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3)
1重大危险源评价
重大危险源识别出以后,企业安全主管部门应列出重大危险源的清单,必要时上报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然后逐个进行危害和风险分析。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性和潜在危害性分析应包括:a)单元内有哪些有毒、活性、爆炸或易燃物质,数量多少;b)哪些故障或错误可产生非常情况并导致重大事故;c)重大事故对从业人员生活、工作的影响;d)预防事故的措施是什么;e)如何减少事故的影响等。在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以上危害和风险分析时,应由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操作人员等各方面人员共同参与,使危害分析尽量全面,风险评估及时准确,防范措施有效。
2重大危险源控制
重大危险源根据评价情况实行分级控制,单元内物质危险越大、数量越多,其重大危险源的级别越大,越应加强控制。一般将重大危险源分为一、二、三、四级重大危险源,相应四个级别重大危险源的控制程度分为A、B、C三级。
重大危险源最终是由人来管理和设备控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制定一套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类人员的职责。
首先要提高操作重大危险源人员素质,加强对重大危险源操作人员的培训,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熟悉其设施的工艺流程,了解过程中的危害及预防措施,磆还要学习同类设施的操作经验、应急情况下的处理方法及发生事故的处理程序。
其次是对重大危险源设备的维护和监测。重大危险源的设备、设施如反应器在、贮罐、泵、风机及仪表控制系统应实行特级维护,建立设备维护档案,设备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应立即予以修复或更换,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同时重大危险源还应有适当的安全控制系统,监测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流速及化学品的混合比率等变化。当过程出现非正常条件时,监测控制设备能采取自动措施,如自动停机、报警、自动灭火等避免或减少危害,确保安全运转。
第三是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利用数据采集、计算机通信等高新技术,结合自动检测与传感技术,对一、二级重大危险源建立监控预警系统,对危险源对象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监视可能使危险源对象的安全状态向事故临界状态转化的各种参数的变化趋势。预警信息或应急控制指令,可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3应急救援预案
重大危险源紧急情况下的事故处理应制定一个现场应急救援预案,抑制突发事件,使其可能引起的危害不再扩大,减少紧急事件对人、财产和环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并尽可能地排除。应急预案应包括:a)事故危险的性质和规模及紧急状态可能发生的关系;b)制定与其它机构联系的计划,其中包括与紧急救援服务机构的联系;c)在设备、设施内外的报警和信息传递程序;d)确定事故总指挥、相关管理部门和现场重大危险源管理单位的职责和权限等;e)应急指挥中心的地点和组织;f)在紧急状态下现场的警戒和人员的撤离步骤。应急预案完成后,应报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部门备案,经市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方能实施。企业应组织相关管理部门和重大危险源所在单位人员定期进行演练,每次演练后,应该对应急计划进行全面的检查,并找出不足和缺点,进行修改完善。同时作为应急计划信息传递的一部分,企业管理部门应为居住或工作在重大危险源附近的人们提供信息,在事故发生后尽快给他们发出有关可能产生危险的警告。
结束语(4)
随着我国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贮存和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和设备的日益老化,超期服役、超负荷运行的大量存在,使得导致重大事故的潜在危险也增大。虽然我国在重大危险源的生产、贮存和使用中建立了一些法规和标准,但在具体实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操作中也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一些个体私有企业,为了利益忽视安全,减少安全措施的投资,形成了我国当前危险化学品企业生产、贮存中众多的事故隐患。随着国家不断加强对危险化学品企业的治理,企业领导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标准制度的不断完善,必将规范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最终将控制重大危害的发生,确保从业人员的健康和国家财产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