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一直以为地球上的水和空气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不担心把千万吨废气送到天空去,又把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倒进江河湖海。大家都认为世界这么大,这一点点废物算什么?我们错了,其实地球虽大(半径6371千米),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千米到-11千米的范围内生活,而占了95%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间约3千米的范围内,人们竟肆意地从三方面来污染这有限的生活环境。
陆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很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胶、玻璃等人类的第一号敌人。
海洋污染:主要是从油船与油井漏出来的原油,农田用的杀虫剂和化肥,工厂排出的污水,矿场流出的酸性溶液;它们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结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鸟类和人类也可能因吃了这些生物而中毒。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更需要保护它.
空气污染:这是最为直接与严重的了,主要来自工厂、汽车、发电厂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触了这些污浊空气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视觉器官的疾病。我们若仍然漠视专家的警告,将来一定会落到无半寸净土可住的地步。浓浓的烟雾,正在肆意破坏我们的家园啊!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或超过了有害程度,导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
环境问题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保护环境是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家利益。环境问题解决得好坏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国际形象、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基础,使所有人都能获得清洁的大气、卫生的饮水和安全的食品,是政府的基本责任与义务。
经我们在学校附近调查得:
1、 学校的公共厕所里发出难闻的气味,让人恶心。
2、 课桌里到处是垃圾,几天的堆积导致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3、 工厂排放的废水又黑又臭,还浮着一些秽物。
4、 工厂排出的废气很刺鼻,会散发到各个角落。
5、 到处都是私家车,导致温度上升。
6、 化肥厂排出的气体中含有粉尘、铅、煤灰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7、 公园里、操场上的草坪上场常有游人丢弃的垃圾、既不卫生又影响市容。
8、 食堂里到处都是同学们吃剩的饭菜。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是废水、废气、粪便、腐烂的东西、塑料袋、木块、垃圾等等。
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体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使空气变得浑浊,对人体的肺部有很大的危害;s生活垃圾处理不好会滋生细菌,严重影响人的健康;污水会影响生活水,直接侵害人体。
二、环境保护
保护环境是中国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利益和基本目标之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依然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政府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同时扮演着保护环境与破坏环境的双重角色,负有不可推卸的环境责任。环境保护是政府必须发挥中心作用的重要领域。毫无疑问,导致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两大重要原因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这两方面原因都同发展和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环境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也是国家长期坚持做的一项民生工程。同样意味着城市将成为环境治理的主要推动者,也将是城市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建设和项目技术的最大买家群体。
对于这些忧虑,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解决。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保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1、 不随地乱扔垃圾;
2、 不带早餐进教室吃或者吃完把垃圾带出教室;
3、 尽量少用一次性筷子;
4、 废弃电池和塑料袋要处理好;
5、 尽量少用塑料袋;
6、 洗衣服的时候不让水一直流着,洗衣服的水用来刷厕所,一水多用;
7、 出门随手关灯、关水,随时关上水龙头,别让水白流 ;
8、 出门把电脑关机了,节约用电;
9、食堂里吃饭的时候,能吃多少就买多少;
10、 多种树,不践踏草坪等等。
市民环境意识强不强,也是垃圾处理成败的关键之一。学校附近总是有大大小小的垃圾堆,为了环境保护,在垃圾处理方面,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不到处扔垃圾,把垃圾分别扔进垃圾箱了;
2、 把有用的垃圾回收在利用,没有的垃圾进行焚烧或者填埋;
3、 不要浪费一张纸、一点水、一分钱;
4、 看见同学破坏环境时要及时提醒和制止;
我们应该爱护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大自然交朋友。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家园会变得越来越美好,让我们以争创文明卫生城市,为了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而行动起来吧。
参考文献:
[1]高玉娟,张儒.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调查问卷剖析[J]. 商业经济,2009,08:89-91
[2]驻京记者 沈尚. 能耗及环境污染指标均呈下降趋势[N]. 中国水运报,2009-02-25001.
[3]卓光俊. 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2.
[4]. 北大荒农业开发与环境保护调查[J]. 生态农业研究,1995,0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