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护坡砌筑
2.6.1 砌筑护坡前,坝坡应按设计断面进行削坡。
2.6.2 采用石料护坡时,石料的抗水性、抗冻性、抗压强度、几何尺寸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砌筑护坡块石时,应认真挂线,自下而上,错缝竖砌,紧靠密实,塞垫稳固,大块封边,表面平整,注意美观,并不得破坏保护层。
2.6.3采用草皮护坡时,应选用易生根、能蔓延、耐干旱的草类均匀铺植。不得采用白毛根草作草皮护坡。
2.7 观测设备设置
2.7.1 观测设备的设置应纳入施工计划,适时进行。共类型、规格、数量和设置位置等,均应符合设计规定。采用的观测设备性能应可靠,并应事先仔细检查、校定、编号。
2.7.2 表面变形观测标点的埋设,应在坝体填筑至规定高程时及时进行。观测用起测基点、工作基点应设在坝体轮廓之外,不碍施工,引测方便,易于保存,不受坝体沉降和其他影响,无岩溶及风化破碎的地带。固定觇标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2.7.3 测压管的埋设,应按设计要求进行。
2.7.4 施工期间,对观测设备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严防机械和人为损坏。当有损坏时,应及时补救或补设,并记录备查。规定施工期间应进行观测的项目,均应按时进行观测,及时整理分析资料。遇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设计单位及时研究处理。
2.7.5 所有观测设备的平面位置、设置高程、安装记录、回填土的检验试验和施工期观测记录,竣工后均应编制正式文件,经签字后移交建设单位。
2.8 质量控制及验收
2.8.1 坝基开挖及处理,应按设计和本规程第2.2节的有关规定进行认真检查。
2.8.2 料场质量应控制以下各项:
A)在规定的料场范围内开采,并将草皮、腐植土层清除干净;
B)坝料开采和加工方法符合规定;
C)坝料性质符合规定。粘性土、砾质土的现场含水量,除用手试估测外,尚应用烘干法测定。
2.8.3 反滤料铺筑前应取样检查颗粒级配和含泥量。当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重新加工,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8.4 坝体填筑应运控制以下各项:
A)坝体各填筑部位的坝料质量符合要求;
B)铺土厚度、含水量、碾压机具规格重量及气胎压力等碾压参数符合要求;
C)无层间光面、剪刀破坏、弹簧土、漏压或欠压土层、裂缝等;
D)坝体与坝基、岸坡、刚性建筑物等的结合部及纵、横向接缝处的压实与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E)清除与防渗体接触的岩面上的石粉、泥土及混凝土表面的乳皮等杂物,并涂刷浓泥浆或粘土水泥砂浆;
F)坝坡坡比符合要求;
G)雨季施工时,坝面表层松土应在雨前平整压实;雨后复工时,填筑面上土料的含水量符合要求;
H)负温下施工,坝基已压实土层无冻结现象;填筑面上无冰雪并有防冻措施。土料含水量符合要求,并无冻土和冻块。
2.8.5 坝体压实控制项目及取样试验次数应符合表2.8.5的规定。
坝体压实检查及取样试验次数 表2.8.5
坝料类别 及部位 | 试验项目 | 取样试验次数 |
粘 性 土 | 碾压部位 | 干重度、含水量结合层描述 | 每200~400m31次,每座坝≥25次 |
边角夯实部位 | 干重度、含水量 | 每层2~3次,每座坝≥25次 |
砾 质 土 | 碾压部位 | 干重度、含水量砾石含量 | 每200~400m31次,每座坝≥20次 |
边角夯实部位 | 干重度、含水量砾石含量 | 每层2~3次,每座坝≥25次 |
砂 质 料 | 碾压部位 | 干重度、含水量砾石含量 | 每200~400 m31次,每座坝≥10次 |
反滤层保护层 | 颗粒级配、含泥量 | 每层50~10031次,每层料≥5次 |
堆 石 | 干重度、>5mm含量 | 每2000~10000 m31次,每座坝≥3次 |
2.8.6取样测定的干重度,其合格率不应小于90%,不合格样的干重度不应小于设计值的95%,且不得集中。
2.8.7 砂砾料反滤层或土工布保护层各层的局部厚度,不得小于设计厚度的85%。
2.8.8 坝面护坡应控制以下各项:
A)块石、砌块、混凝土板的形状、尺寸和质量符合要求;
B)垫层的级配、厚度和压实质量符合要求;
C)砌筑方法、砌筑质量和护坡厚度符合要求;
D)当采用混凝土板时,排水孔设置符合要求。
2.8.9 工程验收应做好以下工作:
A) A) 工程接近完工时,施工单位应向建设单位提交交工通知书,并整理好下列交工资料和技术文件;
1)交工工程的施工说明和自检记录;
2)工程竣工图、隐蔽工程记录和照片;
3)建(构)筑物的各种试验、检验、施工测量和竣工测量成果;
4)材料、半成品、构件和设备的合格证;
5)质量事故处理资料;
6)设计变更通知书,合理化建议和材料代用资料;
B) B) 建设单位应组织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人员组成交工验收机构,进行工程验收,其职责为:
1)制定交工验收工作计划;
2)鉴定工程质量;
3)检查和验收交工技术资料;
4)处理交工验收中的有关问题;
5)签署交工验收证书;
6)做好交工验收阶段工作总结。
2.8.10 工程验收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A)中间验收:按各分项工程竣工的先后依次进行验收。对于隐蔽工程应分段进行验收,前一段未经验收,不得开始下一段施工。
1)坝基和岸坡开挖及处理,齿槽开挖和清基;
2)坝体内永久性构筑物;
3)坝体;
4)观测设施。
B)交工验收:在全部工程完工后进行。验收时应进行下列工作:
1)审查第2.8.9条 A)款所列文件,并听取关于设计和施工情况的汇报;
2)复测坝顶标高及坝的内、外坡坡比;
3)检查竣工工程和隐蔽工程的质量,并作出结论;
4)对工程的遗留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并规定完成的期限,施工单位应认真处理,按期完成;
5)验收后,提出验收报告,并将第2.8.9条 A)款所列文件作为附件。
3 排水井
3.1 一般规定
3.1.1 本章规定适用于尾矿库的窗口式、框架式、砌块式和叠圈式钢筋混凝土排水井施工及验收。
3.1.2 排水井各部位用的钢筋、混凝土,应符合设计规定的强度要求。混凝土尚应满足抗渗、抗冻、抗侵蚀等要求。
3.2 井基开挖
3.2.1 排水井的基坑不得欠挖并应减少超挖,超挖值不宜大于0.1米。超挖部分应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10级的混凝土回填。
3.2.2 在岩基内采用爆破法开挖基坑时,应控制装药量,减少对外围基岩的破坏。
3.2.3 在非岩基内开挖基坑时,其边壁应按该土的稳定边坡放坡。当采用直立边壁时,应进行支撑加固。
3.2.4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点,基坑应采取排水措施疏干。
3.2.5 当开挖后的地基与设计条件相差圈套,遇有软弱地基,有断裂或滑坡等不良地基时,应通知设计单位,共同研究解决。
3.3 井体浇注
3.3.1 浇筑排水井,特别是框架式排水井的混凝土时,应振捣密实,不得产生空洞、蜂窝麻面,并应加强养护。
3.3.2 井座出水口边缘剖面形状,应按设计要求施工。
3.3.3 砌块式排水井的预制砌块、叠圈式排水井的预制井圈、框架式排水井的预制井壁板以及井座封井盖板,应预制好,放在该井淹没范围以外的附近地方。平井壁板和封井平盖板,应有明显的正反面标志。
3.3.4 井的内、外爬梯在安装前应进行防腐处理。安装后,在混凝土未硬化前不得踩踏。
3.3.5 对于有抗酸、碱侵蚀要求的排水井,应按设计要求做好防腐处理。
3.3.6 排水井竣工后,应将消力坑清理干净,不得留有土石块、杂木和钢筋头等杂物。
3.4 质量控制及验收
3.4.1 基坑开挖后应按隐蔽工程进行认真检查和中间验收,合格后方可浇筑基础。
3.4.2 排水井井筒中心线的偏移量不应大于10毫米。高程的允许偏差为±10毫米,井内径的允许偏差为±20毫米。
3.4.3 窗口式排水井的窗口直径允许偏差为±3毫米,层间间距允许偏差为±10毫米。
3.4.4 框架式排水井立柱的偏移量不应大于井高的1/1000,并不大于20毫米,各立柱间距离的允许偏差为±10毫米。预制井壁板长度的允许偏差为±5毫米,固定井壁板用预埋螺栓的间距允许偏差为±2毫米。
3.4.5 交工验收应按本规程第2.8.9条的规定,同排水管(槽)一并进行.
4 排水管(槽)
4.1 一般规定
4.1.1 本章规定适用于尾矿库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排水斜槽的施工及验收。
4.1.2 排水管(槽)各部位用的钢筋、混凝土,应符合设计规定的强度要求。混凝土尚应满足抗渗、抗冻、抗侵蚀性等要求。
4.2 管(槽)基开挖
4.2.1 排水管(槽)的基槽不得欠挖并应减少超挖,超挖值不宜大于50毫米。超挖部分应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10级的混凝土回填。
4.2.2 当开挖后的槽基与设计条件出入较大,遇有软弱地基,岩性不均,有断裂或滑坡等不良地基时,应通知设计单位,共同研究解决。
4.2.3其余要求按本规程第3.2.2~3.2.4条的规定执行。
4.3 管(槽)浇筑
4.3.1 基槽开挖后,应仔细检查地基岩土有无岩性不均地段存在。当岩基内有局部土基存在时,应将土挖除,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10级的混凝土或M10砂浆砌Mu30块石回填,或进行加固处理。当土基内有局部基岩出露,且出露段长度小于2米时,应将出露基岩清除1米深,再用土回填夯实到设计标高;当出露段长度较长时,则应在岩性变化处增设沉降缝。
4.3.2 浇筑排水管(槽)混凝土时应仔细振捣,使管(槽)壁的混凝土饱满无蜂窝麻面。
4.3.3 排水管接头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步骤如下:
A)按设计规定的每段管长分段施工,混凝土浇筑一次完成,不得留横向施工缝;
B)管的两端各留出长度稍大于预制套管宽度的接头段,先不浇筑管基,只浇筑管体,管间用止水带的管段,应同时埋入止水带的一翼;
C)将预制套管套进已浇筑管段的接头段;
D)按本条 B)款的要求浇筑另一段管,作好沉降缝及缝间止水;
E)将套管对中,套住两管的接头段,做好套管间隙的止水;
F)补浇两管接头段下的管基。