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学习目的:能够进行总体布局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分析,掌握区域内建设项目的安全条件论证要求以及工作程序。
一、知识要求:
1、自然灾害知识(4)
地震、海啸灾害
气象灾害、地质灾害
2、企业总体布局基本知识
1) 总体布局定义
2) 总体布局原则(10)
(1) 符合当地城镇规划,区域规划、工业区规划等要求,有条件时,必须与城镇和邻近工业 企业在征税、交通运输、动力公用、修理、综合利用及生活设施等方面协作;
(2) 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保护附近城市(镇)和居民的环境质量有利于人身和生产安全;
(3) 节约土地,不占或少占良田,有条件时应开拓新的土地资源,减少拆迁;
(4) 满足生产安全,有利于物料的运输和节约能源;
(5) 因地制宜,充分适应气象、地质、地形、工程水文等自然条件;
(6) 统一布置生产区域内外的输送系统(公路、铁路、水路),应有合理的铁路、公路、水运系统;
(7) 近期和远期相结合,应考虑到企业远景发展的可能性;
(8) 厂外管线宜沿道路铺设,高压架空输电线路的布置可与绿化带的规划 相结合;
(9) 宜保留绿化地,合理布置防护林和新绿地;
(10) 建设项目和生产经营单位位于军事禁区、机场、国家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附近时,要使其符合国家规范和设计的要求,尽量避开以上区域。
二、能力要求
1、区域内危险有害因素对区域周边的影响分析
1) 类比工程的资料收集和调研
2) 区域内建设项目和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3) 区域周边生产经营单位的活动和周边居民24小时日常生活情况调查
4) 根据定性定量计算的结果分析固有危险的严重度(4条)
(1) 具有爆炸性的化学品的质量及相当于梯恩梯(TNT)的摩尔量;
(2) 具有可燃性的化学品的质量及燃烧后放出的热量;
(3) 具有毒性的化学品的浓度及质量;
(4) 具有腐蚀性的化学品的浓度及质量。
(5) 放射性物质的品种和数量
2、风险程序分析
1) 主要内容
(1) 出现具有爆炸性、可燃性、毒性、腐蚀性的化学品泄漏的可能性;
(2) 出现具有爆炸性、可燃性的化学品泄漏后具备造成爆炸、火灾事故的条件和需要的时间;
(3) 出现具有毒性的化学品泄漏后扩散速率及达到人的接触最高限值的时间;
(4) 出现爆炸、火灾、中毒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范围。判断和整理在此范围的危险有害因素可能 会对周边24小时内生产经营活动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调查和分析建设项目中危险化学品构成的重大危险源与周边场所、区域的距离
(8类区域或法律保护区)
3) 分析区域周边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居民对区域内建设项目和生产经营单位的影响
4) 建设项目和生产经营单位所在地自然条件的影响分析
(5) 选址分析(11种情况不能选为厂址)
(6) 居民区用地选择
(7) 功能规划
(8) 装置布局合理性(装置布置、单个装置设施布局、仓储及货物堆放)
5) 自然条件影响分析
(9) 地形和风向影响
(10) 地质影响(软弱层、断层、滑坡带、湿陷土、地耐力不足等)
(11) 环境及周边情况影响(雨雾、雷电、台风、风沙、高温、低温、冰雪)
(12) 建设项目与周边依托的影响(依托条件变化的影响)
(13) 公用工程影响(水、电、气、风)
交通运输影响(运输安全,交通要便捷、道路要通畅良好、运输量要适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