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新型伤亡事故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构想

  
评论: 更新日期:2008年05月21日
摘 要 介绍了新型伤亡事故信息管理系统适用范围(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收集信息种类(工伤事故、微伤、险肇、比照工伤事故),数据处理类型(统计上报数据和内部考核数据)及开发的技术关键(强调事故资料标准化)等。

关键词 事故 管理系统 开发

随着安全管理事业的发展,伤亡事故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越来越引起各有关人士的重视。80年代后期,我国劳动、冶金、机械等部门及不少企业相继都开发了一些伤亡事故统计分析软件,对于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已开发的软件往往在实用面、信息采集量、数据处理功能、原始资料整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难以满足安全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也未能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开发新型伤亡事故信息管理系统。

1 新系统开发指导原则

1. 1 严格执行伤亡事故管理法规

1991年3月1日,国务院颁发了75号令,即《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1992年10月15日,劳动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报表制度》,连同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期国家标准局批准的各有关标准,构成了我国当前实施的伤亡事故管理法规体系。该体系是我国当前开展伤亡事故管理工作的依据,当然也是开发新型伤亡事故管理信息系统必须严格执行的。

1. 2 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理论指导

新型伤亡事故信息管理系统应适用于全国各种类型的企业及其行业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基层企业收集的信息应尽可能全面,既包括事故管理法规规定应收集的伤亡事故信息,也包括微伤、险肇和比照工伤等事故信息,并在信息处理设计中考虑各级用户的要求,进行必要的信息筛选和实现有效的逐级传递。数据结构及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有关分析结论既能满足宏观安全管理的要求,也应有利于企业进行微观危险预测预控。

1.3 充分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软、硬件资源日益丰富,计算机的存贮容量,系统软件的数据处理功能、人机界面设计等方面的变化,真正达到了日新月异的地步。新型伤亡事故管理信息系统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提高新开发系统的功能创造条件。

2 新开发系统的基本构想

2. 1 层次结构

根据我国安全管理实际和伤亡事故信息传递上的要求,伤亡事故信息管理系统应按4级用户,即基层企业、联合企业、非部级管理部门、部级管理部门进行开发。由于这4级用户在信息输入输出及传递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从总体上来看,这4级用户必须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 2 主要功能

新型伤亡事故信息管理系统应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1) 原始信息输入、存贮、修改、增删。原始信息对各级用户是相对而言的。如基层企业的原始信息除所有事故管理法规规定的工作事故原始资料外,还应包括微伤、险肇、比照工伤及职工人数、实物产量等资料、数据,而管理部门则只收集管辖范围内重伤以上工伤事故原始资料和统计报表资料。输入方式应根据需要尽可能同时具备键入、软盘拷入及联网通讯等方式。

(2) 原始资料组合查询。即根据用户给定的条件,按任意“与”、“或”关系进行动态查询,查询结果以一定的方式输出。

(3) 数据转载。各级用户数据转载包含有不同的内容。如基层企业包括统计上报月报表数据产生(依据已存入数据库的工伤事故原始数据自动汇总形成统计月报表数据,结果存入统计上报月报表数据库),内部考核月报表数据产生(依据已存入数据库的工伤事故及险肇、微伤、比照工伤等原始数据自动汇总形成各下属考核单位的内部考核月报数据,结果存入内部考核月报表数据库),原始数据(工伤和险肇、微伤等)向所从属的联合企业转出等。联合企业包括下属单位数据转入(直接通过软盘拷入,存入相应数据库)、本级内部考核月报表数据产生、统计上报月报表数据产生、原始信息(工伤事故中的重伤、死亡、重大死亡等事故)向上级主管部门(含劳动部门)转出等。

(4) 伤亡事故统计。根据用户要求打印有关统计月、年报表,企业还包括内部考核月报表(作为企业内部安全考核的依据)。统计报表格式严格按伤亡事故管理法规规定的格式设计。

(5) 伤亡事故分析、包括表格分析、图形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格分析用于对统计数据(含统计上报和内部考核)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汇总分析、对比分析、动态分析、综合分析等。分析结果以一定的表格形式打印输出。图形分析一般用于对原始信息(含工伤事故和险肇事故等)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包括对比分析、趋势分析、主次分析等。分析结果以趋势图、直方图、主次图、对比直方图等形式输出。回归分析一般用于分析某些数据间(如伤亡人数与工龄、年龄等)的相关关系,采用的函数形式有双曲线函数、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等。以上3类分析,有关的分析对象、时间区间、分析内容等都应根据用户要求灵活选择组合。

(6) 单位名管理。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化,我国企业的属性(经济类型、隶属关系等)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由此会给伤亡事故统计分析产生一些影响。本模块就是针对此情况,提示用户根据本单位属性及其变化情况建立或修改单位各管理信息库。这样,当单位属性发生变化时,不需要对已录入的事故记录一一进行修改,只需一次性修改单位名信息库的相应内容即可达到目的。

2. 3 基本特点

根据安全管理实际,新型伤亡事故信息管理系统应具备适用性强、稳定性好、信息处理结论准确且针对性强、分析功能全面、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3 新系统开发的技术关键

3. 1 系统分析

通过严密、系统的调查,了解伤亡事故信息的使用者对软件开发的要求。同时,通过对事故管理法规精神及事故调查、资料整理、事故统计分析方法、信息传递途径、用户特征、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系统研究,分析满足用户要求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确定需收集资料的种类和内容及其相互联系、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渠道、数据处理方法、信息输入输出的格式和方法等,然后提出一套完整的、既具先进性又具实现可能性的系统分析结果材料。

3. 2 程序设计

包括数据库结构设计、信息流程设计、系统模块设计、数据处理算法的选择和优化、人机界面设计及计算机软硬件的选择和综合利用等。此项工作必须根据系统分析的要求,于程序编制前完成。只有如此,才可能纵观全局,充分考虑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有效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编制出功能强、程序结构简单、可操作性好且性能稳定的伤亡事故信息管理软件。

3. 3 事故资料标准化

这是保证事故信息准确性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通过对事故资料输入计算机前的标准化处理,使所涉及的内容达到真实、完整、准确、可比的要求。否则,将因原始信息的差异和谬误而影响系统查询、分析及统计结果的实用价值。实现事故资料标准化的关键在于提出科学的标准化方案。该方案涉及到伤亡事故资料的种类、适用范围及格式,事故资料中各有关项目含义的解释,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文字叙述上的要求及审批的归档手续等内容。可见,实施事故资料标准化对于解决事故统计分析中的技术难题,保证伤亡事故管理法规的有效实施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