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贯彻沧州中铁装备制造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称公司)2013年度安全管理方针及工作计划(政字【2012】02号)。完成炼铁厂安全管理目标,消除伤亡事故,控制重伤事故,减少轻伤事故,为炼铁厂安全、稳定生产保驾护航。为确保2013年炼铁厂安全生产工作能有效开展,特制定2013年度炼铁厂安全生产计划及控制目标。
一、安全工作指导思想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的方针。以落实安全责任为重点,采取压力分解的工作思路,使炼铁厂所有员工、干部都承担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员工的培训力度,把宣贯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制性文件、国家、行业相关标准作为2013年培训的重点。把标准化作业程序的深入开展作为2013年度安全生产的中心任务。把员工自我安全意识培养作为2013年度安全培训的最终目标。增加现场检查监管力度和密度,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为员工创造安全、和谐、向上的工作环境。
二、安全生产工作目标
强化领导责任、健全管理体制、突出工作重点、严肃责任追究。努力实现五、四、三目标,及五无、四严、三提高。五无:“无死亡群伤事故;无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无重大煤气泄漏事故;无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四严:“严肃违规违制检查考核;严格控制较大环境污染;严格执行作业程序标准化制度;严格控制职业危害的发生”。三提高:即:“提高全员的自我保护观念;提高作业程序的标准化养成;提高炼铁厂整体安全管控水平”。
万人重伤率:小于2.5‰
千人负伤率:小于3.0‰
三:安全生产目标分解
(1)生产科、设备科、安全科、办公室、动力车间、电仪车间、铸铁除尘车间、铁运车间、电尘车间、喷煤车间、竖炉车间年轻伤率为0;
(2)1#烧结车间、2#烧结车间、3#烧结车间、年轻伤低于2人;
(3)1#高炉车间、2#高炉车间、3#高炉车间、4#高炉车间年轻伤低于3人;
(4)原料车间、供料车间、维修一车间、维修二车间年轻伤低于3人;
四:具体工作安排
(一)、增加安全教育培训密度,提升员工的安全技术及安全观念。
1)规范新员工“三级“教育,丰富教育内容,注重教育结果。
新员工的厂级培训的效果关系到新员工分配后的安全技能的掌握情况。教育质量的好坏关键看讲师的水平,2013年炼铁厂严抓讲师的讲课质量和讲课效果。把新员工安全技能的掌握情况作为讲师的考评依据。坚决杜绝教育不细致、讲解不深入、考试走过场现象。从体制上规范“三级”安全教育的过程,从本质上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
2)加强班组长标准化作业程序的培训。
班组长作为班组安全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从自身的作业习惯上教育员工,使员工能够看到感受到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安全科制定月班组长培训计划由车间组织实施,安全科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每个季度由安全科分批组织炼铁厂所有班组长进行培训,并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进行考试,对考试不及格的个人通报批评,并视情况调离班组长岗位。
3)加强全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升自我安全观念
要求车间每月制定培训计划上报安全科备案,培训可以由车间组织也可由班组组织。全年培训计划内容必须包括(岗位操作规程、安全规程、设备使用维护规程、岗位应知应会、安全生产责任制、相关法律法规、国家行业标准规范、事故案例等内容),并要求对培训内容进行考试,考试可采取闭卷或开卷考试的方法。通过培训最终达到提升员工自我安全观念的目的。
4)利用好“周一安全活动”“班前班后会”载体,使安全宣讲植入到员工的内心。
把周一安全活动、班前班后会,作为安全宣讲的有效载体,使员工真正理解我要安全的重要性。使员工真正明白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的本质的区别,从而提升炼铁厂的安全生产氛围,使安全生产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播,使安全生产作为一种需要来迎合。
5)结合公司做好特种作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取证。
把特种作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作为企业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条件,做好焊工、(高、低压)电工、起重机械、煤气作业、厂内机动车、安全管理人员等取证、复审工作,炼铁厂安全科根据公司整体安排积极给予配合。指派专人进行组织,确保炼铁厂所有特种作业人员都持证上岗,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最终达到100%。
6)结合“安全月活动”努力营造安全氛围。
充分利用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契机,悬挂安全标语。组织安全演讲比赛,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配合公司组织安全技能比武,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提高全员学习安全技能的积极性。
7)加强外委、外包、施工、保产单位安全管理
加强外委、外包、施工、保产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技术交底,所有施工人员经安全培训考试合格签订安全协议。
(二):把隐患排查治理做为全年安全生产的中心任务,把隐患整改的质量作为工作重点。
1)隐患自查。炼铁厂每周组织一次炼铁厂内现场安全隐患自查自纠活动,由各车间兼职安全员组成检查小组,分组检查。以现场安全隐患排查为基础完善现场安全管理,将现场安全事故隐患减少到最低;健全安全隐患排查制度,以日常检查为基础,开展隐患检查整治活动,并积极动员职工发现隐患、整改隐患,对反复出现的事故隐患提出考核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