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笔者针对特定区域安全生产的特点,提出了构建区域性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宏观构架。其主要思路为:根据地域、产业、经济、环境等条件的不同和各地安全生产形势、重大事故类型的特点,针对一个特定区域,尤以江苏省区域为背景,也可扩展至整个华东地区,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探讨其区域性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 研究高危行业特别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监测预警技术平台、安全生产监管的科技服务平台、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平台、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平台等四大平台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 区域性; 安全生产; 科技支撑体系; 构建; 探索
0引言
人们一般把安全理解为没有伤害、没有损失、没有威胁、没有事故,但这仅是安全的一种表征。无数的事实证明,对威胁茫然无知,没有预防和控制危险能力的安全是盲目的安全、虚假的安全,仅凭人们自我感觉的安全是虚幻的安全。安全的本质含义应该是:一是预知、预测、分析危险;二是限制、控制、消除危险。安全科学技术就是研究预知、预测、控制、消除危险的理论体系和采用的技能、手段的总和。
现代科技和规模经济的发展,使技术密集性、物质高能性和过程高参数性更加突出,使现代事故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突发性、灾难性的特点。现代社会里往往不太重要的技术缺陷往往造成灾难性的隐患,可能导致毁灭性的事故;人口密集处稍有不慎就会成为天大的悲剧。这就迫使人们去分析、研究事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如何预防,迫使人们运用安全科技去保障安全生产。
从国内总体上看,目前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但由于历史沉淀积累以及层出不穷新情况,依然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由于地域、产业、经济、环境等条件的不同,各地安全生产形势和重大事故类型也各有其特点,笔者试图以江苏省区域为背景,可扩展至整个华东地区,探讨其区域性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
1 安全生产迫切需要科技支撑
目前,由于该区域正处于经济、社会重大转型时期,涉及安全生产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有待解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安全生产支持和保障体系还未根本形成及完善。一些行业高速发展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矛盾越显突出,特别是一些高危行业存在事故隐患较多,而缺乏对隐患的科学分类、分级评估、监控和整改;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大批新建项目上马如雨后春笋,改扩建项目遍地开花,超大型、高参数、长周期、高风险生产装置、储存装置林立;由于经济成份、经营方式多元化,民营个体企业大量涌现等,导致安全生产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难度、复杂性不断加大;由于职业危害情况严重未有根本缓解,所造成的影响不少已成为社会热点和焦点;由于安全生产投入不足所导致的安全基础设施不配套或严重不足,装备落后等情况的状况好转不可能一蹴而就等等。决定了该区域安全生产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形势严峻,事故防范、处理的复杂性和技术性将大大增强,一旦发生重大事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不可估量。扭转和缓解这种严峻形势,显然是个艰巨的系统工程。但安全科技的研发、应用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安全生产事业越来越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作为解决当前和未来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的根本手段,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安全生产科技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和保障的作用越发显现。依靠科技进步、创造本质安全化作业条件和作业环境,是该区域安全生产满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必然选择。这样,该区域安全生产事业就迫切需要有系统的安全生产科学理论体系,真正有效的指导安全生产,为区域安全生产宏观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为企业安全生产微观管理提供理论基础;迫切需要针对该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危险因素种类不断增多,危害防治复杂性大大增加,而有共性、关键性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集成,提升安全防护整体水平;迫切需要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和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来提高监管监察的针对性、时效性,促进企业安全技术升级等。但与之相对应的是,目前该区域安全科技的现状却与要求有较大差距。尽管多年来该区域安全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推动了安全生产事业发展,但是,整体上说该区域安全生产科技是严重滞后于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生产科技整体水平不高,安全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转化、应用均不能满足安全生产事业发展所需,理论研究滞后于生产实践,安全科技人才力量不强,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基础薄弱。
综上所述,一方面是对安全生产科技迫切需要有大的发展和提高,另一方面是安全生产科技相对还比较落后。这样就决定了该区域安全生产科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同时安全生产科技也迎来了良好的机遇。
2 科技兴安对特定区域的特殊意义
安全科技面临的形势在全国也大致类似。作为该区域安全生产科技还必须看到,该区域与全国相比有一个显著特点:该区域在“十一五”期间,处于人均GDP值3000~5000美元的经济发展期。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有关研究表明,农业社会和工业化初期,生产伤亡事故较少,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事故呈快速增长趋势,进入工业化后期,事故开始大幅度下降。发达国家安全生产大致都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一般来说,人均GDP1000~3000美元期间,事故上升期,3000~5000美元是高发期,5000~8000美元是稳定期,10000以上是下降期。为什么会一般在人均GDP1000~5000美元期间会是上升和高发期呢?因为在这个时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品量迅速增加,交通运输、生产规模急剧扩大,企业增产超产冲动强烈,(大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科技水平、生产力水平较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一般来讲,人均GDP3000~5000美元是事故高发期,这个“一般”,应当把此理解为这是一个现象,不能称之为是规律,若为规律只能事故高发别无他法,但现象就存在可以避免的可能。(8)
总体上说,该区域安全科技的任务是基本解决对安全科技的更高要求与当前安全科技整体水平落后的矛盾,使安全科技基本上适应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保障该区域在易产生安全生产事故高发的社会经济发展时期安全生产形势平稳的一个关键支撑力量。
该区域在“十一五”正处于人均GDP3000~5000美元这一发达国家所经历过的事故高发期,对此必须给予高度关注,但决不能把此作为一个规律,要避免出现这一现象,这是完全有可能的(5)。江苏省近几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十五”期间,江苏正处于人均GDP1000~3000美元时期,按照发达国家历程现象,这正是事故上升时期,但江苏的实践事实,却并没有出现事故随人均GDP的增加而上升,却是连续几年保持了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的逐年降低。这个成绩的取得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凝聚着全省从事安全生产事业所有人员的心血和智慧,特别是安全生产工作者在政策支持、保障不足,历史形成的安全生产基础全面薄弱的情况下,是以赤胆忠心、赤手空拳、赤膊上阵这种信念和勇气,艰苦卓绝工作实践中取得的,其业绩和精神可泣可敬。
但必须看到,打破“高发期”现象比破除“上升期”现象面临的挑战更严峻,仅仅依靠经验和决心是不够的,它更需要安全科技的支持。比如可以通过安全生产理论体系的研究,特别是安全生产社会学、安全生产经济及管理的研究,揭示安全生产在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中的地位和对经济建设的保障、促进功能,揭示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安全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基本规律等,能够促进各级政府、各企业真正能坚持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建设同步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切实转到“预防为主”的轨道,从而使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完善、健全,大幅度增加安全生产的投入,促进以安全生产为主要导向之一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等。比如可以通过对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安全生产指标考核体系、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体系、全省监管特别是乡镇安全生产监管模式研究等,通过建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等,提高全省安全生产监管的科学性、技术性、有效性、针对性。
3 研究与建设安全生产科技支撑系统,发挥安全科技支撑作用。
笔者所讨论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系统的研究与建设,主要是由高危行业特别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监测预警技术平台、安全生产监管技术服务平台、重大危险源监控平台、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平台四大方面的研究与建设所组成。
3.1 高危行业特别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监测预警科技平台
高危行业特别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监测预警在该区域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以江苏省为例,该区域内化工企业位居全国之首,约占全国1/5左右,危险化学品存贮、运输、生产、使用均居全国前列,而且50%左右分布在沿江、沿湖、沿河、沿海的水域。从南京顺长江而下至海边,沿岸有国家级化学产业园4家,省级化学工业园6家,市级化学工业园30家。这些化学产业园集中了大量化工及相关企业。该区域的这种情况,决定了化工安全是该区域安全生产重中之重,全省临水区域的化工安全更关系数千万人的饮水等基本生存的安全。化工、危险化学品一旦发生事故,其爆炸、侵蚀、污染的特性,其生产的潜在危险性、事故发生后的连续性、扩张性、灾难性、引发社会的恐慌性,比之其他行业来讲,更是有过之。(1)对该区域安全生产来讲,无疑是悬在头顶的一把重量级利剑。因此建立高危行业特别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监测预警技术平台已经势在必行,其主要内容为:危险化学品登记、危险化学品监控技术服务,危险化学品管理技术基础系统(6)、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烟花爆竹、民爆器材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并统筹兼顾煤矿、非煤矿山安全管理所需的监测预警系统等。
3.2 安全生产监管技术服务平台
安全生产监管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在监管中不断强化法治安全意识、全面推进区域内安全生产法制化进程;建立健全监管组织机构、加强综合监管的同时,认真做好以科学技术为安全生产行政监管提供服务的基础性工作。
安全生产监管技术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建设,其功能主要是以科技为引导,从科技上支持各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创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方式与手段(3)。该技术服务平台研究与建设的主要内容为:职业危害检测检验、职业健康管理体系技术促进、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技术服务、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促进、中小企业安全管理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安全科技成果展示、推广及交流、安全科技智力支持、安全中介机构的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等。
3.3 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平台
控制重大危险源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重点,事故发生应由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等3个要素构成,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控制重大危险源的目的,不仅仅是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而且是要做到一旦发生事故,能够将事故限制到最低程度或能够控制到人们可接受的程度。重大危险源总是涉及到易燃、易爆、有毒的危害物质,由于工业生产的复杂性,特别是化工生产的复杂性,决定了有效控制重大危险源需要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
该区域是陆路、水路交通便捷的经济发达地区,在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上可分为固定重大危险源、移动重大危险源两大块,移动重大危险源监控又包括陆路重大危险源和水路重大危险源两方面。(4)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系统是一个制度化的管理控制系统,包含了申报、登记、建档、评价、分级、监测、控制等功能,可以实现对区域内所有重大危险源的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分级监管和控制,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并对突发事件辅助决策与指挥。该技术平台研究与建设内容包括:重大危险源监管的技术控制及地理信息系统(7);重大危险源监管数据库管理系统;道路及水运重大移动危险源GPS跟踪管理系统(9);工业危险源及隐患评估系统;重大事故隐患技术整改服务系统等。
3.4 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平台
安全生产涉及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的应急,还有面对城市公共设施的重大事故危机的可能。必须依靠系统安全工程的科学运行机制和有效的监督管理方法,通过各种方式确定最佳科学应对方案。通过整合社会应急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形式救援合力,特别是建立统一协调的组织指挥机制,跨区域跨专业调集多种救援队伍,实现协同作战,提高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水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有效整合和利用消防、环保、交通、海事等专业技术力量进行支撑,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形成分层次、覆盖本区域各领域的应急救援物资保障系统。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平台研究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科学编制;公共安全危机资料数据库系统;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数据库系统;应急救援专业技术力量的统筹系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培训演练系统;应急救援物资保障系统;安全生产事故技术鉴定方法;应急救援地理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等。
安全生产科技还可以通过其他很多方面,如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整合安全生产决策智力资源等来促进安全生产基础的提高,推动“安全生产五要素”落实到位,也能使该区域安全生产事业能从赤手空拳变成资源荟萃,从赤膊上阵变成长缨在手以缚苍龙。
4 结论
安全科技应步入一个投入多→安全科技水平高、实效大→意识认识到位→多投入→安全科技大发展的一个良性循环,否则投入少→水平不高、实效不强→意识认识进一步弱化→减少投入→水平下降的恶性循环就难以突破。应进一步整合安全生产科技资源,形成提升安全科技支撑作用整体效能,推动安全科技产业化,建立安全科技激励机制,做好安全生产科技的推广应用和示范,加强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根据各地安全生产形势和重大事故类型各有其特点,笔者以江苏省区域为背景,可扩展至整个华东地区,探讨其区域性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是必要和及时的,也是可行和可能尽快实现的。
该区域安全生产科技须按照“科技兴安”,就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施安全生产重大科技攻关,发挥安全生产科技对安全生产的支持和引领作用,来发展安全生产科技。该区域安全生产科技必须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即从各方面加大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力度,在有所为上选择该区域安全生产重中之重的领域有所突破、全方位支撑安全生产,有所超前、引领安全生产,确立并完成该区域安全生产科技所面临的重大任务。
参考文献
1 崔克清等.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与管理[M].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2
2 吴宗之,刘茂.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及预案导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4
3虞汉华,虞谦. 大型城市重大危险源监管与应急救援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9):96~99
4 周家铭,姚峰. 可移动危险源事故应急救援的响应与启动初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5) 4~10
5 向衍荪,汪国华. 关于2020中国安全科学技术发展问题的讨论[A]. 2004年中日产业安全研讨会论文集[C]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2004:1~5
6 蒋军成,虞汉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与技术[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9
7吴宗之,魏利军,于立见等.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11):39~43
8 于海湧,谢骏,金智新.事故发生的三种模式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1):67~70
9 王艳华,佟淑娇,陈宝智.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系统危险性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