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探析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作者:肖永忠 刘红霞  
评论: 更新日期:2009年04月24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安全问题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近几年来,校园安全特别是高校校园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高校是国家实施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人才的主要基地,校园的安全对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在国家大安全文化建设的背景下,从战略的高度,在实践中不断认识、思考和探索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问题。

  一、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高等学校在预防和减少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安全事故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目的在于保护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保护个人和国家财产安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文化机构,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决定了高校安全文化在高校管理中的独特作用。高校只有超越传统安全监督管理的局限,用安全文化去塑造每一位组织成员,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来激发组织成员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自发意识,才能确立长效的安全机制,构建和谐平安文明校园。高校作为社会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决定了高校安全文化在社会安全文化建设中具有改革创新的先导作用,肩负着重大历史和社会责任。在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安全文化业已成为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知识。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功能  

  一是导向功能。高校是一个庞大的工作系统,由于高校中的部门、院系较多,各部门、院系的职能及人员的职责不尽相同,个人或部门对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安全文化才能促使各级各类人员按照校园安全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来协调自己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当安全观念、安全伦理道德在师生员工的思想上扎根后,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了解和掌握安全科技知识,就会自觉地按学校安全管理的要求去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是保护功能。师生员工受到安全文化的熏陶,增强了安全意识,提高了安全素质,就能够自觉地遵守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制度,就能够自觉地或潜意识地安全地学习、工作、生活、生存,从而保护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安全以及个人和学校的财产安全。

  三是创新功能。高校云集了众多的专家、学者,拥有雄厚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设备、仪器,是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传播的场所,这为高校安全文化孕育新的安全思想、新的安全理念和新的安全科技成果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条件。高校安全文化将社会对安全的要求和安全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各种方式作用于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安全规范、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生活方式,使大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形成大学生的综合安全能力。

  四是补位功能。校园安全工作仅仅有物质和技防还是不够的。科技手段达不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补充;而管理手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对于安全管理尤其是这样。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量的不安全行为的结果是必然发生事故。在安全管理上,时时刻刻监督每一位师生遵章守纪,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安全文化的应运而生,正是为了弥补安全管理手段的不足。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安全管理及师生的积极参与,形成从领导到学生参与的全方位安全管理体系。

  五是育人功能。校园安全文化以关心和维护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护学校和个人的财产安全,创造和谐有序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为目标。广大学生在学校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协作、学会竞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都是学生走上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校园安全文化将学校的教育价值与人的生命价值和谐统一起来,对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身体健康关心和影响是长远的。

三、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结构

  1、物质层是基础。物质文化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最表层部分,如安全设备、装置、防护器件、报警系统及警力等等。它所折射出的是一所高校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作风及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形。

  2、制度层是保障。制度层是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中间层,主要是指对师生员工的安全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集中规定着学校成员在共同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行为准则。校园安全责任制度、教育制度、检查制度、评估制度等一系列管理、检测制度和操作规程,都属于制度层的范畴,涉及到教学安全、学习安全、住所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减灾安全、环境安全等各个方面。

  3、精神层是灵魂。精神层是高校安全文化的核心和根本,主要是指高校的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共同信守的安全价值理念。它体现着师生员工的安全思想、安全审美意识,包含着有关安全管理的经验和理论。因此,校园安全文化的精神层是衡量一所高校是否真正形成了自己校园安全文化的标志。如果一所学校从领导到普通师生员工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伦理道德在思想深处扎根并自觉按安全责任制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富有显著的校本特色,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学校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校园安全文化。 

四、加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安全工作正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推广安全系统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管理转变,安全管理经历了事后处理型向以危险预测、控制与评估为重点的预防安全管理转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安全工作仍没有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中单纯依靠相关职能部门采用纪录教育、技术手段的情况较多,安全管理水平与当今高校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加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体师生中形成有利于打造安全和谐校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风貌、职业行为规范、安全舆论和习惯,形成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1、加强安全基本建设,提供可靠硬件保障。一要按照高校校园安全事故防范的基本原则,加大校园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确保校园安全设施的建设符合高校校园安全防范规定;二要提高高校校园安全保卫部门装备的科技含量,提高安全保卫部门与违法犯罪分子斗争的物质条件保障水平。同时,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硬件保障还包括利用安全保卫部门的基本职能,加强校园110工作平台建设,并在高校所在地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创造优良的教育教学外围物质环境。

  2、层层抓好建章立制,构建安全文化体系。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工作理念,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的渗透和建章立制,编织严密的安全责任网络,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设立科学的安全评估和奖惩机制,从制度上确保资金投入、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硬件设施、舆论宣传的到位,约束不安全行为和防止不安全因素的发生,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调动大家重视安全的的积极性,让“安全第一”的观念深入人心,并贯彻到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中,创建安全的校园环境,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和活动的正常开展。

  3、强化学生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素质。安全教育内容广泛,从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应重点抓好以下方面:一是大力开展法律法规、校规校纪教育,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自觉运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二是大力开展安全知识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诸如起居安全、用电安全、交通安全、社交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反应以及避灾、逃生等最基本的安全文化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在此基础上,还要学习、掌握所从事各类生产和科研活动时应具备的专业安全知识,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三是要大力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化解心理危机,最大限度地预防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学生伤人和自杀事件。

  4、搭建维稳工作平台,确保校园政治稳定。高校校内各部门可以通过实行“信息员”制度,及时掌握境内外敌对、非法宗教、民族分裂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在校内的渗透破坏活动苗头,通过日常化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师生意识形态的管理。在安全稳定工作中,要注重抓早、抓小、抓苗头,制订稳定工作预案,确保节假日、“六四”敏感期等的校园政治稳定和校内大型活动安全,确保学校无群体闹事事件发生,预防学生无煽动性政治事件发生。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