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供用水现状
根据厦门市2004 年水资源公报, 厦门市2003年全市供水总量为6.08 亿m3 ( 不含海水供应量) ,地表水供水量为5.13 亿m3, 地下水源供水量为0.87 亿m3。当地水资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67.6%, 跨流域引水量为1.97 亿m3, 占供水总量的32.4%。整体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为适中, 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30.4%, 其中, 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36.3%, 地下水资源开采率为42.6%。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偏高, 超出警戒线, 需引起注意。2004 年全市用水中农业、生活与工业用水总量分别占总用水量的44.9%、25.6%与29.7%。
3、供用水效率
人均综合用水定额、万元GDP 用水量与农田灌溉定额等指标既综合反映一个城市的用水水平、节水水平、水资源管理水平, 也与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有密切的联系, 其数值体现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程度。总体上看, 厦门市各项指标与福建省及沿海其它城市相比, 处于相对领先水平( 如下图) , 尤其是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与万元GDP 耗水量两项用水效率指标, 远低于上海、福州、漳州、三明、莆田、大连、宁波、青岛及深圳水平。
4、水资源供需分析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对厦门市水资源供需平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研究中预测了全市及各行政区的用水需求。在农田灌溉用水保证率达95%的情况下, 到2010 年, 全市总需水量为8.9941 亿m3,按现状供水条件, 即厦门市北溪引水流量14m3/ s, 石兜与汀溪水库按现在调度方式运行, 全市各分区其它蓄、引、提小型水利工程的供水量为2.1 亿m3, 污水处理回用与海水回用量4450 万m3, 同安与厦门本岛子系统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 供需平衡缺口较大, 尤其在干旱年份。2020 年, 全市总需水量11.32 亿m3, 如北溪引水维持在14 m3/ s 的规模, 石兜水库以蓄补引, 其它小型水利工程供水量保持在2.1 亿m3, 即使全市污水处理回用量和海水利用量增大到0.76 亿m3, 则供需平衡缺口也会比较大, 缺水会比较严重。
保障厦门水资源和饮用水安全的对策措施
1、保证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根据以上对厦门水资源数量评价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虽然厦门市人均综合用水定额、万元GDP 用水量与农田灌溉定额等指标, 与福建省及沿海其它城市相比, 处于相对领先水平, 但厦门属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 水资源仍是厦门市发展的主要资源瓶颈。
要保障厦门供水安全, 首先需要从水资源数量上予以保证。据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对厦门市水资源供需进行的研究: 2010 年, 在北溪引水流量达14 m3/ s情况下, 石兜水库以蓄补引, 同时修建莲花水库, 则全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如北溪引水14 m3/ s, 石兜水库以蓄补引, 北溪引水流量在非枯水期按实际需水增大, 全市水资源可达供需平衡。2020 年, 如北溪流量增加到20 m3/ s, 在石兜水库“以蓄补引”运用方式情况下, 建设枋洋枢纽工程, 供需才能保持平衡。因此, 近期, 在不改变厦门和漳州分水协议的情况下, 充分利用北溪引水工程的引水能力, 北溪引水流量在非枯水期按实际需水要求增大, 石兜坂头水库的调度运用方式改变为“以蓄补引”方式, 在此基础上考虑北溪供水系统向同安、翔安联网供水, 供水规模为25~30 万m3/ d。在此期间, 应筹备建设龙津溪枋洋枢纽一期工程并使之在2010 年前后投入运营。中远期, 在以上基础上, 加强厦门子系统与同安子系统的联网供水能力, 使供水规模增加到40~50 万m3/ d, 2015 年前后积极筹建枋洋二期工程, 同时根据水资源供需情况考虑莲花水库建设问题。在各规划期, 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节约用水, 增加海水利用、雨水利用与污水回用量, 减少对外来水源的依赖, 降低水资源供应风险。
2、保证水资源, 特别是饮用水源的水质
从目前厦门水资源的水质状况看, 情况不容乐观, 全市河流水系大部分达不到功能区的要求, 饮用水源目前虽然基本可以达到饮用水水质要求, 但仍有部分指标超标。因此,厦门水资源水质安全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保障。
( 1) 继续开展流域综合整治, 改善河流水质
为有效治理东、西溪水环境污染问题, 市政府于2005 年初开展了东西溪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 提出用三年的时间, 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通过一年来各部门开展对工业、畜禽养殖、城镇生活污水等污染源整治以及河道清淤和护岸整治等方面工作, 综合治理取得较好成效: 工业废水基本实现达标或零排放; 沿溪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全部拆除和关闭, 其他畜禽养殖场实现了生态零排放; 城区部分生活污水已纳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两岸景观逐步改善, 东西溪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目前,除总磷、总氨和粪大肠杆菌超标外, 其余指标基本上达到GB3838- 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III 类水质标准要求。下一步需要加大对沿溪企业的综合执法力度, 增强群众参与、主动配合意识, 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并形成一种长效的流域管理机制。同时, 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可进一步向其它流域推进, 全面保护河流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生态安全。
( 2) 进一步推动九龙江流域污染综合整治
随着九龙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进入九龙江的生活、工业、农业等污染日益增多, 九龙江水质急剧恶化。这一状况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1999年, 省政府提出了开展九龙江流域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整治, 厦门、漳州、龙岩等市开展了整治行动,经过三、四年的努力, 整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沿江各断面的水质均有较大的好转。但从2003 年开始,水质出现下滑的趋势, 其主要原因是沿岸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及沿岸人口增长, 使进入九龙江的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迅速增加, 水质中的氮、磷超标严重, 厦门北溪引水水质受到影响。为保证北溪引水水质, 厦门市需加强九龙江流域三地市的交流与协调, 在厦、泉、漳三市联盟和与龙岩的“山海协作”的基础上, 通过污染整治资金补助等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推动九龙江流域各地市积极开展九龙江污染综合整治, 及时完成省里制定的年度整治任务。本市也应继续完善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污总量, 积极推进海域环境综合整治, 推动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 并将厦门生态养殖、发酵养殖等经验向九龙江上游区域推广, 减少流域的养殖污染排放。
( 3) 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保证饮用水源安全
通过划定北溪引水、石兜坂头水库、汀溪水库和上李水库水源保护区, 保护厦门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水质、水量及集水区内植被和自然环境。目前, 厦门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已经省政府批复。与此同时, 厦门市在2005 年完成了北溪引水改造工程和石兜坂头水库、汀溪水库水源保护区的综合整治工作; 对汀溪水库辖区内的畜禽散养农户,大力推广家庭户用型沼气池和发酵式养殖; 开展了湖边水库综合整治, 完成自来水改造工程、安湖支渠补水调水一期工程、水库蔡塘段的截流工程, 并投入资金在周边村庄铺设污水管道。加大对可能影响水库水源安全的工业污染源监管和查处力度。
在保障现有饮用水源安全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第二水源的调查工作。厦门市有关部门已着手此项工作, 前往漳州市长泰县调研第二水源生态环境,与长泰县就进一步加强合作进行了探讨, 为共同做好第二水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注1 : 生活用水与综合用水定额单位为L/d, 农田灌溉定额单位为m3/ 亩, 万元GDP 与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为m3/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