案还应包括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的召集、指挥机制。

隐患与安全生产监控体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连同职业安全卫生责任的履行均在政府产业主管部门的直接管理和指挥下进行。改革以后,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加速完善,企业不但享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同时也独立承担职业危险的风险和安全生产的责任和义务。为此,企业必须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机制。

国家立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安全管理的前提。虽然,有经营自主权的企业,在生产上不应受政府行政干预,而在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方面却应该接受政府行政执法的约束。

目前,我国的职业安全卫生法规体系涵盖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行业规定,还包括我国承认的国际有关公约、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法规等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要以依法治理和经济治裁为主的方式进行。政府的主要精力集中于职业安全卫生的监督责任,集中于依法行政和执行对职业安全卫生专业的非政府第三方独立机构的资格认证和注册、注销工作。关于企业内部具体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事项只能由企业自己去做,而相当一部分属于社会职能的调查、取证、监测、监察工作须由得到认证、注册的非政府第三方的非营利性专门结构去完成。

结束语

工业现代化的飞跃发展已经使强化安全意识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标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入,使得安全管理工作的系统和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关于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的辨识、评价、监控、预警、应急预案的学术、技术研究,必须坚持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以便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对重大事故宏观控制的技术水平。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