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为失误己成为引发事故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企业安全管理中人为失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规章制度、安全培训、危险源、风险预控
企业生产安全是天、是效益、是生命,这无一不说明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企业事故目前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控制,通过对众多事故的剖析,究其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都有一个共性:每个特定的事件或事故,都是由人、事、物和环境基本因素构成的。人是一切工作中的最活跃因素,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上的缺陷都是酿成事故的主要原因,而环境的创造者,安全制度的制定者,设备的管理者,设备的操作者都是人。不难看出,诸基本因素中人是主导因素,起主导作用,故人为失误的控制是预防事故,保证安全的关键。
人为失误所形成的风险为动态风险,所以,在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时,不但要考虑其静态的理论和机理,更应该考虑其动态的发展和变化,不但要考虑人自身的因素,更应该考虑人-机-环境所形成的有机系统,通过对整体系统的干预和管理达到控制人为失误的目的。下面我从机电安装工程公司生产实际,
综合防止人为失误的各项技术理论,从控制企业生产中的动态风险出发,浅谈一下我公司人为失误的管理和控制方法:
一、完善企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和谐、有序、高效的企业安全组织
建立和完善企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优化企业安全组织风气,将企业安全生产组织建立成为和谐、有序、高效的组织机构,有效地约束和控制工人的操作行为和干部的管理行为,防止发生人为失误。
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约束人的行,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但是,我们不能以为把安全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就万事大吉了。再完善的安全制度,不去认真贯彻、认真落实,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形同虚设。一个企业要健康发展,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落实,这是安全之大忌,安全之大敌。对于明摆着的安全问题,我们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改,而是我行我素、违章操作,那么安全生产就无法保证。所以,在我看来,要真正解决安全问题,就必须坚持标本兼冶,认真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杜绝形式化。而要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就必须让制度“入脑入心”,唯有如此,安全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大安全教育力度,让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印”在职工心里,督促职工主动把制度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始终用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思想上形成“烙印”职工才能真正按规章制度办事。要落实安全管理制度,领导干部责任重如山。安全管理干部只有真抓严管、敢抓敢管、以身作则,才能起来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有严格规范的制度,并真正将制度内化为干部职工的行为规范和标准,这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只有如此,我们的安全制度才能摆脱形式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强安全培训,倡导企业安全文化和职工行为规范,形成“我要学习、确保安全”的良好风气
采取科学、有效的安全培训方式,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水平,大力倡导企业安全文化和职工行为规范,将群体规范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协调起来,在干部职工中形成“我要学习、确保安全”的良好风气,充分发挥文化和规范对干部职工的约束及激励作用。
职工培训是关系到安全生产和企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建设和谐企业,落实人本管理举措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无论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安全培训,我们最终目的是使职工安全意识有所提高,技术水平有所进步,消除职工懒惰的学习心里,转变成“我要学习,确保安全”的主观思维。创造安全知识人人懂,安全环境人人要的企业文化。总而言之,企业离不开安全培训,安全培训为企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三、建立运行良好的安全激励机制,形成健康向上的安全动力
从近年来我公司发生的事故来看,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至少有80%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因此,采取适当的安全管理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使其行为符合企业安全生产的目标,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研究人员的安全激励方法,根据员工需求的变化建立与这相适应的激励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安全激励是运用科学的原理方法,以预防事故灾害、保障系统运行在可接受的安全水平为目的,对系统中的人予以合理的激励,从而引导并控制其行为符合安全目标,不仅保证个人的安全、还要保证企业、环境乃至社会的安全,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安全激励能够产生动力,激发员工的安全行为和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也能够产生约束力,规范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但是,安全激励模式的建立需要以安全生产制度的保障、领导的支持以及及时有效的安全绩效考核为条件,并需要遵循必须的原则。针对员工各个阶段不同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并在各个阶段采取经济激励规范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从而建立我公司人员安全激励模式,能够在满足员工需要的同时,调动员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安全。
四、辨识危险源要恰当、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恰当地描述危险源是危险源辨识的关键,也是正确评价其风险程度的前提。描述危险源时应说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即人、物、环境、管理几方面的缺陷,应注意把危险源和其引起的结果(即事故)区别开来。例如:“钢丝绳长期磨损而未及时检查、更换”是危险源,而“断裂”是其引起的结果,不能写到描述中;注意将危险源与生产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区别开来。如“乳化液泵噪声大”是一种必然现象,不能将其作为一种危险源,正确的描述应当是“未对乳化液泵采取降噪措施,使噪声超标”或“在乳化液泵附近作业未采取听力保护措施”。危险源描述要具体,只有具体,才能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即判断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不应出现诸如“无证上岗”、“操作错误”、“管理不善”、“施工方案不正确”、“劳动防护用品穿戴不齐”等笼统的词汇,应具体地描述事故发生的原因,随之引出明确的控制措施。
辨识危险时应以全新的眼光和怀疑的态度对待危险源,因为过于接近危险源的人员可能会危险源视而不见,或者心存侥幸,认为尚无人员受到伤害而视其微不足道。更重要的一点是危险源辨识应具有主动性、前瞻性,而不是等到已经出现事故才进行辨识。另外,辨识危险时不能只考虑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危险源,而忽略了引起职业病的危险源。引起职业病的根源性危险源主要有毒物、粉尘、噪声、振动、高温、低温和电离辐射等,对人的健康和安全影响很大,辨识过程中要给予高度重视,不得遗漏。
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应及时辨识或更新危险源。当新的法律法规要求出现、企业自身业务发展、工艺更新、原材料替代、相关方要求、内外审中发现未被识别的危险源及发生事故时,要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和更新(或补充)。对于新制定的风险控制方案有时也会带来新的危险源,实施前也应进行辨识。
五、加强信息反馈,动态调整安全管理策略
通过有效的监督和科学的辨识手段,及早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收集企业内部事故信息并做分析,统计工作,建立快捷、准确的信息反馈网络,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降低行为风险,杜绝和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同时在信息网络的支持下,根据行为风险的变化情况,动态调整管理控制策略,提高人为失误的控制效率。
六、建立提示,预警和警示机制,约束和督促干部职工的安全行为
根据统计信息,及时评价和反馈各类工作人员的安全工作行为,特别是违章作业、违章指挥、事故隐患整改率等情况,对各类工作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的安全行为进行预警提示,要求他们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及时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如果发现工作人员存在严重不安全行为,则对其进行警示并按上表采取控制对策。
七、实施危险源闭环管理,实现风险预控
危险源闭环管理就是对危险实施辨识、监测、控制、反馈的闭合管理程序,任何一个危险源都必须重复这一过程,形成首尾相接、闭合循环的安全管理流程。危险源闭环管理采用戴明的PDCA管理模式,其强调持续改进,每经过一轮循环,安全管理就迈向一个新台阶。通过对危险源实施闭环跟踪控制管理,能够提高对危险源的安全监管能力,有效实施风险预控,做到有检查、有落实、有考核、有结果、有反馈,不留安全“死角”。
总之,安全事故的发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因而分析人为因素引起的安全生产,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避免和控制,对于我公司安全管理十分重要,也能减少伤亡和事故发生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